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6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的应用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通过比的应用,学生可以学会比较大小、找出相对大小关系等技能,为他们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个针对小学生设计的《比的应用》教学方案。
首先,本教学设计将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比的重要性。比如,通过比较不同水果的大小、重量等,让学生明白比的应用是如何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比的概念的理解。
其次,本教学设计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实验等,来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比如,可以设计一个“找出最长的线段”游戏,让学生通过比较线段的长度来找出最长的线段,从而锻炼他们比较大小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会比的概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本教学设计将注重巩固和评价阶段。在学习比的应用后,将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运用所学知识,巩固对比的概念。同时,也将设计一些评价题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确保学生对比的应用有一个良好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将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比的应用,提高他们的比较大小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二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比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百分数、比例等知识点。通过比的应用,学生可以学会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个针对中学生设计的《比的应用》教学方案。
首先,本教学设计将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物价比较、食物成分比较等,让学生看到比的应用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比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其次,本教学设计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讨论等,来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比的应用,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他们对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入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数学建模等,来拓展学生对比的应用的认识。
最后,本教学设计将注重实践与评价阶段。在学习比的应用后,将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应用所学知识,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设计一些评价题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确保学生对比的应用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将会在实践中学习到比的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9、50“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3、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设计理念:
本课时主要是学生在对比例尺含义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运用,所以在设计着重体现实用性,设计中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才学生身边的事物说起,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有是进一步学生加强对比例尺含义的理解,设计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利用知识迁移,自主尝试列式解决,有扶到放,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主动探索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2、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练习,找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再写出比例尺。
二、理解明确
实践运用
1、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3、尝试列式
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关键是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学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学生分析1:8000表示的意义。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后先小组交流算法,再大组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5×8000=40000……2、5×80=400……
3、5/X=1/8000……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
学生列式5/X=1/8000并计算。
三、尝试练习
巩固提高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学生练习
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学生练习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
回顾反思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你能给同学提出什么新问题?
五、知识拓展
激发兴趣P51“你知道吗?”
1、收集地图资料,展示给学生观看。
2、介绍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学生观看
阅读后适当交流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求一个树比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
2. 学生能够理解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 经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发现和探讨问题,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灵活解答。
教学过程:
一. 巧设铺垫,激趣导入
1. 创设情景: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兵,谁呢?(请出小记者)现在我们来做个现场采访:在前面所的知识中,你感觉哪部分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与小记者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应用题”)
2. 设疑:小记者请求大家来帮助他如何理解、掌握应用题?
3. 小记者设问探讨:解答前面所学的分数应用题关键在哪?(学生自由探讨,发表意见,引出找关键句、找单位“1”及数量关系,也可画线段图理解关系)
[设计意图: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应用题是感到既头疼又枯燥的知识,课一开始,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为新知的引出拉开了一个良好的序幕,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活花、趣味化。通过巧妙设疑,既复习了以往所学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又为今天所要学的新知作了铺垫,可谓是“一石数鸟”。该环节切实做到了在情景中习旧,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4. 小记者示题:说出下面各题的单位“1”及数量关系。
(1)一些奖状,发了3/5
(2)已经看了全书的1/8
(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7
(学生自由口述,选择喜欢的题目解答)
引出“刚刚的3句话,在应用题中是作为什么部分?(关键句)
5. 示问:除了刚刚的几句关键句,你能找出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用过类似的话?又如何找出单位“1”及数量关系(学生自由探讨,根据学生回答选择适当的关键句写在黑板上,为后面服务)
[设计意图:突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每让学生亲身经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其找一找、说一说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用生活中的素材,制造认知冲突,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进入了自主探究的积极状态。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为新知的构建架设桥梁。]
二. 探索交流,建构新知。
(一)自由构建新知。
1. 设疑:一道完整的应用题除了关键句,还需要什么部分?(学生交流,引出“条件、问题“)
2. 编题:那你能否选择自己喜欢的关键句,补充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思考如何解决?我们分小组比赛,看哪小组合作的既快又有新意,可邀请我们的小记者和老师一并参与(分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设计意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犹如一枚枚石子投入蓄势已入的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中自主探究、积极合作、足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行云流水般的分数应用题教学全无例行公事、思路闭所,空间狭小之嫌。正所谓“灵感总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提出一个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为有意义。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操作,通过动脑编题——动手写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比赛,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掌握新知的方法。
(二)探讨交流新知。
1. 交流展示成果:选一些小组向全班交流
根据小组的汇报,选出一些典型的题目(多媒体)适时展示,全班共同交流。
例如:一些奖状共15张,发了3/5,还剩几张?(发了几张?)(发了的的比剩下的少几张?发了的比剩下的少几分之几?)
