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约的小故事【经典3篇】
关于节约的小故事 篇一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非常懂得节约。小明的家庭并不富裕,所以他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珍惜每一分钱,不浪费食物和资源。因此,小明对于节约有着特别的敏感度。
有一天,小明的学校组织了一次户外拓展活动,每个学生都需要自备午餐。小明看到有些同学带了很多食物,而有的同学却只带了一些简单的食物。他觉得有些同学浪费了食物,于是决定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午餐。
当其他同学看到小明拿出了一份简单的三明治和一瓶水时,有些同学嗤之以鼻,认为小明太吝啬了。但小明并没有在意,他觉得只要吃饱就好,不需要浪费。在活动过程中,有一位同学忘记带午餐,饥肠辘辘的他看到小明手里的三明治,便请求小明分一半给他。小明毫不犹豫地将三明治分给了他,这位同学感激不已。
活动结束后,小明的行为被老师和同学们传为佳话。大家都认识到了节约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分享和帮助他人的美德。小镇上的人们也开始仿效小明的做法,一起努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小明因为他的节约和善良,成为了小镇上的一位小英雄,他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让大家明白了节约的重要性。从此以后,小镇上的人们都过上了节约环保的生活,小明也因此收获了更多的友谊和快乐。
关于节约的小故事 篇二
在一个遥远的村庄里,住着一个叫小红的女孩,她是村里的节约小能手。小红的家境虽然一般,但她却有一颗节约的心。每当家里的米面油盐快用完时,小红总会想尽办法把它们用得最后一滴,不浪费一粒。
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位客人,小红的母亲为了招待客人,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客人吃得很饱,但餐桌上还剩下不少菜,小红看着这些剩菜,心生一计。她请客人等一会儿,然后把剩菜拿到厨房,动手翻炒起来。很快,一道香喷喷的家常小炒菜就做好了,客人闻到香味,纷纷夸奖。小红笑眯眯地说:“这是我们村里的传统美食,您尝一尝。”客人闻言大加赞赏,觉得小红真是个贤惠懂事的女孩。
从此以后,村里的人们都知道了小红的节约之道,纷纷效仿。村庄的生活变得更加简朴而温馨,大家都学会了珍惜每一份食物和资源。小红也因此成为了村里的节约小使者,她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让大家明白了节约的重要性。
小红的节约故事在村里传为佳话,人们纷纷称赞她是一个懂得珍惜的好孩子。小红也因为她的节约之道,收获了更多的友谊和快乐。从此以后,村里的人们都过上了节约环保的生活,让这个村庄变得更加美好。
关于节约的小故事 篇三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里也流淌着节约这一美德;在中国历史长河过程中,也流传着为人称赞的小故事。
(一)卖狗嫁女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不喜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
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
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二)“勤”、“俭”不可分离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
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
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三)苏轼之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身为龙的传人应当秉持中华民族节约的美德,多向先辈们学习敬礼!
[关于节约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