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精彩3篇】
端午节的由来 篇一
端午节,又称重五节、端阳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等,但端午节的由来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传说,端午节最早的由来与屈原有关。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是楚国的贵族,也是楚国的大臣。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屈原被流放到湘江。在湘江边,屈原写下了著名的《离骚》等许多诗篇,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据说,当楚国被秦国攻陷后,屈原感到无法忍受,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人们纷纷划船捞起,还有人在江边放食物,以免鱼虾吃掉屈原的肉。而后,人们便在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演变为一个庆祝丰收、祛病驱邪的节日。人们在端午节这天会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以求平安健康。同时,端午节也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与。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由来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无论是吃粽子、赛龙舟,还是挂艾草,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的由来 篇二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是与屈原有关。
据传说,端午节的由来与楚国大夫屈原密切相关。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楚国,是楚国的大臣。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屈原被流放到湘江。在湘江边,屈原写下了著名的《离骚》等许多诗篇,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据说,当楚国被秦国攻占后,屈原感到无法容忍,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每年五月五日都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演变为一个庆祝丰收、祛病驱邪的节日。人们在端午节这天会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以求平安健康。同时,端午节也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与。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由来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无论是吃粽子、赛龙舟,还是挂艾草,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端午节不仅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更是一种传承文化、弘扬爱国精神的载体。
端午节的由来 篇三
端午节的由来
导语:我们的端午佳节是怎么发展而产生的,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大家都了解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来源六说: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它的别名很多,有端午、端阳、蒲节、重五、女儿节、诗人节、沐兰节等等。
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种:
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据《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高悬于正南中天,处在“正中”之位置,喻事物处于最鼎盛状态,乃大吉大利之天象。
在传统文化中,方位和干支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先天八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八卦的乾位,即为“天”。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乾)方位,是龙飞天的日子。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爻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行至正南中天,对应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在《易经》中,以八卦为基础又两两重合而构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爻组成;爻是要从下往上数,而阳爻又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而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爻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大吉之位。九五爻“飞龙在天”是《易经》乾卦中最吉利的爻。
古老节日是传承古老文化的载体,古老节日的由来与古老文化密切相关。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龙”是上古先民的原始信仰,先民在每年“飞龙在天”的仲夏端午以扒龙舟形式举行盛大图腾祭,酬谢龙祖恩德
,祈福纳祥、压邪攘灾。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端午节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