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说课稿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说课稿(精选1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说课稿(精选13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是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班学生对生活经验及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知识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想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某个序号确定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是:能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在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情况下这样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二、说学情
根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现在,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哦采用了猜游戏、分析、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比较与练习的方法来学习。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分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猜游戏,体验规律,揭示课题。
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先出示一个神奇的纸盒,在纸盒中放有两种颜色的球—红球和黄球,先拉出第一个球是红色,请同学猜第二个球是什么颜色,再拉出第二个球……第四个球是黄球,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会哪种颜色的球。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体验规律,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这个环节,我以国庆节的情景作为导入,出事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是按一盆蓝、一盆红;彩灯是按一盏灯、一盏紫、一盏绿;彩旗是按两面红、两面黄这样的规律排列,从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本环节,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三种策略,即是画图发、列举法、计算法,这里注重分析计算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计算法的简便实用。最后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应注意三点
(1)找准物体的规律;
(2)分组、确定除数;
(3)列式计算。同时让学生懂得计算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得数有余数;一种是整除,如果有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相同,如果好似整除,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最后那个相同。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
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又是后续知识的准备和铺垫,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让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我特设计了两大道练习题,第1大题是基本训练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第2题是开放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对于规律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时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这道题学生的参与度广,不但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五)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环节,先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今天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然后举例生活中的一些周期现象供同学们欣赏。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学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本节课找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如果这节课没有把到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学习将会造成障碍。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
2、教材处理: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本组课题研究相结合,对教材进行处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联系生活实际,找身边的规律、画规律、并且创造规律,美化生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3、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找出只管事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的学情问题。
二、教法学法
我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氛围。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三)动手实践,巩固发展
(四)联系生活,寻找并创造规律
在这四个环节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涂一涂、摆一摆、做一做、演一演、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这样学生会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真正地体现以积极的情感投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从而落实"三维"目标。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激趣
前几天,为了迎接艺术节,学校里进行了布置,老师也特地用一些卡纸剪了一些图形,来美化我们的班级,请小朋友欣赏一下。
在请小朋友欣赏的过程中,小朋友要猜一猜接下来的图形会是什么?(学生猜图形)
2、质疑
为什么有的纸片上的图形,()你们能接着贴,有些却不行呢?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理由)
3、导题:像这样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我们就叫它有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纸片1
请你仔细观察这份图片,它到底藏着什么规律呢?(生观察,并说出规律如:1红1黄或1黄一红)
随着生的回答,马上用彩色粉笔画出虚线,让生明白规律是两个一体的
2、观察纸片2
现在你能独立的观察这幅图片吗?请把自己观察到的规律说给你的同桌听(同桌互动)
请一对同桌把你们的结果汇报给大家
三、发挥智力,应用规律
小朋友都能自己找到藏在图形中的规律,所以图形们就更想和小朋友们玩玩捉迷藏游戏了,小朋友你愿意去找找吗?
1、请找出下一个会是谁?
2、星星后面躲着谁呢?
3、下一个会是谁?
图形们觉得小朋友们非常棒,他们玩不过小朋友们,就请他们的朋友来帮忙,你猜,会是谁?
4、小朋友真厉害,老师来给小朋友鼓鼓掌(**********)为你鼓励。
你听出来了吗?你能接着有规律地拍吗?
5、你瞧,图形有规律,小动物,植物有规律,连掌声也有规律,看来,规律就在小朋友的身边,你能找找吗?
6、欣赏规律之美。是啊,规律无处不在,大千世界中到处运用着规律,请你欣赏。
7、创造规律
欣赏完规律,你能和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创造出规律吗?
