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的道理【精简3篇】
鹬蚌相争的道理 篇一
在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中,有一则著名的故事叫做《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蚌壳里面住着一只蚌,一只鹬发现了这只蚌,想要把它吃掉。于是鹬对蚌说:“我有一副好牙齿,可以轻易地把你吃掉,你还是乖乖地让我吃了吧。”蚌却不服气,它对鹬说:“你别小瞧我,我还有我的壳呢,你要是敢吃我,我就把你的喙夹在我的壳缝里,让你出不来!”最终,鹬和蚌开始了一场你争我夺的斗争,但最终两败俱伤,都没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争斗和争吵往往会导致双方都受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在工作中,同事之间为了争取更多资源或者更高的地位而相互攻击;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甚至在国际关系中,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利益而发生冲突。然而,争斗往往只会造成双方都受伤,最终没有一个人能够得到真正的好处。
因此,我们在面对矛盾和争执的时候,应该学会妥协和包容。不要一味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是应该试图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只有通过沟通和合作,才能让双方都得到满意的结果,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争斗中。
鹬蚌相争的道理 篇二
在中国的古代寓言故事《鹬蚌相争》中,鹬和蚌因为争夺一只蚌而发生了争斗,最终导致双方都受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争斗往往会带来双输的局面。
不仅仅是在寓言故事中,现实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争斗的例子。在商业竞争中,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恶意竞争、抄袭等不正当行为,最终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利益。在政治斗争中,各个政党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可能会进行恶性的攻击和抹黑,导致社会分裂和动荡。在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因为一些琐事而产生争执,最终伤害了彼此的感情。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争斗的危害性,学会以和为贵。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进行争斗。只有通过理性的交流和妥协,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让彼此都得到满意的结果。只有和谐共处,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鹬蚌相争的道理 篇三
成语故事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分析评论
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
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
委婉地道出赵国攻
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
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揭示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鹬和蚌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大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
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鹬蚌相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