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考评课教学反思【最新3篇】
《愚公移山》考评课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使用寓言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愚公移山》是一个经典的教学素材。然而,通过对这个故事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发现在讲解这个故事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层面,简单地告诉学生“勤力不倦,必有所成”的道理。而忽略了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事实上,愚公移山的故事背后蕴含着更多的哲理,比如坚持不懈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等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内涵,让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这个故事。
其次,我还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些学生可能对这个故事缺乏兴趣,或者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无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思考如何让故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富有趣味性。或者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运用故事中的智慧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但是学生往往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组活动或者实践项目,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的来说,《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作为教学素材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
《愚公移山》考评课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使用寓言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愚公移山》是一个被广泛采用的教学素材。然而,通过对这个故事的教学反思,我认为有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们在讲解《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时,往往只注重故事本身,而忽略了与学科知识的结合。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地理学科,让学生通过这个故事了解关于山脉形成和地质构造的知识;或者结合数学学科,让学生通过计算山的高度、面积等概念来理解故事中的困难和挑战。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们在使用《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时,往往只注重传授道理,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所成。但是学生往往只停留在理性认知层面,缺乏情感共鸣和情感投入。我们可以通过情感化故事的讲解,或者让学生通过表演、绘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
最后,我们在使用《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时,往往只注重个体性思考,而忽略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愚公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合作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综上所述,《愚公移山》作为教学素材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希望我们可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利用这个经典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愚公移山》考评课教学反思 篇三
《愚公移山》考评课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其中愚公的精神影响了新中国一代代人的成长。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愚公的精神会受到人们的质疑。在初中学生心中,率先树立一个正确的愚公的人物形象,是课堂的重中之重。在教学策略上,我致力于以下四点:一、突出核心问题,带动整体思路
在最早的设计稿中,我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比如“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要把山移到哪里?”、“愚公遇到了哪些阻碍?”等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多达十几个,而且均以组的形式展示在课件中。因此第一次试讲犹如一场知识问答赛,而整个课堂都是在一问一答中缓慢推进,缺乏整体感。带教导师建议我将这些问题简化,尽可能用一个主要问题串联起其他的小问题,尽可能使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在导师的启发下,我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去分析“平险有什么困难”,可以分析“智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均可以过渡到愚公的人物形象分析上,同时也可以引出“对比”和“衬托”这两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于是,课堂的整体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许多,问题之间的联系性也得到了加强。
二、强调朗读过程,调动学生情绪
朗诵是我的专长,在日常的课程中,我常常示范朗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朗诵的前提是理解文章,进一步则是情绪的感染。在认识“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后,我要求学生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这一步骤需要学生情绪的感染,因此在课堂中我格外强调阅读的过程。第一遍读是齐读,为的是晓知内容;第二遍读是自读,为的是品味思想内涵;第三遍读是诵读,为的是激发学生的情绪,同时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于是,我特意设计了三段需要重点诵读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悟:平险过程中的困难险阻、智叟的目光短浅和愚公的坚定信念。从这几个阅读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不断的深化,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也得到了逐步加强。
三、抓住原文词句,坚持文本出发
在一些课例中,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去讨论“愚公愚不愚”的问题,有的甚至会引导学生讨论愚公该不该搬家的问题。这样的.引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但却犯了脱离文本的错误。这是用一种极其现代的功利性的思维去解读古文,必然不能深刻理解原文宣扬的精神品质。我觉得,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先沉潜进文本之中,抛开现代人的惯常的思维观念,回归“文本的语词世界”。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从文章的具体语句中寻找结论的依据,同时我会对这些语句中的一些词语进行追问,并通过细节之处引导学生把握内容、理清思路。如关于智叟人物形象的推测,我就是从语言描写入手,从具体的语境入手,用句式和语气揣摩人物的心里和性格。
四、追求导入创新,敢从标题入手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比较自豪的一处在于导入的设计。在导入中,我请同学们对标题“愚公移山”点上标点,表达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的想法。有同学点上感叹号,表示对这一举动的惊叹,有同学点上问号,表示对这一举动的质疑。而这个导入是课程结语的一个铺垫,在课程结束时,我依然让学生给这个标题点上标点,以表达他们学完课文后的想法。有的同学在“愚”上点上双引号,认为愚公并不愚;有的依然点上感叹号,表达对他精神品质的赞扬。这一设计前后呼应,先是以学生的情感判断为导引,引导走向一个更贴近文本的愚公形象。本课结束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的时刻,再次给予学生表达看法的机会。
在课后的交流和评课中,我也体悟到本课的不足。在本课开始前,我曾用了3分钟时间检测学生预习的成果,比如通假字、特殊句式、重要的实词。设计的目的在于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强调,以便课文内容的分析。然而今天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教师将文言字词的学习进行分类处理,比如需要炼字炼句、具体分析的要带进文章深入解析,对生僻的难词难句的学习可以直接让学生参阅注释进行记忆。因此,我将所有注释均呈现在课前预习中,仅通过课前的几分钟进行强调,是难以引导所有学生进行有效而全面记忆的,而对于部分预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文言文字词的学习可能会因此而滞后。对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要尤为注意,对文言字词要分类解决,加强有效性。此外在本次课程的最后我设计了一道作业题,是要求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天帝神仙的帮助,愚公是否可以完成移山这一壮举?当初预设的答案是“依然可以”,因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体悟了愚公精神后,必然对愚公敬佩有加,也必然对他的事业抱有坚定的必胜决心。可是,同学认为他不能,理由是“等愚公的后人进入现代社会,那现代社会会产生惰性,所以不会”,由此看来,该学生依然没有体会到文言文学习之初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尽量抛开现代的话语语境和现代的思维观念,去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涵。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我多加反思。
从备课到上课,从上课到反思,我思考了很多,也感悟了不少。尤其在导师的启发和帮助下,我深刻地领略到,设计核心问题的重要性。核心问题能够有力地牵动整篇文章的感知和理解,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理清学生的思路。同时我也识到,文言文的教学必须要重视“朗读”这一步骤,而且要多多地读、甚至“狠狠”地读,读出文意、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因为只有“读”才能使学生暂时忘却现代话语语境,暂时离开纯现代的思维方式,从而真正地沉浸在文本之中,体悟文中人物的精神和智慧。虽然考评课上完了,我长舒一口气,但正因为上完了,我依然体味到了新的压力,因为在课堂内外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我去推敲、去反思、去纠正的,我要以更为充沛的精力和坚定的决心投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修养,引导学生去感知一个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2015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