1、声音2、图形3、动手画4、动作5、这几种之外
展示规律
四、总结: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学校环境布置的情境,引入了旗子,让学生通过猜旗子颜色的变化,来引入本课。通过猜一猜,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很大的被调动起来了,整体的气氛就非常融洽。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这是本节课的新授部分,因此我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孩子们发现每一组图形的变化规律后,我及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给图形分分组,使图形规律逐次闪动,为课堂教学注入生动的活力,从而使学生理解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学会找规律方法,从而落实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整个新授环节中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易到难的过程,先由教师"扶"着学,再到教师"放"开让学生自己学。
3、发挥智力,应用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7种不同的练习。
作为教师不能就知识教知识,因此,在这一层次的练习设计中,除了常见的图形图片之外,加入看常见的动物、树木、水果等生活中的事物,将数学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动感、乐感、合作意识融为一体,从而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达到知识的整合。
最后,让学生欣赏规律的美,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我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同时又充分利用电脑这一有利资源,让学生认识规律、创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数学的乐趣。
第三层次:运用"规律".通过摆一摆,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认识,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图形学具,按规律摆一摆。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充分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新理念。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奠定了基础。教材的主题图设计了小东家厨房装修的画面,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都是有规律排列的。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学生探索完它们的排列规律后,安排了学生独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境。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节课最大的变化是图形的排列较复杂,主题图形的排列呈现循环变化,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如寻找联欢会情境中装饰的彩花和彩旗的排列规律等。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这部分内容与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一样,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方式学习;也可以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经历寻找、分析、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的过程,知道生活中事物存在循环排列的规律。
3、通过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感受数学的价值,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图形循环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例1的循环排列规律。
三、设计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
1.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它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请学生到智慧姐姐家做客为线索,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到智慧姐姐家中做客一系列活动展开,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要紧扣学生已有的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互动、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等方法体会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让学生动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4.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因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基点便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新型的,更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形式。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中感知规律
1、运用经验,初步感知规律。
鉴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级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的基础,一部分学生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者直觉思维,补充出第四行图形。由学生自己动脑筋填写出智慧姐姐家门上的密码,然后由学生以游戏的形式表演循环排列规律,使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在情境创设中设置悬念,学生很乐意地去观察,去发现,展开讨论,观察、推理、猜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循环排列规律”的含义。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不会的学生去听旁边学生的想法,也有发现。让学生表演规律,可以使学生在运动中初步感知循环排列规律的形成过程。
2、课件演示,深化对规律的认识。
对横着看,“第一个移到了第二行的最后一个,其余的图形向左平移一个位置”学生理解不到位,表达不准确。因此先让学生观察课件演示,再让学生操作后用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进一步明确规律。
学生在前面亲自动手演一演的过程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循环排列的规律,但还不太明晰。这时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用课件演示循环排列的规律,给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提供一个范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感知循环规律的形成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推理的能力,提高猜想的可靠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
3、动手操作,内化规律。
用自己的学具摆一摆密码的运动变化规律。
(二)探究中发现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设计发现智慧姐姐家地板的排列规律,在第一环节中学生已经理解了循环排列规律,为了防止学生思维定势。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在排第五行、第五列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更透彻地理解循环排列规律。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循环排列的规律,而舍弃了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机会。上面一个环节的设计,则使学生在感知和理解循环排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摆第五行,第六行的过程中,提供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等形式,对简单问题进行归纳、类比、猜想,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三)应用中理解规律
1、设计了小精灵聪聪想考考大家的情境,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和好胜心,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在这几道题中,丰富的素材为学生后面的设计图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学生动手画一画、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课件展示)
(1)◇◆□■◆□■◇□■◇◆————
(2)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3)123441233412
(4)☆
☆
☆
2、利用学生爱帮助别人的心理,请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帮老师家补墙中间掉了的磁砖,比一比看谁补得又快又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乐意去思考。学生积极思考前边学过的规律,并根据规律进行修补的操作,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深化物体的排列规律。
(四)欣赏中拓宽视野
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体验和感受数学的美。
(五)设计中创造规律
在学生认识了规律之后,让他们设计美丽的花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趣。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在运用规律设计图案,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六)全课总结
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有规律的图案,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规律,创造规律,设计出更多漂亮的有规律的图案来装扮我们的生活,把我们的生活打扮得更加美丽。将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拓展到生活、社会这本大书中去。
总之,这节课我本着在操作中探究发现知识的原则,根据低年级儿童趋乐心理,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使师生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各有所得。力求做到课虽尽,味犹存。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意图:
