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优质3篇)
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 篇一
司马光,字子卿,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国士”。他在北宋时期担任过重要的官职,曾任翰林学士、权相等要职。然而,司马光并非一位纯粹的文官,他还有着坚定的民族大义和忠君爱国的情怀。
据传记载,北宋时期,司马光在担任翰林学士期间,曾多次上书献言,提出改革建议,希望能够挽救国家危亡之势。然而,他的忠言却频遭忽视和遭到贬斥,令他深感失望和愤怒。在一次上书未果后,司马光决定采取激烈的行动,以此来唤醒当时的政府和人民。
有一天,司马光来到宫廷内的仓库,看到了一口大缸。这口缸是用来存放粮食的,司马光突然心生一计,他决定用这口缸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决心。于是,他拿起一块石头,狠狠地砸向缸壁,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当时的人们惊讶地看着司马光,不明白他的用意。
司马光冷冷地说道:“我砸这口缸,是要告诉你们,如今朝廷内外腐败,百姓疾苦,国家危在旦夕,却没有人愿意拯救。我司马光虽是一介文官,却有忠君爱国之心,愿为国家民众奋不顾身!”
这番话语让在场的人们为之动容,他们纷纷表示支持司马光的言行,并纷纷劝谏当时的皇帝,希望能够采纳司马光的建议。最终,司马光的砸缸行动引起了轰动,也促使了当时政府的改革。司马光因此被人们誉为“忠臣良将”,成为了北宋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 篇二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他砸缸的行为,更是成为了北宋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据史书记载,北宋时期,司马光曾多次上书献言,希望能够挽救当时政府的腐败和国家的危局。然而,他的忠言屡屡遭到忽视和贬斥,令他深感痛心和愤怒。在一次上书未果后,司马光决定采取激烈的行动,以此来唤醒当时的政府和人民。
一天,司马光来到宫廷内的仓库,看到了一口大缸。这口缸是用来存放粮食的,司马光突然心生一计,他决定用这口缸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决心。于是,他拿起一块石头,狠狠地砸向缸壁,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当时的人们惊讶地看着司马光,不明白他的用意。
司马光此时冷冷地说道:“我砸这口缸,是要告诉你们,如今朝廷内外腐败,百姓疾苦,国家危在旦夕,却没有人愿意拯救。我司马光虽是一介文官,却有忠君爱国之心,愿为国家民众奋不顾身!”
这番话语让在场的人们为之动容,他们纷纷表示支持司马光的言行,并纷纷劝谏当时的皇帝,希望能够采纳司马光的建议。最终,司马光的砸缸行动引起了轰动,也促使了当时政府的改革。司马光因此成为了北宋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那颗忠君爱国的赤子之心,也感动了后人。
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 篇三
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
了解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历史故事是让我们最容易了解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世界历史、清朝历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历史最快捷方法。经典历史故事等你来品味。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有一天,故事中的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儿捉米藏,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结果不小心摔了下来,正好摔到大水缸中。水缸又高又大,小孩儿很快就会被淹死。别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吓跑了。只有一个叫司马光的小朋友很勇敢,他急中生智,抱起地上一块大石头狠劲儿向水缸砸去,水缸破开了,水哗哗的流了出来,缸中的小孩儿得救了。司马光机智勇敢的`举动,受到了大家夸奖。
由于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又喜欢读历史书籍,使得他博学多闻,二十岁时考中了进士。他在朝中做官期间,努力收集历史资料,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编成了《资治通鉴》,后来还当过宰相。他也成了我国宋代有名的史学家。
拓展阅读: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发生地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至于这个故事发生在河南光山,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河南省光山县教育局从二○○八年开始启动申报工作,申请将司马光出生于光山的史实写进中小学语文教材。在教育部有关司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经多方专家历时两年的审慎考证,去年十月终获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已印刷完毕,开学时供全国中学生使用。
笔者翻阅新近发行的全国中学生使用的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十五课106页”一篇选自《资治通鉴》的文章“孙权劝学”的注释由原来的老版语文教材“司马光(一○一九至一零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正式修改为“司马光(一○一九至一○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据光山县教育局徐昌德局长介绍,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写进历史名人出生地,历史考证光山也是司马光儿时成长的地方,从此“司马光砸缸”这个中国尽人皆知的历史典故正式落地河南光山,成为河南省光山县最亮的宣传名片。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
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人物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司马光学识渊博,史学之外、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但不喜释、老之学,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受人景仰。清廉仁厚,为政原则,不卑不亢,秉持道义,力荐才德兼备兴国之臣——福建莆田人北宋会元传胪进士太常寺卿黄中庸擢为侍中兼枢密副使。1104年7月10日,宋徽宗按照蔡京的提议,将司马光为首的反对王安石变法者共309人重定党籍,刻石于朝堂,即“元祐党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