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

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1

  一天,母亲把残废了的雏燕带到院子里,说:“亲爱的孩子,我们今天要南飞了。你飞不了,只得留下。那儿的坛子里,我用羽毛作了一个软软的床铺。这就是你的窝。饿时你可以出去吃点东西。院子里水果比比皆是。待到春天来临,我们再回来找你。”

  “谢谢妈妈,妈妈,谢谢您的安排!”小燕子凄然地说。为了掩盖眼泪,她把头扎进了母亲的翼下,沉默了片刻……

  他们飞走了!

  忧郁苦闷的日子一天一天挨了过去。湿透的紫菀,顶梢更加下垂了。一滴雨水,从最低的那一片花瓣上滚了下来,正要滚下来时,雏燕听到雨水叹了一声:“澳,累死我了!”

  “您从哪儿来?”雏燕好奇心旺盛。

  “澳,亲爱的,亲爱的,我远道而来。我从大洋来,我生在那儿。我不是一滴雨水,而是一滴眼泪。”

  “一滴眼泪?谁的眼泪?”雏燕急切的问。

  “一位母亲的眼泪。”眼泪向雏燕讲述着一切

  ……

  雏燕听痴了。她迅速站了起来,张开嘴,吞下了母亲的那滴昏厥过去的眼泪。“谢谢,亲爱的妈妈。”她低声说道,躺在羽毛床上,睡着了。眼泪给了她温暖,她似乎又蜷缩在母亲的翅膀下。

  1.本文作者是:( )的小说家、童话作家( )

  2.请在文前“ ”补充题目。

  3.母亲临走时,对小燕子怀有怎样的感情?

  4.听了母亲的话,小燕子为什么是“凄然”的?

  5.“澳,亲爱的,亲爱的,我远道而来。我从大洋来,我生在那儿。我不是一滴雨水,而是一滴眼泪。”这是谁的眼泪,设想一下,他怎么会来到这里?

  6.文中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眼泪向雏燕讲述了什么?

  7.读了这篇文章,使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8.这里是一篇童话故事的开头,你能将它续写下去吗?

  参考答案:

  1.保加利亚 卡拉利切夫

  2.母亲的眼泪

  3.依依不舍

  4.她要和自己最亲近的母亲分开了

  5.是雏燕母亲的眼泪 是母亲拜托风婆婆送来的

  6.省略了眼泪的述说 眼泪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即怎么从燕妈妈的眼睛里到雏燕身边的)

  7.燕妈妈对雏燕那看不见的爱 母爱的伟大

  8.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

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题目。(20分)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万物都违抗不得。春天到了,再坚硬的土地也得按时返青;秋天走了,再蓬勃的树叶也得屈尊枯萎。这是老天定下的时刻表,即使在这个弹丸小镇上。它仍然被一丝不苟地执行着。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重新操起扫帚,一下下地扫过去。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

  其实,这把扫帚也的确是她的命,就像身上这件脱了线退了颜色的旧毛衣是她唯一的外套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七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妇,一个温婉朴实的母亲。只是后来,与她同来城里打工的丈夫弄丢了孩子,于是她失去了自己唯一尊贵的身份——母亲。她的亲亲的儿子豆豆,那时才只有五岁呢。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就像扫帚下枯黄的叶片,干瘪苦涩但筋骨嶙峋。

  现在,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跑到她面前,打扰了她的回忆。小男孩有五岁左右,这让振青嫂想起了自己的心头肉,她忍不住暗地里比较:脸盘有点像,都是圆圆的,个头、胖瘦也差不多。不过,豆豆是双眼皮,比眼前这一个要漂亮些,而且,豆豆一边一个小虎牙,没有比他更惹人疼的孩子了。这样想过之后,振青嫂心中竟然略觉安慰。但是,既而她就想起:豆豆离开她已经七年多了。她不禁又将目光投向那个小男孩,这一次,他越看越像小豆豆了。

  “豆豆——”振青嫂伸出手去。其实,几年来,她已经习惯于管所有的小孩子叫豆豆。可眼前的孩子显然被这个陌生人吓着了,小嘴一撇,就跑开了。振青嫂叹口气,这种情景她也早就习惯了,岂止孩子如此,这里的大人,哪一个不是经常对她指指点点,有时还甩下一句“神经有问题”,好像丢了孩子并非她的不幸,而是她的罪孽。当然,如果振青嫂有文化,如果她也读过鲁迅的话,她也许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善于淡化悲剧的,尤其是淡化别人的悲剧。

  小男孩穿着鲜红的羽绒服,像一团小火球在马路牙子附近滚来滚去。振青嫂很想掉过头专心扫地,可那个可爱的身影像钉在了脑子里,一再吸引她的目光。于是,振青嫂又紧了紧毛衣,想到自己初为人母时的兴奋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让她心里有些酸涩。仅仅是酸涩而已,也许她已在痛苦中浸泡太久,只能体会出除痛苦以外的感觉了。