示问:对刚刚那小组的成果(题目),你们会帮忙解答吗?(全班尝试解答,请部分学生板演)
2. 交流:“还剩几张”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介绍方法:
(1)根据数量关系,总共的—发了的=剩下的,总共的×3/5=运走的
15—15×3/5
=15—9
=6(张)
(2)画线段图帮助理解。
分析:结合线段图理解“把什么看作单位“!”,运走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各是哪部分?怎么表示的?)
15×(1—3/5)
=15×2/5
=6(张)
整个方法介绍过程中,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群策群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点拨。
3. 小结:刚刚由于全班的共同努力,我们自己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了,真是聪明!看来我们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解答刚刚那一小组的题目的,说说你比较喜欢那种。(自由发言)
那对于刚刚的方法还有什么困惑的吗?提出来大家共同解答。
[设计意图:不再将黑板视为教师神圣的领地,把黑板的权利回归学生。黑板上的每个解题过程后面渡藏着那个经典的解题思路、方法,学生的交流无不是将已经获得的主观影象投射在所写的算式、线段图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学生的求异心态无时无刻不让其他学生处于活跃的互动之中。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题并说出解题意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到方法中,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对学习重难点的理解得意进一步的升华。通过小组展示比赛,促进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比赛展示中形成,学生比较感兴趣。]
(三)灵活运用新知。
1. 小记者发言:谢谢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参与讨论,然后听了大家介绍的好方法,体会到了解答应用题的乐趣。领略了你们班同学的风采,收益非浅,表示感谢!(拿出“智慧奖、创意奖”等奖状感谢刚刚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疑:还剩下的问题能帮忙解决吗?
2. 学生解答剩余的题目,拓展、巩固对新知的理解。(自由发言、交流)
4. 小记者兴致昂然,想展示一下自己学到的本领,请其余同学出题来考他。(学生出题,视平台展示)
4. 创设情景:小记者解答有困难(数量关系出错,对应分率出错)请同学们帮助解答。
突出强调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理清数量关系,理清对应分率)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表现颁发奖状,与我们的例题浑然一体,学生兴趣昂然激发了学生后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设立小记者遇到困难,突出强调今天所学的知识的重点。这一活动,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
三.巩固应用
小记者出题:看同学们表现那么棒,考官做的那么溜,也想当会考官,你们敢不敢应战?(多媒体演示出题)
[总体设想]:
我设计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是为新授部分服务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课一开始,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说说学习方面比较困惑的知识话题导入新课,从“解答应用题关键所在”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他们被浓浓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关键句编题并思考如何解答。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得出解答的方法。从自己质疑——解疑问——汇报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双基训练扎实。教学中设置了许多开放性问题,拓宽了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学习的课程渠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3. 注重学习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整个学习过程,从问题导入,引出新知,到自由探讨新知,解决问题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参与其中,从而引导和辅助。学生是整节课引发的一环有一环,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性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五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硝酸及其应用。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而高中阶段学习的元素化合物主要有:碳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镁、溴、碘等众多的物质。硝酸作为含氮物质在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且硝酸是中学化学中的三大强酸之一,掌握硝酸的性质及其应用是必要的。本节的教学在了解硝酸的氧化性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浓、稀硝酸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生成物不一样。
2、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随着硝酸浓度的变化硝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物也发生变化。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根据所学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来了解硝酸的氧化性,掌握硝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法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强氧化性是本节课的重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和教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知道了硝酸是常见的氧化剂,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因此通过引导学生从硝酸的应用入手探讨硝酸的性质。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运用化学研究的方法论为指导,采用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研究讨论——结论——应用的边讲边实验的实验探索方法进行施教,主要侧重于实验探索、对比分析、归纳概括。
三、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该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一些富于启发性的思考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简明扼要地从解释谚语雷雨发庄稼的道理引入。
(二)硝酸的性质:包括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硝酸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根据实验提纲进行实验操作,简单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硝酸的化学性质:重点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3页例2;练一练第1~6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会了求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以及已知圆的半径求圆面积的基础上,来学习已知圆的周长。求圆面积的应用题。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计算能力还可以,就是对应用题有一种害怕心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面积。
2、能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熟练运用公式求圆面积。
教学难点
求出需要的条件,即圆的半径。
教学准备
作业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件出示:
(一)求下列各题中圆的半径。
(1)C=6.28分米,r=?;(2)d=30厘米,r=?
(3)C=15.7分米,r=?;(4)d=18.84厘米,r=?
(二)、求下列各圆的面积。
(1)r=2分米,S=?(2)d=6米,S=?
(3)r=10厘米,S=?(4)d=3分米,S=?
只要求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计算公式(不求计算结果)
二、学生活动:
要求两人一小组,到室外找一个圆形物体的平面,计算出它的面积。
运用学生事先准备的工具(细绳、直尺等)
三、汇报交流
小组把作业纸上交,交流心得
姓名
准备工具
物体名称周长
半径
面积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6题。
《作业本》p73。
板书设计:
圆面积公式的应用
R=d÷2
R=c÷π÷2
S=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