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弹琴故事(最新6篇)
对牛弹琴故事 篇一
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年轻的农民。他每天都会带着牛去田间耕种,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这个农民最大的爱好就是弹琴。他有一把古老的琴,是他的父亲留给他的。每当农民在田间劳作之余,就会拿出琴来弹奏,享受那独特的音乐美妙。
有一天,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突然看到一只牛正静静地听着他的琴声。这只牛的眼神非常温和,仿佛是在欣赏音乐一般。农民觉得很有趣,于是决定每天都给牛弹琴听。牛也似乎很喜欢这份音乐的陪伴,每次听完后都会安静地躺在田间,不再发出声音。
时间过得很快,农民的琴艺也越来越精湛。每天,他都会在田间给牛弹奏一段美妙的曲子。而牛似乎也明白了农民的心意,它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激和理解。田间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仿佛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然而,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行商,他看到农民在给牛弹琴,觉得很不可思议。他认为农民在做无用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于是,他决定给农民一个教训,告诉他对牛弹琴是没有意义的。
农民听了行商的话后,笑了笑,然后继续弹琴。他说:“我知道对牛弹琴可能没有实际的效果,但我却从中得到了快乐和满足。就像我给牛弹琴一样,我享受着这份陪伴和乐趣。这就足够了。”
行商听了农民的话,沉默了下来。他开始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而这种追求并不需要被他人所理解和认同。于是,他默默地离开了村庄,留下了农民和他的琴,还有那只在田间静静聆听的牛。
对牛弹琴故事 篇二
在另一个村庄里,也有一个农民和一头牛。这个农民同样喜欢弹琴,但他却不愿意分享自己的音乐。他觉得对牛弹琴是一种浪费,不值得一提。于是,每天他只顾着辛勤劳作,不再给牛弹奏一曲。
牛感觉到了农民的变化,它开始变得焦躁不安,甚至有些生病了。农民却没有注意到,他认为弹琴对牛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种无谓的消遣。于是,他继续忙碌着自己的工作,对牛毫不关心。
时间一天天过去,牛的健康状况变得越来越糟糕。它失去了食欲,精神也变得低落。农民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开始后悔自己的冷漠和无视。于是,他拿出了自己的琴,开始给牛弹奏。
当琴声响起时,牛的眼神恢复了光彩,它仿佛找到了失去已久的力量。农民也感受到了和谐的氛围,他意识到对牛弹琴并不是一种浪费,而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表达。从此以后,农民每天都会用琴声陪伴着牛,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平静和温馨。
对牛弹琴的故事传遍了村庄,人们开始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弹琴并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表演,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交流。而对牛弹琴更是一种纯粹的情感表达,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中的温暖和美好。从此以后,每当有人看到农民在田间给牛弹琴时,都会感叹这份真挚和温情的存在。
对牛弹琴故事 篇三
战国时期,有一个大音乐家名叫公明仪,弹得一手好琴。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琴不离身,闲下来时,弹奏一曲,便觉得心神舒畅。有一天,他独自一个人在郊外散步。他走着走着,看见一头牛在那里吃草。他觉得这头牛很寂寞,他就开口对牛说道:“老黄牛啊老黄牛,你真可怜啊,一个人在这里,也没人理你,不过,你不用怕,我给你弹一首曲子,给你解解闷儿。”
于是他就放下琴,先弹了一支《清角之操》。牛只是低着头只管吃草,一点也不理会。公明仪失败了,他想了想明白了:那支曲调太高深了,不是牛听不到琴声,而是琴声不适合它的耳朵啊!于是他又另外弹了几支曲调,一会儿好像蚊子嗡嗡地叫,一会儿又好像小牛哞哞地叫。这样一弹,那头牛就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草也不吃了,回转身子踱着小步,慢慢地走来,留心地倾听。
【大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的放矢,看清对象,这样才能收到效果。
对牛弹琴故事 篇四
【成语】:对牛弹琴
【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成语故事】:
东汉有个对佛教教义很有研究的学者,叫牟融。他引用儒家的诗书向儒者宣讲佛经,受到了一些儒者的责难,指斥他为什么不直接依据佛经来回答问题。于是牟融讲了音乐家公明仪的故事;公明仪对着一头正吃草的牛弹了一首高深的曲子,牛毫不理会,只顾自己吃草,之后公明仪改弹像坟子、牛蝇和小牛叫唤的声音,牛就摇着尾巴、竖起耳朵来听了。他最后说:所以,对没有读过佛经的人直接谈佛经,等于白讲,成语对牛弹琴据此而来。
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对牛弹琴故事 篇五
[成语拼音] duì niú tán qín
[成语解释]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典故出处] 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对牛弹琴故事 篇六
【出处】
《弘明集》。
公明仪是古代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弹得非常出色。每当他坐在自家窗口弹奏时,行人常常驻足聆听,邻居们也都从窗口探出头来,听得如痴如醉。
他弹到欢快的地方,大家都面带笑容;弹到悲伤的地方,大家都跟着落泪。见大家都喜欢听自己弹琴,公明仪越弹越有信心。
有一次,公明仪携琴出外游玩。他来到郊外,看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心情非常愉快。
公明仪情不自禁地放下琴,弹了起来。弹着弹着,他觉得没意思了,因为没人欣赏。他四下里一看,见不远处有头牛正在吃草,很高兴,心想:“我就弹给牛听吧!”
于是,他就坐在牛的旁边,轻舒十指,缓缓地弹了起来。弹了一会儿,他抬头看看牛,见它只管低头吃草,仿佛没听见似的。公明仪以为他刚才弹的曲子还不够动听,又换了首更感人的,弹得也更加认真。
可是牛仍然无动于衷。公明仪不甘心,弹了一首又一首,直弹得手软筋麻。看着那头只对鲜嫩的草感兴趣的牛,他叹了口气,终于明白了:对蠢牛弹琴,不过是白费劲罢了!
他懊丧地站起来,打算回去了。谁知,他收拾琴的时候,无意间碰到了一根琴弦,发出了有点像小牛“哞哞”叫的声音。
那牛立即停止了吃草,抬起头四面看看,见并没有什么,摇了摇尾巴,又低头吃草去了。公明仪见了,自嘲道:“不是牛蠢,是自己蠢,弹琴不看对象。对于牛来说,同类的叫声就是最好的音乐,高雅的乐曲它又怎么能听得懂呢?”
释义
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现也用来讥笑说话时不看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