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郑板桥教育儿子的故事(优选3篇)
画家郑板桥教育儿子的故事 篇一
郑板桥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不仅在绘画领域有着非凡的天赋,更是一个懂得如何教育子女的好父亲。他的教育方式既严格又温和,让人感受到了他对儿子的爱和期望。
郑板桥的儿子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艺术的兴趣,他喜欢在院子里捡来的石子上画上各种花草树木。看着儿子对绘画的热情,郑板桥并没有急着给他传授技巧,而是让他自由发挥,鼓励他勇敢尝试。他常常跟儿子一起在自然中观察植物的形态、色彩,引导他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
虽然郑板桥是一位大家,但他对儿子的教育并不严苛。他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注重启发式的引导,鼓励儿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常常告诉儿子:“画画就像是跟大自然对话,要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表现。”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儿子在绘画的道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才华。
郑板桥还教导儿子要虚心学习,不断探索。他曾经告诉儿子:“艺术是无止境的,要有不断学习的心态,才能不断进步。”因此,儿子在郑板桥的指导下,不仅学会了技巧,更懂得了艺术背后的那份坚持和执着。
郑板桥的教育方式让儿子在绘画的道路上一直走得很顺利。他在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的同时,也继承了父亲的教诲,成为一个心怀感恩、虚心学习的人。
画家郑板桥教育儿子的故事 篇二
郑板桥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画家,他对待艺术的态度一丝不苟,也同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在他的眼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技能,更是培养品格和态度。
郑板桥对儿子的教育始终坚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他要求儿子在绘画中要有耐心和恒心,要不断追求完美。他常常告诉儿子:“艺术是一门需要坚持的学问,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就。”这样的教导让儿子在绘画的道路上懂得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尽管郑板桥对儿子要求严格,但他也非常关心儿子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他常常鼓励儿子要用心感受生活,用眼睛去观察世界,让内心的感悟和情感表现在作品中。他告诉儿子:“画画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要让作品带有情感和内涵。”这样的教导让儿子在绘画中找到了自己的灵感和热情。
郑板桥还教育儿子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他告诉儿子:“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需要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他鼓励儿子要有远大的梦想,要为之努力奋斗。在郑板桥的悉心教导下,儿子在绘画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画家。
郑板桥教育儿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品格和态度的培养。只有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孩子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画家郑板桥教育儿子的故事 篇三
郑板桥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
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
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画家郑板桥教育儿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