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反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选3篇)
听课反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篇一
在最近的一次听课中,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名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文章。这篇文章让我深思,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文章中讲述了一个花匠种花的故事。这个花匠非常用心地照料着自己的花朵,每天都给它们浇水、施肥、修剪,让它们茁壮成长。然而,这个花匠却从不摘下花朵,让它们开在自己的花园里,而是选择将这些美丽的花朵送给别人欣赏。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我常常把自己的成绩、能力、品德等比作花朵,希望自己能够茁壮成长,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然而,我却常常将这些“花朵”藏在自己的心底,不与他人分享,不让别人欣赏。这让我反思自己,为什么总是害怕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呢?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应该勇敢地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和快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赞赏,也才能让自己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
从今天开始,我要学会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让别人看到我的闪光点,与他人分享我的成就和快乐。因为,自己的花确实是让别人看的,而我也应该为自己的美丽而自豪。
听课反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篇二
在听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后,我深受启发,对自己的生活和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花匠种花的故事,这个花匠用心地照料着自己的花朵,让它们茁壮成长。然而,这个花匠却不将这些美丽的花朵留在自己的花园里,而是选择将它们送给别人,让别人欣赏。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我常常把自己的成绩、能力、品德等比作花朵,希望自己能够茁壮成长,但却很少与他人分享。我总是害怕自己的“花朵”被别人看到,害怕被别人嘲笑或质疑。然而,这篇文章告诉我,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应该勇敢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和快乐。
通过这篇文章的反思,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加自信,勇敢地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要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和快乐,让别人看到我的闪光点。因为,只有让自己的花绽放在别人的目光中,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赞赏,也才能让自己感到更加自豪和满足。
从今天开始,我要学会用更加自信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让自己的花在别人的欣赏中绽放,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充实。因为,自己的花确实是让别人看的,我也应该为自己的美丽而自豪。
听课反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篇三
听课反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听课反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xxx年4月8日,在郑州市体育馆,有幸参加了第五届魅力课堂及名师工作室导向培训会。其中张学伟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节课,至今记忆犹新。这节课给了我太多的启迪,让我对语文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语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节课打破了我以往对语文的执念,让我突然顿悟:哦,原来还可以这样……
课还可以这样上?
这是刚开始上课时,我心中的疑问。张学伟老师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读课题,这不足为奇。可是,仅仅一个课题张老师花费了5分钟的时间。他找第一个学生读,说那是念字不是读。而后张老师在课题上加了重音符号,再找学生读。这个学生读出了重音,强调自己的花就是让别人看的。此时,张老师加一句“你们信吗?”学生们摇头,顺势找一生读课题,成功读出来疑问的语气,张老师在课题后面加上了“?”。一个课题都能研究这么长时间,而且对课题加标点,对课题质疑,我的心中充满了“?”,课可以这样上?
接着往后听,第二个环节,张老师课件出示了两幅展示花的图片,下面标注的'是“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找学生说这两个词的不同。并追问他们从哪里看出来的。接着引导学生读课文中描写德国大街景象的句子。同样,老师引导学生读描写德国人独特的种花方法的句子,让学生们知道在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自家外面的窗台上,这种景象很奇特,让作者吃惊,让读者们恍然大悟。于是,老师让学生们再读课题,明白了自己的花确实是让别人看的。此时老师加了“!”。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文章末段,学生们读出了梦的感觉,梦境中有自己的思索,梦中有许多回忆。此时,学生们读出了意犹未尽,读出了思考。于是老师又在课题后加了“……”。哦,原来如此。张学伟老师抓住作者心理的变化,由刚开始的怀疑,心中发问“难道德国人的花都是让别人看的?不会吧?”,到走进德国后,看到现实的惊叹,感慨“确实是呀,在德国,自己的花就是让别人看的!”。直至多年以后,回想起时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思索“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是的,课还可以这样上!
像张老师一样,很多名师大家们的课初听时怀疑,细听时会惊叹,到最后给人以思索。在张老师的教学课堂中,一直体现着语文要教方法,要重过程。我们上课时不能拿着一篇文章说“你看作者写得多好,这里好,那里也好,我们怎么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呢?”从而把文章肢解的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让我们和学生只能望作者文章兴叹。这样的教学好比拿着明星照片或者满分作文,让我们学生学习“看看人家明星怎么长的那么漂亮”“看看人家的作文怎么得的满分”,如果这样下去,语文会越来越难学。张老师在课堂中遇到学生不太会的地方,没有找另外一个学生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学生,不放弃,一直把这位学生教会。这样这个学生肯定成长了很多。在感受“花团锦族”“姹紫嫣红”时,张老师指出学习语文需要联想。学生读书时,张老师提示学生朗读课文要注意标点等。这些都体现着“教”,体现着教方法。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好到好,体现着学生的成长,课堂的变化,语文课堂的重过程。
除了教方法,重过程外,课堂中的活动必须是语文的活动,达到目标要用语文的方式。上班第一年,总觉得一些生气勃勃,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就是好课,有的语文课中有情景剧,有学生上台表演等,觉得形式多么丰富,学生们的积极性多么的高,师生互动很充分,这节课应该是成功的课。可是,现在并不这么认为。还记得有位老师在讲《为人民服务》时,让学生们上台表演。现在想来,这不是语文活动,这种形式也与语文无关。我们以后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该做到三问,一问“这种方式与语文有关吗?”,二问“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三问“这样做有意思吗?”,想明白了这三个问题,所设计的环节应该不会贻笑大方了。
用语文方式设计语文活动很关键,让学生有愉悦感也很重要。无论听优质课,还是听名师大家的课,总觉得他们的课上得行云流水,于无声中见真功,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让人觉得舒服,让人觉得享受。我们很轻松,学生们很愉悦。自己的课老是觉得太呆板,有固定的程式,有不变的环节,学生们听多了乏味,老师们讲多了无聊。有时,为了维持老师的权威和课堂秩序的井然有序,老师们不得不板起面孔,双手背后,眼露凶光,学生们不敢越雷池一步。长久以往,学生们呆若木鸡,课堂一潭死水。这就是学生没有愉悦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针对学生们课堂上小的行为老师不用一味的纠正,不用处处找茬,而是抓大放小,多鼓励少打击,多激励少批评,让学生们敢于发言,让学生们真正想举手。
同样的一节语文课,可以像张学伟老师一样深挖教材,从课题着手,利用问号、叹号和省略号设计教材,让语文课更生动更多彩,用语文的方式设计活动,教学中教方法,重过程,让学生有愉悦感。时至今日,张老师的那节语文课仍在脑海中浮现。
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