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故事(最新3篇)
退避三舍的故事 篇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句古训叫做“退避三舍”,意思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适当地退让和忍让,避免冲突和争吵。这个古训源自于《论语·述而》中的一段话:“君子不器,不易也。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鸣也,既知止,曰至。曰至,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这段话告诫人们要懂得克制和退让,以避免争执和矛盾。
有一则关于“退避三舍”的故事,讲述了两个邻居之间的纠纷。其中一个邻居种了一片蔬菜园,另一个邻居的小孩经常跑到蔬菜园里捣乱,让种菜的邻居非常生气。于是,他找到小孩的父亲,希望他能管教好自己的孩子,避免他们再次破坏蔬菜园。但小孩的父亲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孩子有权利在公共空间玩耍,不应该受到限制。于是,两个邻居开始了争执。
在这个时候,另一个邻居听说了这个事情,便上前劝解。他告诉种菜的邻居,可以在蔬菜园周围设置一道简单的栅栏,避免小孩再次进入破坏。同时,他也跟小孩的父亲说,可以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通过这样的劝解,两个邻居最终化解了矛盾,和睦相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适当的退让和忍让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避免一味地坚持己见,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冲突。退避三舍,方能以和为贵,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退避三舍的故事 篇二
“退避三舍”这句古训不仅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能够延伸到其他方面。在商业社会中,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也能够体现出这种“退让”的智慧,从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有一位知名的企业家,在创业初期遇到了一场巨大的挑战。他的公司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市场的动荡,生意一度陷入了困境。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决定“退避三舍”,暂时放下自己的固执和执着,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策略和团队管理方式。他主动与竞争对手进行了合作,共同开发新的产品和市场,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他也改变了自己的管理风格,更加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了更加和谐的团队氛围。
通过“退避三舍”的智慧,这位企业家成功地带领公司渡过了难关,实现了公司的转型升级,最终取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挑战和困境时,适当的退让和调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冲突和争执之中,忽视了“退避三舍”的智慧。通过学习古训中的哲理和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取得更大的成功。退一步海阔天空,退避三舍,方能赢得更广阔的未来。
退避三舍的故事 篇三
成语,一直是很多小朋友的短板,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是退避三舍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欢迎阅读参考。
退避三舍故事原文: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延伸阅读:退避三舍成语
发音:tuì bì sān shè
释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近义词:委曲求全
远而避之反义词:针锋相对 锋芒毕露
成语接龙:退避三舍→ 舍己从人 →人定胜天→ 天下第一 →一步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