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的延续学习。一年级下学期以简单的周期排列为主,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则以图形中的循环排列规律为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习发现规律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习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发现图形循环排列的规律。
二、教学策略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就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出发,变教师角色由单纯的指导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给孩子一个自主发现与创造的空间,使他们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产生不断学习的内心需要。
教学方法: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彻底理解图形中的循环规律不是易事。因此我在教学方法的思路体现是:
教就是为学服务的,教法应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思维具体形象等特征。
我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说学法: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快乐地学习氛围。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各抒几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位孩子在我的课堂里找到自信。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我以动画卡通形象米老鼠,唐老鸭,米妮公主,高飞的庆祝图导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学习内容——找规律。
2、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墙面和地面图案的内容和色彩丰富,都是同学们平时喜欢的。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产生一种"这么漂亮的图案肯定想研究研究的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概括规律,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3、自由设计、深化新知
这一环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地面图案铺满的教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再次感知图形循环排列的规律,并为下面例1的画一画提供心理上的导入,让学生产生:循环排列的规律居然会设计出这么漂亮的图案,我也想动手画一画。二是游戏环节的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循环排列的规律走进学生的身边,融入学生的心理,以便于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更好的灵活运用。
4、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请学生当小小设计师,这个提议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肯定是个很大的诱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再次循环排列的规律,对这个知识印象深刻,进行巩固。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低年级儿童趋乐性理特点设计的,师生在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各有所得。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0页到第51页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分为两段学习。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学具,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这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探索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获得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②经历规律的再认识,解决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感受规律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一阶段的内容,重点在有序的“找”规律。
2、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找规律》这堂课是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找隐含的'规律,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实生活的现象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抽象概括。所以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和游戏活动,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欲望,从中发现这个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生活中发现和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主要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先用谈话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规律时,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学生初步发现这个规律后,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摆学具,找规律,对规律的认识得到提高将做到教学思想上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海南有许多旅游景点(出示风景图片),小青和爸爸妈妈想到三亚玩。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你喜欢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这样从学生喜欢的旅游活动谈话导入,让学生观察自己观察和思考,产生问题悬念,达到“不愤不发”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
1.
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先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
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搭配,另外一人记录。
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同学演示。
指名同学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
比较方法。
提问:大家观察后,你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
理解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选上衣,配裙子。(2)
选裙子,配上衣。
4.
小结。
谈话: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将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不同的探索过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创新思想,感受符号
问题:小青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4条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
讨论。同桌讨论。
2.
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
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
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
归纳。
提问: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6。
再问: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将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经历创新和符号化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数学模型。
(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路线问题。
提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奖品问题。
学生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怎样运用搭配规律呢?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解决生活现象问题,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同时好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说课稿6
【教材概述】
本节片段教学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找规律的新授部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观察物体的循环排列规律。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初步学会了观察物体,能找出物体简单的重复排列规律,所以在简单的记忆游戏导入后直接切入主题学习。本节课抓住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用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来重新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方法】
类比教学法、演示教学法、问答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记忆游戏
出示一组12个的数字,让学生快速记忆。(987698769876)
[设计意图]:复习重复排列规律并揭题。
二、趣味活动,探索新知
(一)挑战图
1、出示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挑战图,让学生观察每一行的之间的规律并试试说一说第四行是怎么排列的。
2、课件依次展示前一行和后一行之间的变化关系。
(二)瓷砖图
1、懒羊羊带领大家来到村长家的厨房里,仔细观察墙面,漂亮的图案里能找到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可借助学具摆一摆。引导学生从横着、竖着多方面观察。)
2、课件演示验证学生想法。
3、单独观察地面图案,自己说一说。
4、总结新规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练一练
设置游戏情境:帮助喜羊羊他们解决问题。
1、喜羊羊:课本115页例1。
2、美羊羊:课本115页做一做。
强调这一题和前面几题的不同。(他的规律是和前面的倒过来的)
3、懒羊羊:课本11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强调这一题和前面几题的不同。(他的规律是旋转的)
[设计意图]:三道练习层层递进,练习观察物体不同方向的循环规律。
三、畅谈收获,归纳方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归纳找规律的方法。
四、课堂延伸,动手设计
设计小卡片。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说课稿7
