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墨守成规的故事【推荐3篇】
古人墨守成规的故事 篇一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于传统规矩和行为准则非常重视,许多人都坚守着这些传统,不轻易改变。这种墨守成规的态度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还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秩序和稳定的追求。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叫做李白的诗人,他以其豪迈的诗风和不拘一格的个性而著称于世。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个性张扬的诗人,也曾有过墨守成规的时候。据传说,有一天,李白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心生爱慕之情。然而,由于古代社会的礼仪规矩,男女之间不得轻易交往,更不要说私下约会了。李白虽然心有所属,但仍然忍痛放弃了这段感情,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
另一个关于墨守成规的故事发生在唐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村里有一位老者,他每天都会按时起床,去田间劳作,然后回家吃饭,午休片刻后又开始忙碌。村人们都很佩服这位老者,因为他不仅勤劳守时,而且做事一丝不苟,从不懈怠。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年轻人,他看到老者的生活规律后感到很惊讶,认为这样的生活太过枯燥乏味。于是他决定试着打破规矩,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不久之后,他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混乱不堪,无法有效地完成工作和学习,最终不得不求助于老者,才得以重新恢复规律生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看似乏味的规矩和传统,也有其深刻的道理和意义,我们不应轻易打破。
墨守成规并不等同于保守守旧,而是一种秉持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态度。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古人的墨守成规精神,尊重传统文化,遵守社会规范,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规矩,灵活应对各种变化,做到既尊重传统,又顺应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古人墨守成规的故事 篇三
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如下是中国人才网给大家整理的古人墨守成规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墨守成规 ——两个木匠的较量
“墨守陈规”这个成语,是关于战国时代两个木匠的故事。
第一个木匠,是“墨守成规”的“墨”字,指当时宋国的大夫——墨子。
墨子老家在鲁国,在老家时,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木匠。但墨子这个木匠很有想法,他的治理国家的主张——“兼爱与非攻”非常人性化。它意思是说,“国与国要相亲相爱,不要轻易打仗”。有一回来到了宋国,宋国国君听了他的主张非常赞赏,竟然聘他为大夫,请他帮自己治理国家。
墨子当了大官,木匠的老本行可派了大用场。他的木匠手艺运用到军事上,指导手下制造出了运输车辆,还有各种攻城、守城器械,不一而足。他的守城器械技术精良,功能强大,还非常实用。宋国的百姓都赞叹说:
“我们大夫制造的这些器械,足以著名的巧匠鲁班齐名啊。”
老百姓赞叹的鲁班,就是第二个木匠。
鲁班,曾经发明了锯子,被今天中国木匠们奉为木匠祖师爷。当时的鲁班就是一个非同凡响的木匠哦。他在楚国受到楚王重用,专门负责制造各种木器。有一次楚国国君想要出兵宋国,请鲁班制造攻城器械。鲁班接到命令,连夜设计出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宋国城墙之用。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往楚国,竭力劝说楚王和鲁班放弃攻打宋国。开始,楚王不同意。
“你们的攻城器械,根本赢不了我的守城器械。”墨子自信地说。
“何以见得?”楚王说,“你俩不妨用自己的方法来演习一下,比试比试,才知道攻与防谁更厉害。”
“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
墨子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的样子,用木片作武器,摆好表演防守的阵势。
鲁班则拿好自己的攻城器械,代表攻城的一方,开始进表演了。
鲁班先后进攻九次,每次用不同进攻方法,但他却被墨子挡住了九次——他一次都没有赢,完败。这时,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用完了,而墨子的守城器械还绰绰有余呢。
楚王这才知道自己没有取胜机会,不好意思地答应说:“好了,好了,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于是,墨子制止了一场不必要的流血战争。
这就是墨守成规的故事。
墨子以善于防守并名扬天下,“把守牢固”后来被称为“墨守”。“守”,再后来渐渐不再指守城,而多指守旧,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成语释义』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墨守成规,比喻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成语出处』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趣味故事』
小明应聘某公司工作,来到这个公司的招聘现场。轮到小明时
,考官向小明提出问题:一加一等于几?小明回答:等于2啊。
小明于是没被录用。
理由是:思维单一,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