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典故(精选3篇)
附庸风雅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典故 篇一
附庸风雅,是指追随别人的风尚和品味,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品味。这个词源自《左传·昭公十四年》:“吾虽不敏,愿附庸才雅。”意思是虽然我不聪明,但愿意追随有才华和品味的人。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才华和品味的崇尚,也揭示了附庸风雅的含义。
附庸风雅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没有独立品味和见解的人,他们只是盲目模仿他人,缺乏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思考能力。这种行为往往被认为是缺乏自信和自主性的表现,因为他们害怕被认为与众不同,更害怕被嘲笑和排斥。因此,附庸风雅的人往往只是在外表上追求与别人相同,而内心却空虚无力。
附庸风雅也经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只追求表面光鲜而忽视内在品质的人。他们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追求时尚和潮流,但却忽视了自己的修养和内在素质。这种虚有其表的行为往往被人们视为肤浅和虚伪,因为真正的品味和风尚应该是建立在内在修养和思想深度的基础上。
总的来说,附庸风雅是一种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表现,它反映了人们对他人的盲目崇拜和自我否定。真正的品味和风尚应该是建立在自信和自主性的基础上,而不是追随别人的脚步和模仿别人的行为。
附庸风雅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典故 篇二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被认为是“附庸风雅”的典故。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楚国有一个叫做田文的人,他非常喜欢文学和音乐,但自己却没有才华。为了追求文学和音乐的风雅,他经常附庸于才华横溢的人,对他们言听计从,甚至不惜虚伪谄媚。
田文最喜欢的就是楚国有名的音乐家屈原和诗人宋玉。他经常前去拜访他们,向他们请教音乐和文学的知识。屈原和宋玉对他也颇有好感,因为他总是谦恭有礼,毫不自负。然而,田文却因此得罪了一些人,他们认为他是一个没有独立见解和品味的附庸者,只会追随别人的风尚而已。
有一天,楚国的国君请屈原和宋玉为他们演奏,田文也被邀请参加。屈原和宋玉的表演非常出色,引得在场的人们无不赞叹不已。田文看着他们,心生敬佩之情,却也感到自卑和无力。他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因为他只是一个附庸者,缺乏自己的才华和品味。
从此以后,田文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决定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品味,不再盲目追随别人。他努力学习文学和音乐,培养自己的才华和品味。最终,田文成为了一个有名的音乐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被后人传颂不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附庸风雅虽然可以让人获得短暂的虚荣和安慰,但却无法让人真正成就自己。只有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品味,才能在艺术和文学的道路上取得真正的成功。
附庸风雅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典故 篇三
附庸风雅,读作 fù yōng fēng yǎ。释义为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下面是unjs 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简介
附庸风雅 ( fù yōng fēng yǎ )
[解 释]附庸:古代指附属在诸侯大国下面的小国,引申为从属的地位或依赖的关系 。
风雅:原指《诗经》中《国风》和《大雅》《小雅》,后指风流,儒雅。
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
[出 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喜欢便宜,暗中上当,附庸风雅,忙里偷闲。"清·黄小配《晚清文学丛钞·情变》第八回:"却偏要~,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清·吴趼人《情变》第八回:"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为了~,不得不矫揉造作一番,骗骗自己而已。"
[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
[示 例 ]却偏要~,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晚清文学丛钞·情变》第八回)
[英 文 ]mingle with men of knowledge and pose as a lover of culture
常见用法
"附庸风雅"是一个贬义词,用来贬低用文化装点门面的人,比如常常称那些暴发户购买书画的行为为"附庸风雅"。可见文化这东西是人人都追求的,人人都要显得"有文化"。如果明明没有文化,偏要装得有文化,这就叫"附庸风雅"。
今天的"附庸风雅"这个成语是动宾结构,"附庸"是动词,追随之意,"风雅"泛指文化。但是在古代,"附庸"和"风雅"是两回事,而且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英文解释
(of landlords, merchants, etc.) mingle with men of letters and pose as a lover of culture;arty-crafty;hang on to the lips of men of letters;join the art or liberty cult;
例句
我对人家附庸风雅的地位没有兴趣。
I wasn't interested in a snob degree.