  也许这个平凡的下午注定要爆发一场灾难,当一辆重型卡车向小男孩驶去时,振青嫂头发倏地竖了起来,浑身酸麻,像要散架一样。而这个胖宝宝显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他被一记扫帚扫到三米开外,直到那个让他害怕的女人倒在车轮下。他才看着地上那一摊暗红的血,“哇”地哭了出来,而他哭的原因,可能是刚才摔倒时伤了自己的膝盖。

  振青嫂仰面朝天地躺着,突然发现小镇的天空其实很蓝很蓝,而且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瘦狭,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围在她身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逐渐扩大的脸……

  “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挺勇敢!”

  “哪儿啊,她肯定把孩子看成自己丢的那个了。”

  “可她的孩子,少说也有十二岁了呀。”

  “要不怎么说,她脑筋还是不清楚……”

  “唉,啥人啥命,这样去了,也算她的造化。”

  振青嫂突然觉出自己的伟大了,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哪里懂得她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而她,现在终于躺倒在自己扫了七年的干干净净的大街上了,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想念她的豆豆。也许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一所房子,她可以在厨房里煮汤、煎鸡蛋,在客厅里看电视、织毛衣,一定要织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给她的豆豆……

  1.找出文章前两段中隐含的自然环境描写,并分析其特点及作用。(5分)

  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每小题3分)

  (1)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

  (2)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3.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4.试分析文章第四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

  5.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5分)

  答案:

  1.特点:冷清、萧索。作用:①奠定了冷漠、低沉的感情基调;②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烘托其不幸遭遇及坚强性格,为下文悲剧的发生作了铺垫。

  2.(1)说明她局限于自己的苦难中已经很久,一直未能主动地于痛苦中解脱,这种痛苦使她越来越封闭,以至于忽略了外界的一切,尤其是能让自己感到舒畅的事物。

  (2)物质上暂时贫穷并不可怕,这还有机会得到改善。但精神生活的贫乏,尤其是道德缺失,缺少同情心却是难以救治的大问题。

  3.物质上暂时贫穷并不可怕,这还有机会得到改善。但精神生活的贫乏,尤其是道德缺失,缺少同情心却是难以救治的大问题。

  4.结构: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所写她的不幸遭遇及她面对不幸的反应,进而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

  内容:点明振青嫂作为母亲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性格特点,使她的形象鲜明、生动、饱满。

  5.最后一段是作者美好的想象,它借助振青嫂的心理活动传达一种希望,用具体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同时,让想象与现实形成对比,反衬以振青嫂为代表的不幸者恶劣的生存境遇。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 这里隐含了“冷”的信息。“在这个弹丸小镇上”隐含着“人少”的信息,所以可概括出“冷清、萧索”的特点。

  试题分析:

  1.试题分析:原文“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一句中“久违的舒适”说明她封闭自己已经很久了。题干中的“最广阔的天空”与后文的“久违的舒适”是相辅相成的。由此关键句不难得出答案。

  2.试题分析:本题是运用了类比的形式,所以“良心旧”“难以洗净”与“毛衣旧”“买新的”要进行对比,再加上文章批评城里人自私、狭隘行为的主旨,可分析出此答案。

  3.试题分析: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总起、总结、承上启下几中,本段在文章中间,再结合内容可知是承上启下。“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这是对上文的总结;“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是为后文作铺垫。内容上的作用突出人物形象、点明主旨等,这里“无比坚强”已经很明显地点题了。

  4.略

  5.试题分析:前文极力多次描写了振青嫂的痛苦和城里人对她的漠不关心。而最后一段的想象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可见对振青嫂的同情,对“城里人”的批评。

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3

  (甲)

  ①有个孩子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②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③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说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④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⑤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因为去年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乙)

  ①吃过晚饭,母亲忙着似乎永远也忙不完的家务,刚上五年级的女儿大声嚷道:“妈妈,问你个问题,你的心愿是什么?”