一、说教材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共安排两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作为重点。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让学生们做游戏,5位女生排成一队,在每两个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让学生们数一数男、女生的人数。接着提问:照这样排,6个男生中间可以站几个女生?7个呢?20各呢?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找规律)。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图画)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那些物体?哪两个物体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设计的意图不仅可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也能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接着分别出示夹子和手帕图,蘑菇和兔子图,篱笆和木桩图,让学生说说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让学生在桌面上摆小棒和小圆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们举间隔排列物体的例子,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
接着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的第2、3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屏幕的演示,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然后通过做游戏。发现新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最后来谈谈我对教学本节内容的板书预设)
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
夹子手帕
蘑菇兔子
篱笆木桩
两端中间
多1少1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将本节课所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人看去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预设,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说课稿8
说教材:
《找规律》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的内容。本课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而本课主要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例题呈现的是兔子乐园中的情景,让学生分别观察、分析两种事物之间排列的规律及个数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通过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试一试部分又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自我探索的时间,把操作学习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寻找其中的规律。想一想部分,重在将今天学习的找规律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与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更加的清晰和形象。更能较好的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并初步体会和认识一一间隔排列中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3.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并理解“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说教法: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设计上,留意重点内容的处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我主要是结合游戏教学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教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轻松又能充分感受到规律在游戏中的体现。
说学法:
本课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观察、分析、操作、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可以运用这些学法学习其他类似的数学内容,使学生有法在手,乐于自学。
说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1、游戏激趣,初感规律
2、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3、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4、总结评价,回顾规律
一、游戏激趣,初感规律
在课始,我没有创设复杂的情境,而是通过我画你猜的游戏,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该画什么?学生在老师画出的图形的排列中感受到排列是有规律的,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为研究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为后面探究规律留出了时间。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出事小兔乐园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观察情境图中的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树和绳子这几组图,看图想一想每组的两种物体——兔子与蘑菇、夹子与手帕、木桩与篱笆的排列有什么特点?他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再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在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兔子的只数要比蘑菇的个数多1;在每两个夹子之间有1块手帕,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规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排在两端的物体的个数比另一种物体的个数多1。接着又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和圆片,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一间隔排列”中的规律,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去“找规律”,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最后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寻找规律,抓住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本质,还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操作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追问:一一间着摆,还可怎样摆也只要4根小棒和4个圆片。这是对规律的拓展,让学生抓住现象中的本质及联系,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排律现象中存在的规律。整个探索活动培养了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比较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生活中有哪些这样的排列现象。接着就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题目。目的是巩固所学规律,能联系实际应用规律,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让学生玩排队的游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欣赏数学,激发学好数学的欲望。
四、总结评价,回顾规律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一起归纳总结: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方式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里面的那种物体多一个;如果排成圆圈,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说课稿9
说教材:
此教学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8——89页,例1~例4,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以它为基础,重复出现。例1~例3,循环组中每种图形只有一个,例4,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为从数量角度寻找规律做了铺垫。
说教法: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于是在设计时我充分的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重视实现显性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找规律的过程,同时挖掘隐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三位一体的有效课堂教学。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采取了“大班教学小班化”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长负责,分工合作,交流展示。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认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猜测、推理的能力。
说学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我采取了独立观察和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通过猜一猜、找一找、涂一涂、摆一摆、演一演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依据新的教学理念,把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寻找规律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真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我实施了六步走教学法,
一、观察发现,引出规律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上课开时,我为数学课堂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老师请来了极为神秘嘉宾和我们共同学习,你想认识他吗?通过让学生观察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排列发现规律,接着老师表扬(XX你真棒XX你真棒)自然而然引出课题——找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在这一环节,我出示欢度“六一”的主题图让学生探索规律。让学生独立观察这些彩旗、彩花、灯笼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选择代表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最后小结他们都是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为学生揭示了找规律的方法,也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三、动手操作,体验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第一步:涂一涂。涂联欢会入场券。这种学习将枯燥的简单机械的练习变得趣味化,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当中。