她和一帮附庸风雅的人在一起。
She's got in with a very arty set.
不要嘲笑附庸风雅的人,因为他们正服从文明,而且有一天会成为文明的使者。
Don't laugh at those person with graces because they promote civilization. And they can become civilized people.
因此,附庸风雅,就不是单方面的,也不是双方之间的,而是由三方、[四]方,甚至五方共同构成的一幅文化艺术生成的多维景观。
Therefore, assume the manners of creative artist, is not unilateral, is also not between both parties, but from three squares and everywhere, even five a cultural many view of that art i
s borns of the square common composings.他们开了一家小陶器店兼咖啡馆,很喜欢附庸风雅。
They run a little pottery shop and cafe and are very arty-crafty.
你的纯["]附庸风雅"他笑着说:"你学艺术?["]
Your pure arty "he smiled" you take art?
附庸风雅只是点点头,大步走到了米色大理石台阶,打开橡木门。
Arty simply nodded and strode up the beige marbled steps, opening the oak door.
另一方面,他也作出了附庸风雅farty电影利利奥,也是一个短片。
On the other hand he also made an arty farty movie lilio, also a short movie.
附庸风雅奠定了中国茶壶在床上表杯,水果的香味茶打她的努力。
Arty laid the china teapot and cups upon the bed table, the sweet smell of the fruit tea hit her hard.
一定要带你的女伴去一个与之气质相符高级餐厅或优雅,或欢快,或冷酷,或附庸风雅。
Make sure you take your date to an expensive restaurant with an atmosphere like the one you wish to project-be it elegant, upbeat, cool or arty.
黄鹤楼不仅要忍受将军与士兵杂乱无章的脚步,更要承受旅者与游客层层叠叠的踏访,而且,还要接纳诸多附庸风雅的所谓墨宝。
Yellow crane tower should not only bear the generals and soldiers be footsteps, to bear the travelers and tourists layers of food, but also take many arty, so-called calligraphy.
详解
"附庸"本指依附于诸侯国的小国。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下有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分封的土地,公和侯是方圆百里,伯方圆七十里,子和男方圆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更小的封地要依附于诸侯国,称作"附庸",是一个名词。为什么叫"附庸"呢?"庸"的本义是用、需要,引申为受雇用,"附庸"就是依附别人,受其雇用的意思,取其象征意义,故曰"附庸"。
"风雅"怎么能泛指文化呢?原来,"风"和"雅"是《诗经》的两个组成部分。《诗经》由三部分组成,即风、雅、颂。"风"是各诸侯国的民歌,称作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大雅、小雅,是周王室"邦畿"之内的音乐,被尊崇为正声,共一百零五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共四十篇。"风雅颂"或者"风雅"就用来代指《诗经》,"风雅"因此也用来泛指文化。
"附庸"和"风雅"连用,不知道起于何时,不过据清代同治年间的学者平步青记载,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就曾使用过这个成语。
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陈继儒号称在小昆山隐居,却又周旋于高官显贵之间,为时人所诟病,钱谦益谈到陈继儒的这一行径时,讽刺说这叫"装点山林,附庸风雅"。
乾隆年间的诗人蒋士铨把钱谦益的评价扩充为一首诗,讥刺陈继儒:"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獭祭诗书充著作,蝇营钟鼎润烟霞。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
典故
原文
明人吴俨,官至尚书,家巨富。其子酷好书画,购藏名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所藏唐人《十八学士》一卷,每欲得之,而其家非千金不售。吴俨之弟富亦匹兄,蓶粟帛是积,然文人常鄙之。一日,其弟语画主曰:"《十八学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遂如数市之。后置酒宴兄与其素鄙己者,酒半,特谈画,并出示所购<十八学士>以玩。或曰:"君何以知其名画?"其弟顾左右而言他。时人传为笑话。
[附庸风雅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