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午节的故事_民间传说故事【优秀3篇】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_民间传说故事 篇一
端午节,又称重五节、端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以祈求健康平安。而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也是数不胜数,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屈原投江和吴刚伐桂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大臣屈原因遭受诬陷,被贬谪到汨罗江边。屈原对国家的前途忧心忡忡,最终选择投江以明志。当地百姓闻讯后,纷纷划船捞救,却不幸未能将屈原救起。为了避免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啃食,人们纷纷撒下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吃粽子而不伤害屈原的尸体。自此,吃粽子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风俗。
另一个著名的端午节传说是关于吴刚伐桂的故事。相传,汉代时期,有一个名叫吴刚的木匠,他在一次砍伐桂树的过程中,不慎将一颗桂子打到了仙人所住的月宫。仙人十分生气,将吴刚放逐到月宫,并命他在月宫中砍伐桂树,直到积攒一根三丈六尺的桂木才能获释。吴刚在月宫中过着孤独的生活,每逢端午节,他便思念故乡的亲人和美好的时光。为了纪念吴刚的忠诚和孤独,人们在端午节时也会挂桂枝或制作桂花粿来怀念这位传说中的木匠。
端午节的传说丰富多彩,这些古老的故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让人们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传统的魅力。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_民间传说故事 篇二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据说最早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设立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龙舟赛、吃粽子、挂艾草等浓郁民俗风情的节日。而在端午节的传说中,还有一个关于五毒粽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种名为五毒的毒蛇,每年在端午节这一天会出来害人。为了保护百姓免受五毒毒蛇的侵扰,人们便将五种草药包裹在粽子中,挂在门上以辟邪驱毒。据说,这种五毒粽非常灵验,能够保佑家人平安健康。而在端午节过后,人们还会将五毒粽投入江河之中,以祈求来年平安顺利。这一传统至今仍在一些地方延续,成为端午节独特的习俗之一。
除了五毒粽的传说,端午节还有许多与屈原、吴刚等历史人物相关的传说,这些故事激发了人们对端午节的热爱和向往。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承。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团聚亲人,弘扬传统文化,感受祖国的文化底蕴,共同祈愿国泰民安、家庭幸福。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也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载体,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份传统,传承这份文化,共同拥抱美好的节日时光。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_民间传说故事 篇三
导语: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那么接下来就是大学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希望大家能喜欢。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_民间传说故事
端午节戴石榴花
在我国北方,端午节这天,老人都要给子女的头上插上一朵石榴花,以祈求子女平安富贵。这个风俗流传已久,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面还有个感人的故事。
古时,夷安城南白羊山下有个不大不小的村子,村头住着一位名叫榴花的女子。榴花心地善良,温柔贤淑,与村人和睦相处。当时战事不断,男子都被强拉去服兵役。榴花的丈夫就是在新婚三个月被抓走的,当时榴花已有孕在身。公婆由于思念儿子,忧虑成疾,还没等孙子降生就相继故去。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榴花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儿子的降生多少让榴花有了好好生活的信心。每逢初一十五她就在自家院子那棵石榴树下摆开香案,祈祷天下太平、丈夫平安归来。
这年春天,夷安瘟疫横行,榴花住的小村也未能幸免。更可怕的是,小村里的人所患病症与别处不同,病人多伴有莫名其妙的头痛,行医多年的郎中也束手无策。这病一旦染上,过一段时间就会慢慢视物不清,严重的还会两眼失明。榴花的两个儿子也染上了病。
快端午节了,天气很热,儿子的病越来越重,榴花心急如焚,四处找寻
偏方为儿子治病,却始终不见好转。正在榴花束手无策之时,偶听一位游方道士说,西去三百里的霞山上有位得道高人精通岐黄之术,或许可以治这种怪病。于是榴花带着两个儿子动身前往霞山。榴花一家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霞山脚下。榴花从山下一步一跪到了山顶,见到了高人。高人听了榴花的来意,仔细查看了她两个儿子的病情,末了长叹一声:“天意如此,贫道也没有办法。倒是有一个法子可以延缓二子失明。”榴花忙问什么法子,高人对榴花低语道:“你把盐块用石臼细细捣成精盐,每天中午时分,从井里提上清凉之水,把精盐放在水里搅匀化开给孩子洗眼或可明目。”榴花听了再拜答谢,然后领着孩子赶回了村子。
回到村子,榴花发现全村的人大都失明了,没失明的也开始视物不清。她赶忙把家里的盐块捣成精盐搅在水里,然后挨家挨户送去,让他们洗眼。
这天,她又领了两个儿子到村口的井边,提了水,然后哆哆嗦嗦从怀里掏出精盐,长叹一口气。那时候盐奇缺,榴花把自家的盐全部用光了,村里人的眼疾还是不见好转。儿子拉拉她的衣袖说:“娘,你说咱家的盐都用光了,怎么不去向村人讨?反正也是给他们治病。”榴花摸着儿子的头说:“村人眼睛看不见,弄点盐不容易,他们的盐还得生活,娘不好意思向他们讨啊。所幸我还没患病,明天我再出门去寻吧。”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