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历史故事【推荐3篇】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 篇一
孟母三迁
孟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伟大哲学家,他的母亲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女子。孟子小时候,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辛苦,三次搬家,给孟子找到了最好的老师。
孟子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有教育意识的人,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当时,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孟子的母亲却舍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她知道,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孩子才能有出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孟母不惜一切代价。她先是搬到了一个离名师稍近的地方,但是她发现那个名师虽然很有声望,但是教学水平并不高。于是,她又搬到了更远的地方,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老师。可是,孟子还是觉得这个老师的水平不够高。最后,孟母又一次搬家,找到了当时最负盛名的老师,孟子终于得到了真正的教育。
孟子的母亲的坚持和努力,使得孟子得以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最终成为了一代伟人。孟子在后来的人生中,一直秉持着孝道和仁爱之心,他的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 篇二
荆轲刺秦王
荆轲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爱国志士,他为了报仇雪恨,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刺杀了秦王。
荆轲少年聪颖,志向远大,他立志要为国家出力,报效国家。后来,秦国崛起,荆轲看到秦国的暴政,心如刀绞,决定为国家除去秦王。
荆轲带着刺客的匕首,混迹于秦宫之中,终于在一次机会下,刺杀了秦王。然而,他为了保护自己,被秦卫所杀。荆轲倒在血泊之中,但是他却笑着说:“请把我的头送到赵国,告诉他们,荆轲未能为国家除去暴君,希望他们继续努力。”
荆轲的壮烈牺牲,感动了赵国的人们,他们纷纷响应号召,继续抵抗秦国的侵略。最终,秦国在赵国的抵抗下,覆灭了。荆轲的事迹也被后人传颂,成为爱国志士的楷模。
荆轲的故事告诉我们,为国家奋斗,为人民牺牲,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只有牢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才能成就真正的英雄。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 篇三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