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礼仪小故事(精选6篇)
中华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一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李珍的书生,他是一位非常有修养的人,深受周围人的尊敬。有一天,李珍收到了一个邀请函,邀请他去参加一场重要的宴会。李珍非常高兴,于是整理好衣冠,准备前往宴会。
当李珍到达宴会现场时,他看到了许多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佩戴着珠宝,气焰十分嚣张。李珍心中暗自叹息,他觉得这些人虽然外表华丽,却缺乏内在的修养和礼仪。于是他选择找一个角落坐下,静静地等待着宴会的开始。
宴会开始后,主人邀请李珍上台发表讲话。李珍站起来,微笑着向大家行礼,然后开始讲话。他的讲话内容深刻、睿智,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对李珍的修养和学识都表示敬佩。
宴会结束后,主人对李珍赞叹不已,称赞他是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李珍微笑着谢过主人,他知道,在这个社会上,修养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他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保持这种修养,以便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中华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二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名叫王莹的女子,她是一个非常有教养的女孩。王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她懂得尊敬长辈,关爱他人,注重礼仪。因此,她深受家人和朋友的喜爱。
有一天,王莹的家人邀请了一位客人到家中做客。这位客人是一个年长的长者,身份尊贵。王莹知道这次客人的到来很重要,于是她提前准备了茶水和水果,并穿上整洁的衣服,等待客人的到来。
客人到来后,王莹站起来向客人行礼,然后恭敬地端上茶水和水果。客人看到王莹的礼貌举止,非常高兴,称赞她是一个懂得尊重长辈的好孩子。王莹听到客人的称赞,微笑着表示感谢。
在客人的赞扬下,王莹感到非常高兴,她明白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她决心将来一定要继续保持好的教养和礼仪,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华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三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
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中华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四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中华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五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中华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六
【杨时立雪】
宋朝时候。有一个姓杨单名叫时的人。表字就叫中立。他读书对那经书和史书很用心。中了进士之后。朝廷里调他去做官。杨时不肯就。他到颍昌的地方去。拜了大程夫子名叫颢的做先生。师生们都很欢心。等到他回去的时候。程颢双眼送着他说道。从此我们的大道。传到南方去了。程颢去世了以后。杨时又到洛阳地方去。在二程夫子名叫颐的那儿受业。这时候、杨时的年纪已经有四十岁了。可是侍奉先生愈加的恭敬。有一天、程颐偶然闭了双眼坐着。杨时和一个同学、姓游名叫酢的、在程颐旁边侍立着不去。等到程颐醒了。门外面已经下了雪、有一尺多厚了。
【韩皋敬笏】
唐朝时候。有一个姓韩名叫皋的。表字叫做仲闻。就是著名的宰相名叫韩休的孙子。出将入相名叫韩滉的儿子。韩皋的面貌。很像他的父亲。所以韩皋打从父亲死了以后。就不再去照镜子了。他的资质很厚重。颇有大臣的器度。后来毕竟官做到户部尚书。他们的家里。三代都做了这样的'大官。传下来一块朝见皇帝时候执着的手版。韩皋因为这块朝皇的手版。是经过他的祖父和他的父亲所执过的。所以没有一次轻易地交给仆人手里去拿。他每逢朝里回家的时候。必定亲自把这块手版、放在卧室里的榻上。第二天出去朝皇的时候。再亲自拿取的。
【德言对经】
唐朝时候。有一个姓萧名叫德言的。表字就叫文行。他贯通了一部左氏春秋。在太宗皇帝的时候。先做了专掌国史的官。后来又升做了弘文馆学士。萧德言到了晚年的时候。更加刻苦研究学问了。每逢要摊开经书来。一定先要洗了手、洗了脸。并且束好了衣带。端端正正的坐着。他的妻子劝他道。老年人为什么还要自己这样的寻苦吃呢。萧德言回答他的妻子道。对了先圣人的言语。那里再敢怕辛苦呢。皇帝下了诏书叫他去教授晋王读经书。又封了他武阳县的侯爵。萧德言死的时候。年纪已经九十七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