  ②母亲先是一愣,接着回答:“心愿很多,跟你说没用。”“您就说说看,这对我很重要。”女儿执拗地要求。

  ③“我嘛——一是希望身体健康,青春长驻;二是希望工作顺心,事业有成;三是希望家庭和睦,美满幸福;四是……”母亲有滋有味地历数着,沉浸在对美好的未来种种设想之中。

  ④“哎呀,妈妈,您说的这些又大又空,能不能说点实际的?比如您想要……”

  ⑤母亲渐渐意识到什么了,有些火地打断女儿的话:“我就知道你跟我玩心眼儿,一定是老师留了关于心愿的作文题目,你写不出来就想到我这里挖材料对不对?实话告诉你吧,我的心愿多着呢!我想要别墅,我想要小轿车,我想要高档时装,看,我的皮包坏了,还想要一只鳄鱼皮手袋,这些你都能满足我吗?跟你说顶什么用?心愿说完了,你去写作业吧。”

  ⑥女儿一直用惊诧的目光看着母亲,她没说一句话,静静地走回自己的房间。

  ⑦屋子空旷旷的,安静得只听见墙上钟摆声。母亲觉得有些话还意犹未尽,又站起身推开女儿的房门。女儿正在写作业,串串泪珠滚落,不停地用手背擦着,母亲火气又上来了,比刚才的声音还要高出几个分贝,吼道:“你还觉得挺委屈是不是?你想偷懒是不是?你故意气我是不是?”

  ⑧“妈妈,我不是……”

  ⑨“你敢顶嘴!告诉你,9点钟之前写不完这篇作文有你好瞧的!”母亲很权威地命令着,一扭身“嘭”地把门关上。

  ⑩第二天晚上吃完饭,女儿照例进屋写作业,母亲照例重复着每日必做的家务。蓦然间,她发现茶几上多出一束鲜花,鲜花旁放了一个包装袋,包装袋上放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

  妈妈: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用平时攒的零花钱和这两年的压岁钱给您买了一只鳄鱼皮包。让您高兴,是我最大的心愿。想给您一份惊喜却不小心惹您生气的孩子

  母亲的心颤抖了,呆呆地坐在沙发上说不出一句话。

  1、甲文中的母亲面对儿子的提问,当时没有把“答案”说出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不得超过40字):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甲文第⑤段,谈谈母亲给出的答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甲乙两个文段,假如你是其中一个母亲的孩子,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心里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她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或因为她没有找到完美的答案。意思对即可。

  2、一位纯洁的女孩想在母亲生日时给她带去一份惊喜,不料在打听母亲心愿时,却遭到误解,但她仍向母亲表达了祝福。

  3、渲染氛围或烘托人物心情。

  4、仅凭智力上的聪明,不一定能成就大业,只有执着追求,刻苦用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意思对即可。

  5、“略”。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的特点(使语言更加),表达了的感情(反映了的形象)。

  (二)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三)__”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格式:

  ①不能,用了“__”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__”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__”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4

  母亲的手机

  朵渔

  ①母亲的手机是那种老款的诺基亚按键手机,铃声刺耳,超长待机。那是小妹有一年暑假回家淘汰给她的。虽然功能并不复杂,但母亲觉得那手机像个怪物,难以把握。她让小妹给她设定:音量调至最大,通讯录里只保存两个号码。

  ②起初母亲并不想接受这部手机,她觉得一个农妇整天怀揣着手机,不像样子。手机不都是带在老板们身上的么?另外,当时家里还有固定电话,再添部手机,实在浪费。但小妹还是坚决地把那部手机淘汰给了母亲,于是,我们又重新体会到了小时候想找母亲就能马上找到的幸福了。

  ③就这样,母亲成了村里较早的“手机一族”。做饭时,她会把手机放在灶台上;睡觉时,手机放在枕头下;下地干农活,她嫌手机放在衣兜里碍事,就随手放在田间地头。有时候在田里干活,渐渐离手机远了,路过的邻里听到手机铃声,会远远地招呼母亲:“嫂子,你家儿子(或闺女)打电话来了!”母亲便会一把扔下手里的农具,急匆匆地赶过来摁下接听键。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她的喘息声。我经常告诉母亲,不用着急,如果没人接听,我会多打几遍。但没有用。母亲始终对那小玩意儿缺乏信任,似乎慢走几步,那手机里的人就会消失不见了。

  ④她偶尔也会拨打电话给我们,通讯录里一共两个人,除了我就是小妹,但她还是经常会按错。“你是谁?”电话拨到我这里,还要确认一下我是谁。母亲主动拨打手机,通常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我们很久没有打电话给她,她担心;二是她做了个什么不好的梦,会匆匆拨个电话过来问问,最近怎么样,没什么事吧。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如果我们长时间不打电话,欠费停机了她也不知道。

  ⑤早前,我跟家里的联系方式主要还是靠写信的时候,一封信单程要走六七天,然后再用十来天的时间等回音。有时候遇到急事,我会先打电话到村长家,麻烦村长把母亲叫来,过几分钟再打过去。能够在电话里交谈,而且可以真实地听到孩子的声音,因此每次到村长家接听电话,母亲的声音都有些微微发抖的感觉。总麻烦人家村长毕竟不是办法,有一年装电话的费用终于稍稍降了一些,父亲卖掉几袋麦子,终于在秋后装上了家里的第一部固定电话。

