中国成语故事5则(经典3篇)
中国成语故事5则 篇一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位画家,他非常擅长画蛇。有一天,他被人请去画一幅蛇的画,但他一画完,觉得画中的蛇还不够完美,于是在蛇身上又添了四只脚。结果,这幅画被人觉得不伦不类,画家也因此受到了批评。从此以后,人们用“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负面作用。
2. 杯弓蛇影
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夜,一位行人经过一条小路,看见路边有一个弓和一个杯子。他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蛇的形象,吓得他连忙逃跑。原来,弓和杯子的倒影形成了一个蛇影,让他产生了错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的恐惧来源于自己的错觉和误解。
3. 杞人忧天
古代有个杞国的人,一直担心天会塌下来压死自己,日夜忧心忡忡。杞国的人们对他的担忧都觉得很奇怪,因为天空从未塌下来过。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想象力过于丰富,总是为了虚无的事情担忧而不自在。
4. 狐假虎威
传说中有一只狐狸,它假装是一只老虎,吓唬其他小动物。有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真正的老虎,被老虎发现了真面目。最终,狐狸被打得落花流水,吃了大亏。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借势欺人,藉势欺凌他人。
5. 掩耳盗铃
古代有个小偷,他想要偷一口井里的铃,但怕铃声会惊动别人。于是他用手掩住耳朵,然后偷走了铃。后来别人发现铃被偷了,他却装作不知道。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自己蒙混过关,掩盖真相。
中国成语故事5则 篇二
1. 杯水车薪
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庄,有一个人家失火,他们拿着一杯水去救火,但对于大火来说,这点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力量微薄,对大问题没有任何帮助。
2. 守株待兔
故事中有个农夫,他在田地里砍柴,突然有只兔子撞到了一颗树上死了。农夫看到这一幕后,觉得非常幸运,从此以后就守在那颗树下等待兔子自己撞死。但现实是残酷的,兔子再也没有撞到那颗树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坐等幸运降临,不主动去争取。
3. 塞翁失马
故事中有一个老人,他的马跑掉了,邻居们都觉得他倒霉。但没过多久,这匹马带来了一群野马回来,老人家反而变得很富有。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不幸的事情可能会带来好运。
4. 虎落平阳
有一只老虎跑到了一个平阳的地方,觉得这里没有了威风和恐惧。最终,它被人们捕获,变成了囚禁的动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强势的人或事物在到达一个平凡的环境后失去了威风。
5. 望洋兴叹
故事中有个人站在海边,看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感叹自己的渺小和无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面对困难时,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克服。
中国成语故事5则 篇三
中国成语故事无数吗,下面小编挑了5篇供大家阅读。
割席分坐
汉朝时,有两个读书人,一个叫管宁,一个叫华歆(xīn)。他们感情很好,不仅在同一个地方读书,而且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到院子里锄草,忽然发现了一块金子。当时,管宁视若无睹,仍旧挥动锄头,而华歆却动心了,立刻拾起了金子,放在一边。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读书。忽然有坐着轿子的官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了书本,跑出去看。管宁见华歆这样不专心,又羡慕做官的人,再加上发现他见到了金子动心的事,就坚决地割断了并坐在席子,把座位分开,面色严肃对对华歆说:“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梁上君子
东汉时期,在颍(yǐng)川有个县官叫陈实,他办事公正,很有声望。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溜进了陈实的家里,躲在房梁上,被陈实发现了。他没有喊叫,装着没有看见一样。他穿好衣服后,就把儿孙们叫醒来到自己住的房间里,非常严肃地对他们说:“你们长大了一定要爱惜名声,从严要求自己,不能做那些损害别人的事。有些人原来并不坏,而是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染上了坏习惯,慢慢地变坏了的。这些人如果严格要求自己,也可以做君子的。”陈实说到这里,马上用手指向房梁上边说:“你们看,梁上的那位君子堕(duò)落到了这般地步,是慢慢地变成的啊!”
躲在梁上的小偷听到后,又惭愧,又惊慌,连忙从房梁上跳下来,向陈实磕头认罪。陈实的儿孙们要找绳索捆绑小偷,但被他制止了。陈实见小偷苦苦求饶,便说:“看你这个样子,并不像个坏人,你大概是因为生活上贫困,才不得不这样做的吧?”说完,让家人取出两匹绸缎,送给小偷,劝他改邪归正。小偷痛哭流涕,感恩不尽地一再表示今后绝不当小偷了,要重新做人。
大器晚成
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的人。他从小喜欢舞枪弄棍,不好读书。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求师爱学。由于他很有灵气,再加上学习刻苦,所以他后来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受到曹操的器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性情沉默,不好讲话,人看起来也不很聪明,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他,甚至贬他才智不足,认为他没有出息。崔琰却不这么看,他常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显露头脚,崔林年纪大些的时候,一定会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做了很大的官。
孔融让梨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
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yí)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梅子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