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选4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描写北京秋天景色的散文,通过作者对秋天的细致观察和感受,展现了北京秋天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这篇文章适合作为初中语文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高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秋天的景色特点,感受秋天的气息和美丽。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朗读、讲解和分段解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3.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作文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对北京秋天景色的感受和对美的观察。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北京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和美丽。

2.阅读:课堂朗读《故都的秋》,讲解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4.阅读理解:设计相关阅读理解题目,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5.写作: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北京秋天景色的感受和观察。

教学反思:

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感受到北京秋天的美丽和独特之处,提高了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培养了审美情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文字,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资源:

1.教材:《故都的秋》

2.图片或视频:展示北京秋天的景色

3.课堂讲义:包括文章的生词解释、难句分析等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北京秋天的美丽和气息。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引导学生表达对北京秋天景色的感受和对美的追求。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北京秋天景色的感受和观察。

教学方法:

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生词、难句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3.阅读理解:设计相关阅读理解题目,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写作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北京秋天景色的感受和观察。

教学评估:

1.课堂表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阅读理解: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3.写作表达:评价学生对北京秋天景色的感受和观察的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北京秋天的美丽和独特之处,提高了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培养了审美情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文字,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篇三

  指导思想:

  贯彻三主思想,即:以学生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棗讨论棗点拨式

  教学重点:

  散文的形和神

  教学媒体:

  投影机、录音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导语设计

  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播放一首歌,(播放录音带〈〈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

  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对,北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首先请全班同学朗读全文;

  读罢全文,你们觉得郁达夫主要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的?请用一字来概括。

  答:味。(板书)

  教学设想:

  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读一、二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答:北国的秋棗清、润、悲凉

  南国的秋棗慢、润、淡

  教学设想: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在文段中找到。

  读第三~第十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为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答:即不是以时间为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教学设想:

  (1)此题有意要引起学生的争论,题干以选择问的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

  (2)通过争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认识,此为本课教学重点。

  (3)为了方便学生的讨论,可在讨论前出示本课投景胶片之一:

  秋花棗色

  秋槐棗形

  秋蝉棗声

  秋雨棗味

  秋果棗实

  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答: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是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的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物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关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第一,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上术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教师总结时,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二:

  (1)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旧中国时代气质的抑郁善感;

  (3)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4)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教学设想:

  (1)此题旨在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2)分析时可与导语中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作比较,体现课堂线索。北京的名胜迹有很多,但词作者只选取前门、蛐蛐、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来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故都风情画,很好地表达了选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四)读第十二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答:应该是:足风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教学设想: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意见出现岐,可提出几句站学生进行辩析。如:

  A、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C、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到底。

  A、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B、是观点提出后对观点的阐释;C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

  (五)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答:味。(板书)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级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教学设想:

  (1)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修辞辩认能力及理解能力。

  (2)部分学生可能会答成对比或类比,这是不对的。应该说总体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身是对比。本体与喻体这间的相似点就是味。

  (3)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三:

  三、结语设计

  1.教师播放《前门情思大碗茶》的后几句:

  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那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它直传到天涯?

  2.郁达夫在《故郁的秋》中给我描绘的故都的秋味也是如大碗茶的香味一样传遍天涯!

  附:《故都的秋》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品味语言 体味情景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引用古语“女伤春,士悲秋”和毛泽东、杜甫、马致远的诗句说明中国文人有悲秋情结。 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 整体感知:

  1、 齐读首段,抓文眼句——通过学生比较阅读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在该在“特别”,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点是“特别的清、静、悲凉”,而非“清、静、悲凉”。

  2、 选一学生读2、13段,总结南国秋的主要特点

  二、局部研读(3—11)

  1、同学们,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①注意观其色、闻其声,品其味。

  ②从声音、色彩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出色。

  3、故都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3、 从声色描写角度出发赏景

  ⑴秋雨话凉图(6-10):

  ① 找出文中作者评价北国秋雨整体特点的句子:

  北国秋雨“奇、有味、更象样”在何处?

  ③ “话凉”

  ④想象整个画面,体会作者在画面中传达出的情绪。

  ⑵、小院清晨图:

  ①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

  ②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联系生活感受,体会色彩所蕴含的感情)

  三、延伸联想

  同学们可选取书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找得新!看谁找得多!看谁说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它在……

  它在……

  四、深入探讨

  1、在与南国秋的比较中,侧重表现北国的秋程度深。作者详写平常之景而不是风景名胜,意在说明北国的秋范围广,这正是故都秋的特别之处!

  2、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吗?

  3、那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啊?

  4、总结“情景交融”在本文的体现。

  结尾

  从这些描写看,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那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那深深的眷恋!

相关文章

超级难的绕口令【优秀3篇】

《 枣》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前面一树枣, 拿着竿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 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 五个枣,六个枣,七个枣,八个枣, 九个枣,十个枣;十个枣,九个枣, 八个枣,七个枣,六个...
教学资料2014-03-08
超级难的绕口令【优秀3篇】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与评价初探(精选3篇)

本文获得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合办的“第三届信息技术学科研讨会” 征文三等奖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与评价初探 赵世伟 (甘肃省武威市体育运动学校 甘...
教学资料2011-01-08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与评价初探(精选3篇)

高二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精彩3篇】

高二数学教学反思(一) 紧张有序的高二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经受了磨砺和考验的我,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学科知识的理解和业务水平方面更有了进步,这都离不开学校领导和同组的有经验的老师的支持...
教学资料2016-03-02
高二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精彩3篇】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反思 高山镇奋进矿校董渊渊 复习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提高计算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是综合性的。教师出题学生解答,这只是单一的考察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了解学生的...
教学资料2018-08-03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反思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教学资料2015-05-04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大一新生的学习计划(优秀6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学习目标和挑战,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哦。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学习计划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一新生的学习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一新生的...
教学资料2013-02-05
大一新生的学习计划(优秀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