  ⑥从那以后,我有十来年没有往家里写过一封信了。想想以前给母亲写信时,总是能写满几大页,但我收到的回信却总是很简短,仿佛母亲关心的总是那几个问题。但我知道,这事不能怪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我知道她肯定有很多话想对我说,但千言万语总是被弟弟汇成一句话落在纸上。弟弟那时还在上小学,表达能力有限,认字不多,字也写得歪歪扭扭。他可能也和我以前小时候帮母亲写信给远方的舅舅一样,总是自作主张地精减母亲的话,我那时甚至还会因为遇到了不会写的字而觉得母亲太啰嗦。

  ⑦现在,母亲她再也不用央求别人替她写信了,再也不用担心别人会精减她的话了。当母亲拥有了她的第一部手机后,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说多久就说多久。

  ⑧母亲渐渐离不开手机了,虽然一部手机用了五六年,通讯录里依然只有两个人的电话号码。但对于我们而言,手机就像装在母亲身上的按铃,你什么时候摁一下,都能找得到母亲。

  (摘自《中学生阅读》20xx年12期,有删改)

  19文章的标题朴实无华,请具体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 ......................................................................................

  ................................................................................................................ ....

  20、“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 声和她的喘息声。”写出了母亲当时什么心情?这种心情从第⑤段中的哪句话也可以看出来?(3分)

  .................................................................. .....................

  21.母亲的手机明明是小妹淘汰给她的,可文章第④段却写道“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这样写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 ............................................................

  22.“手机就像装在母亲身上的按铃,你什么时候摁一下,都能找得到母亲。”从写法、内容、情感等角度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4分)

  ................................................................. .........................

  23.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来源试卷: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外国语学校20xx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点分析:

  九年级上

  答案解析:

  19文章的标题朴实无华,请具体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1、. 概括文章所叙之事;关于母亲手机的故事。2、激发兴趣,吸引读者。3、语言质朴

  20、“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 声和她的喘息声。”写出了母亲当时什么心情?这种心情从第⑤段中的哪句话也可以看出来?(3分)

  急切,因此每次到村长家接听电话,母亲的声音都有些微微发抖的感觉。.................................. .....................

  21.母亲的手机明明是小妹淘汰给她的,可文章第④段却写道“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这样写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这样写不矛盾,因为母亲从未主动询要手机,通讯录里只保存两个号码,有了手机后母亲就通过它来表达对远方子女的牵挂和关爱,所以就说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意思对即可)

  22.“手机就像装在母亲身上的按铃,你什么时候摁一下,都能找得到母亲。”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4分)

  运用比喻,把手机对一对母子(女)维系亲情、传递牵挂的重要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通俗质朴,表达了游子对母亲深深地依恋

  23.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勤劳朴实、对子女关爱有加的人(结合内容略)

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5

  ①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②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道怎样回答。

  ③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④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⑤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扬,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⑥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去年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1、请概况叙述本文内容。(4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在回答儿子的提问,经过一个过程才给出了满意的答案,每一次提问,母亲是怎样做的?从文中选择词语填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给出的答案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中括号里的词语哪一个用得好?请选择一个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在文中找出例句加以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评价一下这位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面对孩子的提问,母亲终于给出了满意的答案,孩子受到启示,终于走向成功。

  2、没有回答 没说出口 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3、聪明的人起点很高,笨拙的人起点很低,但笨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能取得成功。

  4、“赞赏”好。因为赞赏有赞扬和欣赏之意。

  5、有自尊心、刻苦好学的人。如:“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

  6、有爱心,且懂得教育孩子。(大意对即可)

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6

  《牵着母亲过马路》(15分)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甲】□□□□,树老根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走到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公路已改造成混凝土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掠头发一样--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乙】□□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良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1、根据文章按要求分别将甲乙两处所缺的词语补出来。(2分)

  【甲】: 【乙】:

  2、第①段中,“年近花甲”是什么意思?(2分)

  3、第②段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3分)

  4、第④段“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震颤”的原因是什么?(4分)

  5、文章中写了哪两次“牵手”,请概括。(4分)

  参考答案::

  牵着母亲过马路

  1、甲处:人老话多,乙处:爱子。

  2、年龄将近60岁。

  3、不能删掉。因为这一段为“母亲”熟悉的动作的发出作了极好的铺垫,同时也紧扣了“亲情”的主题。

  4、看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动作。

  5、一是上小学时母亲牵我过马路去上学。二是现实中我牵母亲过马路去买菜。

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7

  母亲已经老了,头上寻不见一丝黑发.母亲在满头乌发时代讲过的一些故事,至今仍在我心中绿油油的.

  我的外公,从前偷过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的菜园偷菜,被人看见了.谁看见就是菜园的主人呗.可是,那主人看见后却不制止外公,反而转身就走.这情节让我十分好奇.母亲继续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了,连忙追上去.不料菜园主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了想,上前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呢咱们是邻居,你只是想知道我那菜为啥长得漂亮.对么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不信你先尝尝.'说着,他真的去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来外公成为了邻里众口称赞的好品行的人.