第二步:做一做。
第二步:摆一摆。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不适合长时间不间断的进行数学学习,于是我设计了请你跟我做一做的环节,旨在通过接动作,摆学具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规律,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四、小组合作,创造规律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起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创造规律,体现了“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感悟到规律是可以创造出来的,让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
五、转换形式,表演规律
根据规律演一演(用声音或动作)。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规律让学生用声音或动作演一演,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对学生的成绩做出充分的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六、深入生活,寻找规律
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规律美,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藏在身边的规律,将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实现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亮点:
1、体现数学—生活—数学的大课程观。
2、“做中学”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3、“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模式。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以“大班教学小班化”模式逐步展开、层层深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数字、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2、教学目标
①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数字、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②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是发现数字、运算、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景导入———动手操作——合作学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动手操作。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用游戏引入,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促使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即具有一定规律的图案进行观察和提炼,从不同角度获取里面隐含着的数学信息和规律,并加以符号化,使学生对这组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感官描述具体的形状、颜色,它们都是一种一个的,并进行分组认识图形的规律。”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4、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找找身边的规律,生活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找规律》,它是在学生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学好这一节内容可以为下面继续学习找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四、教法和学法
因为这一节内容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因此我主要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自主探究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五、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空档是4个,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然后指出:其实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
[在这里,我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呈现例题情境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小朋友找到的最多?
学生交流,再问每一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各有多少个,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指名汇报并总结。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并讨论为什么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只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呢?
3、教学想一想
首先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规律现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
然后再请学生欣赏一组图片:桥的栏杆;长廊;路边的香樟树和冬青;花栏;地砖;路灯;课桌;梳子;直尺;空调的叶片;学生的队伍等,进一步感受生活中蕴含的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
[周玉仁教授倡导: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能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在丰富的现实问题的场景中,让学生探索规律,而不是直接将规律灌输给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首先师指出:生活中这种现象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题可以直接观察,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答案。
然后激励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第二题“锯木头”的问题。
接着再回到主场景中,如果12只小白兔想围成圈做游戏,每两只小白兔之间有一个小蘑菇,那应该有几个小蘑菇呢?这里,学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应引导他们争论。最后可用多媒体演示。
[以上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化静为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直线上的间隔现象与封闭图形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解决问题。]
四、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利用规律我们可以干什么?最后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运用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如用彩灯布置教室,用美丽的图案打扮自己的卧室,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场,设计有创意的游戏等。)
[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阻碍。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二、说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能够设计有规律的图形排列。
3.能在生活中找出有关规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能够创造出有规律的图形
三、说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要突出的重点讲出。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四、说教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喜欢的“联欢会”这一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体会规律给生活带来的美。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4.创设多元情景、发展多元智能。
根据“多元强化”“多角思考”的理论。我创设多元情景,如摆规律,看规律,涂规律,欣赏规律、编规律等活动,从多个角度进行强化,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五、说教学程序:
一、游戏感知规律,引入新课。
通过老师贴星星,学生猜,再贴,再猜的游戏过程,学生可以初步感知到在我们身边有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教材上的主题图,制成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生活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通过回答正确奖一颗星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加深对有规律图形排列的理解,突破难点。
三、智力闯关
在本环节,我把书上的例2、例3分别设计成了第一关和第二关,然后在第三关设计较难的猜一猜
通过这三关的梯度训练,检测学生应用规律的能力,从最简单的排列规律过渡到较难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现象的认知,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将知识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加以综合,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在第四关,我设计了一些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和欣赏规律,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离不开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规律能表现美、创造美并体现美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第五关我是让学生自主创造一条规律,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活动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规律,学完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你认为哪个小组表现最棒?
