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故事【精简5篇】
杜甫的故事 篇一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一生坎坷,饱受世事磨难,但他的诗却流传千古,感动了无数后人。
杜甫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聪慧过人,却因家境贫困而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年幼丧父,母亲再嫁,家境更加困顿。杜甫从事过许多职业,包括做过秀才、做过卖米的小贩等,但始终未能有所成就,生活拮据,家庭不幸。
然而,正是这些世事的磨难,激发了杜甫内心的激情和创作欲望。他在诗中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热爱,写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被誉为“诗史掇英”。
杜甫的诗歌表现了对时代的热衷和对人民的深情,他在诗中描绘了社会的种种不公与疾苦,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压迫和剥削。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感染力极强,被后人誉为“杜工部云,可谓诗中之圣人也”。
杜甫的一生坎坷,但他的诗却永远流传下来,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定信念,勇敢面对,用心灵去感知世界,用文字去表达内心。
杜甫的故事 篇二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广为流传,被后人称颂为“诗史掇英”,留下了不朽的文学遗产。
杜甫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家境贫困,多次流亡逃难,饱受疾病之苦,但他却始终怀着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坚持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杜甫的诗歌表现了他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热爱,他在诗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制暴政和压迫。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感染力极强,深受人们的喜爱。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而著称,他的作品代表了唐代诗歌的高峰,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一生虽然充满坎坷,但他的诗歌却永远流传下来,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杜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身份地位和财富,而在于他的品德和才华。杜甫虽然家境贫寒,但他的诗歌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让我们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学习他的坚韧和执着,用心灵去感知世界,用文字去表达内心。
杜甫的故事 篇三
相传,大诗人杜甫流寓同谷县(今甘肃成县)时,居住在飞龙峡口的凤凰村。
凤凰村的人吃水要到不远处的玉绳泉去挑水。
有一天,天刚亮杜甫借来老乡家的木桶,沿着青泥河西岸高低不平的石阶向玉绳泉走去,一路上他被飞龙峡口山川自然景观所迷住,不时地发出啧啧称叹之声,不觉到了栈道构连,绝壁入云的玉绳泉旁。
他放下水担,环视周围,被同谷大地上大自然壮丽景色所陶醉。
杜甫盛了两桶玉绳泉清冽冒气的水向家中走去。
刚进家门,只听小儿子哼哼地呻吟,向他母亲喊肚子疼。
杜甫赶紧放下水
桶问其缘故,小儿子说:“昨天吃的栗子太多,肚撑胃疼。”杜甫赶紧生上青 木炭火,从木箱中找来药砂铫,舀上半瓢刚担来的玉绳泉水,放入药砂铫中烧水,不一会儿,水烧开了。
又从药箱中找出了七枚大红枣,三块生姜一同入砂铫同煮,煮了一会,整个草屋中弥漫着升腾的姜枣气味。杜甫盛了半土巴碗姜枣汤,让小儿子趁热饮下。很快小儿子向爹妈说,他的肚子不疼了。
据说玉绳泉的上水源在南山的卧虎崖下,卧虎崖山险、林密、水甜。卧虎崖下有大小不等的十二眼甘泉一字罗列。在山石林中宛如十二只大眼睛,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之下,泉水透明清澈,能映出万物的倒映,在这十二眼泉中,东头的第一眼泉叫子鼠泉,第二眼叫丑牛泉,第五泉眼叫辰龙泉,除第五眼辰龙泉的水沿山石淌了一段后,流入一个形状像凤头壶的石嘴之后消失在卧虎崖山脚下,其它十一眼泉流出的水都汇流在卧虎崖下的赵家沟里,在赵家山由东北坡流到了杜公祠依靠的西山崖,最后流到了青泥河中。
由于杜甫用玉绳泉的水给儿子治好了肚子疼的病,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同谷县城,从那时起经常有人盛上玉绳泉的水给大人、小孩煮药治病,疗效还不错呢?一千多年来,十里八乡的人还沿用着玉绳泉的.清水煮药的习惯。
时过境迁,由于大自然的变化,卧虎崖下的十二眼泉现存不多,大都干涸了,只有辰龙泉的水还保持昔日的水量。而玉绳泉,由于修筑通往飞龙峡电站的公路,在玉绳泉旁处打凿了一个隧道,破坏了山势,现在人们只能看到石缝隙中流水,却看不到昔日玉绳泉水如玑似珠的美丽景观了。
杜甫的故事 篇四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所以杜甫祖籍襄阳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
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共同谈论诗,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死后,按其遗愿.,和其祖父同归葬在洛阳市东约23公里的偃师县杜楼村。
杜甫的故事 篇五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家人历经磨难,终于逃难到四川。他的好朋友们为他在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八月份的一天,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草堂上的茅草被风刮得四处乱飞,有的高高地挂在树梢上,有的落进了泥塘里。杜甫急得手足无措,跌跌撞撞冲出屋子。
在林子边,有几个孩子笑嘻嘻地抱着茅草,跑进了林子。有个男孩很调皮,对杜甫说:“杜老头,我家的茅草也刮走了,怎么说茅草是你的呢?”杜甫累得气喘吁吁,却又哭笑不得,只好悻悻离去。
过了一会,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开始还好,屋里漏的雨不算大,勉强用盆子,罐子还可以接住,后来却越下越大,屋子里床被打湿了,被子也被打湿了,一家人蜷缩在一起,难以入睡。
在这个难眠的雨夜里,杜甫百感交集。自从安史之乱开始,杜甫报国无门,只好四处颠沛流离,从来没睡过一宿安稳觉。杜甫望着漏雨的房顶,不禁浮想联翩,如果能有一座风吹不动,雨打不坏的大厦,让天下穷苦的读书人住进去,多好啊,他们将来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百姓就不会遭这么多罪了。
杜甫想着,想着天亮了,他望着那轮喷薄而出的朝阳,自言自语道:“如果我的愿望实现了,就我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千古以来,谁能像杜甫这样想呢,他真是当之无愧的诗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