  小时候听故事,我只想笑.童年时,我们的精神被熏陶得相当无私,所以,故事中的偷菜人即使是母亲的外公,我也认为:看见坏人应该冲上去,菜园主怎么能掉头就跑呢听懂母亲讲的故事,我费去了二三十年时间.也许是某个极糟糕的日子,忽然发现母亲讲述的故事原来饱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原来,在老掉牙的故事里,同样蕴藏着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啊.

  1.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思考:“心中绿油油的”意思是什么?

  2.假如那人当时扭住母亲的外公去见官,后来事情发展的结果有哪些可能?写下来。

  3.读文章结尾,思考:这个故事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呢?写出你的理解

  《听懂母亲讲的故事》答案:

  1.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

  2.他很难成为邻里众口称赞的有好品行的人;见官会使他无地自容而走上继续偷盗的路;从此头上刻下偷盗的印记,一辈子在人前抬不起头;虽然后来没再偷盗,但从此无法面对菜园主人,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也会扭住人见官。

  3.人要学会爱护自己和他人的尊严。要学会做人。要与人为善。(答案合理即可)

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8

  握住母亲的脚

  ①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母亲的脚吗?”

  ②年轻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 “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

  ③青年红着脸走了。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主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④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A)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她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⑤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

  ⑥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⑦(B)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⑧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心情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你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⑨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

  ⑩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⑾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⑿故事一度让我感动,也令我深深羞愧。

  ⒀许多年以来,当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当我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唤我老师的朋友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⒁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22.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故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2分)

  2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

  A.文中划线的(A)句和(B)句中的两个加点词语“理解”的含义相同。

  B.“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是比喻句,突出说明母亲的奉献精神对儿女的教育作用之大。

  C.第④段第一个句子是插叙,交代了青年的身世,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D.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首尾照应,中心突出。

  参考答案:

  22. 握住母亲的脚(2分)

  23.A(2分)

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9

  母亲与麻雀

  ①小时候,我最爱去磨坊帮母亲干活。磨坊在我家大院的西南角,有朝阳的一门一窗,说是门窗,其实是门洞和没窗架的窗口而已。这磨是我妈的磨,是我外公给我妈的惟一的陪嫁。有一次,磨谷子时,母亲告诉我,外公最疼她了,虽然家里很穷,可怕她受气,给她买了这磨。外公说,农村人吃饭少不了磨,免得没磨到处低三下四地求人,因此,他狠狠心,东借西借,凑了一笔钱,给母亲买了这磨。村里有借磨的人只要打个招呼就行,母亲从来不收半文钱。所以,人人都说我母亲人好,心地善良。

  ②每次去磨坊帮妈妈干活时,我手里都拿着一根细细的柳条,站在一旁。母亲常常提醒我,拉磨的驴不转的话,不要打。喊一声,或在驴屁股上轻轻地打一下就行了,她说驴也是一个生灵,只不过不会说话,吓唬吓唬它就可以,不要使劲打。可有时,那被蒙着眼睛的驴不理我,我不得不狠狠地在它屁股上抽一下,这是,它才知道我的厉害,转得比风还快。

  ③10月的一天下午,我跟母亲去磨荞麦面。母亲边走边问我:“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 ”“不知道。”我回答说,:“明天是十月十日,你的生日。妈给你做荞面糕吃。”母亲的声音比蜜还甜,我从来没看见母亲这么高兴过。“外公外婆来吗?”我问母亲。“来,都来。你奶奶说,这几年穷得生日也没给你过过,你已经6岁了,这次好好热闹热闹。”我高兴地跳起来,差一点把母亲牵着的毛驴惊跑。

  ④今天,驴也真乖,它好像知道我过生日似的,走得特别欢。我嘴里高一声低一声哼着歌,帮助母亲干这干那。半袋子荞麦快要磨完时,突然从磨坊的门里飞进来一只麻雀,紧跟着又飞进来一只鹞子,追赶那只麻雀。麻雀和鹞子飞来飞去,弄得满屋都是面,母亲急得拿起笤帚乱打,可还是无济于事,我站在一旁呆呆地看。最后,那无路可逃的麻雀钻进了母亲的袖子里,鹞子才飞出了磨坊。

  ⑤我高兴地跑到母亲跟前,伸手要那只麻雀,这时,母亲才醒悟过来,从袖筒里掏出了那只麻雀。那只吓得半死的麻雀,好半天才活过来。我说,妈,把这只麻雀给我吧,就算我的生日礼物,行不行?母亲沉默了一阵子才说,你摸一摸这可怜的麻雀。母亲抓起我的手放在麻雀胸口上。我摸到了它扑通扑通的心跳。母亲二话没说,走到磨坊门口,把那只麻雀放走了。

  ⑥我气得哭了。母亲走过来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你明年就要上学了,你该懂事了。那只麻雀为了逃生,才钻进了妈妈的袖子里。它求救于我,你说,妈能伤害它吗 有一天,你要是碰到了狼,狼要吃你,你拼命逃到了一处人家,那救你的人要杀你,你看行不行 我没话可说了。母亲擦着我的眼泪,对我说,你要永远记住:做人千万不能乘人之危!

