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事与愿违》阅读答案

《拔苗助长,事与愿违》阅读答案

  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是整个试卷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一点从它所占的分值就可以看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拔苗助长,事与愿违》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①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可是很多家长固执地相信,抢跑是在为孩子争分夺秒。

  ②自然界万物都按照生长规律自然生长,适当施加外力可以促其生长,倘若施用外力不当,就很容易出现倒退甚至枯萎现象。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卡尔就是这样一个被毁的天才。少年卡尔在父亲的强迫下,每一分钟都要学习,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爱好都被父亲隔在门外。最初,这样的教育取得了成就,卡尔8岁学习大学数学,11岁大学毕业。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顶尖级数学家。父亲更是一心想他早日成名。然而不久,卡尔对数学再也提不起兴趣,再也不想动脑筋,再也不想思考问题。最后,曾经的天才做了办事员,远远偏离了他父亲的培养轨道。

  ③教育抢跑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抢跑将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智慧。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这对其成才是极为重要的。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如果家长只有望子成龙之心,但不讲究教子成才之术,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④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一名画师,当幼小的徐悲鸿要求学画时,父亲温和地拒绝了:“要想成为一个画家,先要好好读书。”两年后,9岁的他才如愿以偿,开始从父习画,终成一代大师。对孩子的培养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这个规律为依据,先了解孩子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水平,再谋求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应该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孩子知识,培养他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作者认为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有何危害?

  2.简述第②段是怎样论述作者的观点的?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提出“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其中“合适”的意思是,依据“孩子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水平,再谋求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

  B.教育孩子的道理跟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一样,要让其自然成长。

  C.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强调要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

  D.卡尔对数学再也提不起兴趣,再也不想动脑筋的原因是,父亲“一心想他早日成名”。

  参考答案:

  1.将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智慧。

  2.首先,以万物的生长规律作比喻,论证不当的教育会偏离培养的轨道。然后举卡尔的事例从反面加以证明。

  3.A 解析:B项缺少“适当施加外力可以促其生长”;C项是道理论证;D项原因是“在父亲的强迫下,每一分钟都要学习,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爱好都被父亲隔在门外”。

相关文章

上帝的谈话阅读及答案

约翰是一个小偷,可以说,他的专业技术到了可用炉火纯青来形容他的地步。在同行业中,在同出一门的师兄弟中,他是唯一一个没有被逮住的人。因此,在这一行中,他的声望相当高。他也出口狂言:天下没有他拿不到的东西...
题目课件2017-03-04
上帝的谈话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蒙骜伐魏》阅读答案

在中学语文中,阅读和作文这两板块占据了绝大比例,阅读能做好的话,那么作文也就不会差,下面给大家分享《蒙骜伐魏》阅读答案,欢迎借鉴!蒙骜①伐魏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②。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
题目课件2012-09-04
文言文《蒙骜伐魏》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下...
题目课件2011-04-07
阅读理解及答案

明前茶《老汪栗子》阅读答案

在做题时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老汪栗子》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老汪栗子...
题目课件2018-05-09
明前茶《老汪栗子》阅读答案

济南的秋天的阅读答案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红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有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
题目课件2016-07-01
济南的秋天的阅读答案

《超级智能住宅》阅读答案

在将来科技会越来越发达,人类也会逐渐的比不上机器。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超级智能住宅》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超级智能住宅 住宅终于建成了。建造期间丈夫可操劳够了:一会这里有毛病,需要修改,一会儿...
题目课件2014-02-03
《超级智能住宅》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