这个环节通过前面获得智慧星的数目,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来一个评价,体现了与开头的衔接同时对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情况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蕴含了深刻的数学思想,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
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而本课时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我在本节课教学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信息技术等多种工具的强有力支持下,给学生提供多种素材,以实践活动为主线贯穿全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并学会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说学情分析
1、一年级的学生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的特征也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
2、本年龄段学生的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不长,因此,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现实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的事物很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并能体验到一种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发现事物的规律,进而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创造规律,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等生动活泼的情境,培养学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主动探究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下,使学生初步学会发现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并学会创造规律,能够对思考过程进行简单的描述;运用规律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规律,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自由发挥想像力创造许多美丽而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创造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体会数学的价值。
其中,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四、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和思路: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事物排列规律的普遍性,找出直观事物的简单变化规律。
2、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事物规律的发现、欣赏、创造过程中去,并能将创作作品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展示,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知
1、欣赏图片: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美丽的照片,一起来看看吧!(请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一些有规律的照片和图片)
[屏幕依次显示:日出日落、春夏秋冬、新年街上悬挂的灯笼、斑马线等。]
2.感知规律
这些图片美吗?这么美的照片中有些什么呀,我们一起来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学生依次读出。
3、明确目标:
教师引出课题——这些照片中的事物是有一定的顺序的,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使用意图: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可以感知到我们身边有些事物是有规律的,有规律的事物是很美的,自然产生认识规律、探究规律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探究中发现、活动中创造
第一次探究:
1、创设情景
六一节快到了,同学们打算庆祝一下,开个联欢会。瞧,他们正在布置会场呢!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未布置完的会场]看了这个会场,你想说些什么?
2、自主探索规律:
①学生发言:根据自己的观察来说说这个会场是用什么来布置的;或发现这个会场还没布置完;或发现彩灯、彩旗和彩花挂的时候是有规律的……(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我会提示他们)
②小组讨论:这些事物有什么规律?
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一说。
③自由汇报,初步认识规律。
引导学生汇报:彩旗是按一面红色、一面黄色交替出现的;灯笼是按紫、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彩花是按红、绿、黄这样的规律来布置的……
3、根据认识的规律布置会场。
①教师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彩旗、灯笼、彩花布置的规律,这个会场还没布置完,如果继续布置的话,该怎样布置呢?下面我们就亲自动手帮他们把会场布置完。
②根据刚才初步感知的规律,请学生选择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下一面彩旗的颜色,继续布置会场。
[计算机适时给予评判和鼓励]
[使用意图:通过多媒体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研究的素材,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也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有效地探究,促使人人都有发现,人人的发现都有价值。]
第二次探究:
经过大家的努力,看看我们共同布置的会场漂亮吗?(展示布置完的会场。)
【设计意图:将学生们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会场布置好了,小朋友们在会场中跳起舞来。(课件演示小朋友们手拉手跳舞,并伴随着有规律的音乐。)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又是按怎样的规律站的?(音乐停,小朋友静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跳舞的同学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他们是按一个女同学一个男同学这样的规律站的;如果跳舞的小朋友其中两人放开手,男同学带头就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女同学带头就是按一女一男这样的规律站的……
大家看:课件演示小朋友其中两人放开手排成一排的两种情况。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加深对最全面答案的理解,突破难点。】
第三次探究:出示入场券(教学例题3)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显示联欢会入场券或用练习卡出示入场券]要求学生用涂色工具或彩色笔按规律涂一涂,画一画,涂对了,画对了就能参加联欢会。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
3、当验票员,校对结果。
谁来当验票员?(请几名学生上台验一验其他学生的“入场券”)。
[设计意图:通过“填联欢会入场券”的活动更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
4.参加联欢会
(1)第一个节目是“请你跟我这样做”;
①跟着老师做
我做一串有规律的动作,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就跟着往下做。
②每组设计一串动作,展示并带着大家一起做。
(2)第二个节目是“请你跟我摆一摆”(88页例题2)
①跟着老师摆
我在上面摆图形,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就把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举得高高的,好吗?
②自己摆一条规律
我摆的规律都被大家找到了,你们想自己来摆规律吗?
(小组合作,用各种图形创造一条规律。)
③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创造一条规律,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总结中提高、生活中运用
1、联欢会结束了,通过今天的联欢会,大家有什么收获吗?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规律?
2、布置实践性作业。
[出示“美丽的校园”图,旁边设置许多可移动“小树”、“小花”和“小草”]
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春天来了,请小设计师们运用我们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我们温馨的家吧!
[使用意图: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用多媒体设计我们的校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美术课程相互融合。学生兴趣盎然中,将学到的知识再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
猜颜色画一画
摆图形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