  ⑦那只麻雀五十多年前就飞走了,如今,母亲也不在人世了,可母亲的教诲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1.第①自然段划线句“人人都说我母亲人好,心地善良”表现在哪些方面?

  2.第③自然段曲线句子“母亲的声音比蜜还甜,我从来没看见母亲这么高兴过”。母亲为什么会“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

  4.第⑤自然段“母亲沉默了一阵子才说”,母亲沉默是心里在想什么?

  3.母亲为什么要让孩子摸一摸可怜的麻雀?

  5.“母亲的教诲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母亲的教诲是什么?

  答案

  1.(1)村里有借磨的人只要打个招呼就行,母亲从来不收半文钱。

  (2)母亲常常提醒我,拉磨的驴不转的话,不要打。喊一声,或在驴屁股上轻轻地打一下就行了,她说驴也是一个生灵,只不过不会说话,吓唬吓唬它就可以,不要使劲打。

  (3)我向母亲要一只为了逃生钻到母亲袖口里的麻雀,母亲教育我“做人千万不能乘人之危”,于是放了麻雀

  2.因为明天是“我”的生日,而且是“我”第一次过生日

  4.到底是把这只可怜的麻雀放生,还是把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

  3.他想让“我”明白这只麻雀的可怜,同时教育“我”做人不能趁人之危

  5.做人要心地善良,不能趁人之危

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10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 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 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以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 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 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 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 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用“ ______ ”画出写母亲表情的句子。

  2、母亲每一次开家长会都对儿子说“假话”,你明白母亲这样做是为什么吗?说说母亲这样做的理由。

  3、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下面。

  4、试着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参考答案:

  1、她鼻子 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她悲喜交加。

  2、提示:围绕鼓励孩子,给孩子进步的勇气和希望等来回答。

  3、“略”

  4、要点:儿子在母亲的鼓励下,不断进步。

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11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历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经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慈母,我的严师。

  1.选文第一自然段就全文来说,在内容与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二自然段说母亲重罚“我”后,“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三自然段中有一处语序有问题,请用横线画出来,然后写出正确的语序,并说说这样改的理由是什么?

  正确的语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参考答案:

  1.总起上文,引出下文。

  2.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意对即可)

  3.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理由:“严师”与上文中的教训“我”相呼应,“慈母”与 “她用舌头舔我的病眼”相呼应。(意对即可)

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12

  母亲的三句话

  周华诚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五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一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1.阅读文题,联系全文,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了一个生活道理。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第二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要乐观。

  3.“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请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可以看出文章的叙事线索是母亲的三句话,主要人物是母亲,目的意义在于暗示母亲的二句话对“我”影响大。

  2.遇到困难要坚强 牵牛 遇到压力要放松 与老板吵架并辞职

  3.指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4.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表明“我”从母亲身上不断获得教益,或围绕母亲的三句话组织安排材料,使全文结构完整。

  5.提示:简述经历或谈感悟均可,文从字顺,表意清楚即可。答案“略”。

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13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旱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得,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者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者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着最最厚的这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www.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哩,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也是我记忆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惊心“十殿阎王”。 粗糙的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鬼魂。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恶,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惩罚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山,落油锅、被猛兽追扑等等。然后从一个圆圆的轮回中转出来,有升为大官或大富翁的,有变为乞丐的,也有降为猪狗、鸡鸭、蚊蝇的。母亲对这些图画好像百看不厌,有时指着它对我说: “阴间与 阳间的隔离,就只在一口气。活着还有这口气,就要做好人,行好事。”母亲常爱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扯谎,小心拔舌耕犁啊。”“拔舌耕犁”也是这本书里的一幅图画,画着一个披 头散发的女鬼,舌头被拉 出来,刺一个窟窿,套着犁头由牛拉着耕田,是对说谎者最重的惩罚。所以她常拿来警告人。

  ⑧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⑨母亲当然还有其它好多书。像《花名宝卷》、《本草纲目》、《绘图列女传》、《心经》、《弥陀经》等的经书。她最最恭敬的当然是佛经。每天点了香烛,跪在蒲团上念经。一页一页的翻过去,有时一卷都念完了,也没看她翻,原来她早已会背了。我坐在经堂左角的书桌边,专心致志地听她念经,音调忽高忽低,忽慢忽快,却是每一个字念得清清楚楚,正正确确。看她闭目凝神的那份虔诚,我也静静地坐着一动不动。念完 最后一卷经,她还要再念一段像结语那样的几句。最末两句是“四十八愿渡众身,九品成令登彼岸。”念完这两句,母亲宁静的脸上浮起微笑,仿佛已经渡了终身,登了彼岸了。我望着烛光摇曳,炉烟缭绕,觉得母女二人在空荡荡的经堂里,总有点冷冷清清。

  ⑩《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11)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文章有删改)

  19.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6分)

  20.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说矛盾吗?你是怎样理解的?(3)

  21.请比较第⑤段画线的句子与下面的改句在www.表达效果上的不同。(3分)

  原句: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改句: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

  22.文章第⑨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几种描写手法?具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23.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赞美《母亲的书》中的这位母亲。(80字左右)(4分)

  示例:“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吴菊萍)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14

  窗前的母亲

  肖复兴

  (1)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2)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乎着做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3)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的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在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4)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的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的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5)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门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那时候,我们出门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6)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一棍子、没枣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7)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也沟通着她和我们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8)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多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9)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15.文中第五段划横线的句子所描写的细节,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4分)

  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门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

  16.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哪一个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1)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的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

  (2)只有太阳悄悄地移过窗前

  17.文章第六段写到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后面又说“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18.探究思考:写母亲的角度可以有很多,本文为什么单单选择写“窗前”的母亲?(8分)

  答案

  15.答案:“还”和“已经”。它们简洁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盼望儿女归家的急切心情。

  16.答案:第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因为它描述了太阳移动的过程,突出了时间慢慢流逝的过程,(2分)表现了母亲一个人长时间守候在窗前的寂寞。(2分)而第二个句子只叙述了过程,淡而无味。(1分)

  17.答案:不矛盾。前面说是“新闻”,是从母亲的角度来说的,“平淡无奇的小事”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的。(2分)母亲成天站在窗前,所见所闻非常有限,所以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的小事,在母亲看来就是新闻了。(2分)这样说,突出了母亲生活的单调、寂寞。(1分)

  18.答案:

  (1)因为母亲不能下楼,总是站在窗前,“窗”是母亲目送我们出去、盼望我们归来的地方,“窗”是沟通母亲和我们的纽带。

  (2)“窗口”又是沟通母亲和外界的纽带,母亲不能下楼,她对外界的感知就是通过“窗”,在窗口母亲见到了她认为新鲜的事。

  (3)“窗口”还沟通着母亲的过去和现在,窗前的一切,会使她联想起一些陈年往事,联想起过去的时光。

  (4)“窗口”还是我们了解母亲、感受母亲情感的通道。母亲在窗口凝望的身影,传达着她对我们深深的爱和牵念,也传达着她的寂寞孤独。

  (5)“窗前”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空荡荡的窗口,还存留着我们对母亲的回忆,勾起我们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6)将母亲的形象定格于“窗前”,通过一个小小的窗口来表现母亲的形象和情感,切入点小,笔墨集中,但内蕴丰富,形象丰满。构思巧妙。(答对四点计满分)

母亲的现代文阅读答案15

  母爱的脉搏

  ① 小心开车,到家打个电话! 电梯口,母亲又像往常一样叮嘱妹妹。其实,妹妹回家只有五分钟的路程,车子拐两个弯就到。

  ②送走妹妹,母亲一直坐在沙发旁等电话。老人嘴唇不停地嚅动,好像在念叨什么。不一会儿,母亲站起来,像是准备接电话。女儿眼尖,问我: 奶奶和姑姑有心灵感应? 话音未落,电话铃响了起来。

  ③接起电话,那端传来妹妹的声音: 妈,我们到家啦! 我抬头看了看挂钟,时间恰巧过去了五分钟。大字不识的妈妈,不会认挂钟,也不会认手表,她是怎么计时的呢?女儿哪里知道,奶奶的计时器装在心中。这个秘密,只有我知道。

  ④那年,正值盛夏。因为午觉睡过了头,我被监考老师挡在了门外。母亲央求校长,好说歹说才让我进了考场。成绩下来,与师范录取仅有一分之差。不少老师都惋惜,按我平时的学习成绩,考师范是不成问题的。母亲把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逢人就说: 是我误了孩子啊!

  ⑤怎么能怪母亲呢?那时,对手头拮据的家庭来说,钟表都是奢侈品。前一天,她特意问了戴手表的邻居,按照时间就着太阳做下了记号。母亲想得不错,看看门前大槐树的影子,到了做记号的地方,就该叫醒我去考试啦。

  ⑥偏偏天公不作美,太阳在考试前躲进云层里了!叫早了,担心儿子没休息好影响考试;叫晚了害怕耽误了儿子考试。等母亲找到邻居,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庆幸的是,当年因为有人体检不过关,我被补录取,总算是圆了师范梦。

  ⑦有了这回教训,母亲被逼无奈,琢磨出了一套计时法:按着脉搏数数。我到现在都不清楚,经过多少次失败的尝试,她才将误差控制在十秒之内的。

  ⑧真正知道这个秘密,是五年前的一个晚上。那晚,我离家到十里外的镇政府参加会议。怕母亲在家牵挂,就在半路上给老人打电话,撒了个谎说已经到啦。电话那头,是母亲的嗔怪声: 傻孩子,你才走了一半呢。

  ⑨也许是母亲没搁好电话,我分明听到手机里有人在和着节拍说什么。打开手机免提键,里面传来母亲清晰的数数声: 3 4 5 原来,母亲以为我关掉了手机,继续在按着脉搏计时呢!

  ⑩那一瞬,我泪流满面。只因为:人世间,有一种脉搏叫母爱。

  【小题1】你能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文中的三个事例吗?(4分)

  【小题2】“奶奶的计时器装在心中”这句话有何作用?(2分)

  【小题3】“打开手机免提键,里面传来母亲清晰的数数声:‘3……4……5……’”和上文哪句话呼应?(2分)

  【小题4】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5】古人计时的方法有很多种,而用脉搏来计时,的确前所未闻,这就是母爱的创造力。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父母是怎样用特别的方式来爱你,表现他们“爱的创造力”的。(100字左右)(5分)

  答案

  【小题1】(1)母亲因为没有手表计时,没能及时叫醒我,影响了我的考试。(2)五年前,我出去开会,假称已到目的地,结果被母亲拆穿,在电话里听见母亲数数,发现母亲计时的秘密。(3)母亲送走妹妹后,不识挂钟却能计时,准确接到妹妹到家的电话。

  【小题2】表现母亲把对儿女的关爱和牵挂放在心里,对儿女默默的关心和奉献,(1分)也为下文母亲靠数脉搏计时埋下伏笔。(1分)

  【小题3】老人嘴唇不停地嚅动,好像在念叨什么。(2分)

  【小题4】内容上,升华主题,表现自己在了解真相后的感动之情,也表现了母亲最简单却最真挚伟大的爱。结构上,照应题目,总结上文。

  【小题5】略。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按照时间顺序来概括,概括时尽量使语言简洁即可。按照5、6、7、8、9、10---1、2、3这样的段序来概括。

  【小题2】“计时器”是妈妈爱孩子的一种表现,所以说在心里;这句话也为下文记叙母亲用脉搏计时这一情节做铺垫。

  【小题3】“妹妹走后,母亲在用脉搏计时”与“我晚上出去开会,母亲用脉搏计时来计算我走的路程”。这两个情节是互相照应的。

  【小题4】结尾的作用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即可。但要注意的是,内容一定哟具体,不能只写模式性的套话,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才行。

  【小题5】观点:父母爱的方式,具体内容,有爱的创造力,情感真挚、语言流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提取和概括的完整性需要高度重视,否则会因为答案不完整而造成无谓的失分。结合文章内容作答的题目,一定要在答案中提到文章相关内容或情节。结尾的作用根据平时的积累作答即可。至于那个表述题,一定要做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相关文章

自考《市场营销学》精选考前试题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战国先秦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的句子。它充分的说明了在学习上,只有锲而不舍地学习,才能达到金石可镂的地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自考考试试...
题目课件2011-08-04
自考《市场营销学》精选考前试题

生产的扩展秩序阅读附答案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 修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产的扩展秩序阅读附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产的扩展秩序阅读附答案 ①四十年前,南...
题目课件2018-09-03
生产的扩展秩序阅读附答案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试题的情况非常的多,试题有助于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算得上好试题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
题目课件2011-08-08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

峨醺笮颉芬晃碾谥巳丝冢栊戳穗醺笞趁赖耐季埃缬蔚幕独郑惴⒘嘶巢挪挥龅目尽R韵率切”嗾淼摹峨醺笮颉房挝脑模队魑徊卧模M梢晕蠹掖窗镏!  峨醺笮颉房挝脑摹 ≡フ鹿士ぃ槎...
题目课件2019-04-06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一、填空。 1、二亿零九百零九万,写作( );把它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约( )亿。 2、估算: 21×403≈ ( ), 7413÷62≈( )。 3、要使□53÷48的商是一位数,□里...
题目课件2019-01-07
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练习题

一、口算。 15-6=42+9=40+8= 20+3=9+20=58-8= 8+80=1+70=45+8= 3+70=5+30=85-80= 9+7=70+8=14-8= 二.填空。 (1)一个数从右...
题目课件2013-08-03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