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推荐3篇)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 篇一
《石壕吏》是明清小说家施耐庵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的传奇故事。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以下是我为八年级语文课设计的《石壕吏》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能理解其含义。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4.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作者背景介绍,故事情节梳理,主题思想阐释。
2.难点:理解古代汉语中的一些生僻词语,把握文中人物的复杂性和故事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介绍《石壕吏》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分段阅读:将全文分成若干段落,让学生分段阅读,理解每一段的主题和内容。
3.词语解析:重点解析文中的生僻词语,让学生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4.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文中不同的人物,深入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5.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围绕主题思想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意义。
6.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和主题写一篇读后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质量和角色扮演的表现来评价其对《石壕吏》的理解程度。
2.作业评定:布置阅读材料、写作练习等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3.考试测评:可以设置选择题、填空题、解释题等考题形式,考察学生对《石壕吏》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石壕吏》这篇文章,培养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 篇二
《石壕吏》是一篇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民成为抗金将领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抗争精神。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石壕吏》,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历史意识。以下是我为八年级语文课设计的《石壕吏》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含义。
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表达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作者介绍,故事情节分析,主题思想阐释。
2.难点:理解古代汉语中的生僻词语,把握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故事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介绍《石壕吏》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兴趣。
2.分段阅读:将文章分段阅读,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主题和内容。
3.词语解析:重点解析生僻词语,让学生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4.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文中不同人物,深入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5.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围绕主题思想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意义。
6.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文中情节和主题写一篇读后感,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质量和角色扮演的表现来评价其对《石壕吏》的理解程度。
2.作业评定:布置阅读材料、写作练习等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3.考试测评:可以设置选择题、填空题、解释题等考题形式,考察学生对《石壕吏》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石壕吏》这篇文章,培养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 篇三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朝是诗歌的繁盛时期,出现了两位伟大诗人。一位是诗仙李白,另一位是诗圣杜甫。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杜甫前期的两首诗,感受了杜甫博大的胸怀与凌云的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石壕吏》。
二.作者回顾:
1.学生介绍: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著有《杜工部集》,他写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被称作诗史。
2.老师补充:现实主义诗的特点是诗作与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紧密相连,反映社会现实状况,杜甫所处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转折点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小组长按照组内成员水平分解翻译理解任务
2.组内成员分别对照自己任务查阅资料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成员在组内交流汇报,组长对成员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指导
4.选取两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评比,优胜组得星一颗
四.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注意体会情感,带上情绪,思考下列问题)
小黑板出示:
1、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诗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归家途中亲眼所见的一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是谁?
2、发生了什么事(用原文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眼前所见的悲惨情形,诗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五.探究提升(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小组得星一颗)
1、一何怎么理解?苦该如何解释?(朗读这句话话,读出人物内心感受)
“凄苦”,悲痛欲绝
2、妇人无限凄苦的啼哭什么?她苦在哪?(请给这部分内容分层并进行概括)
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4、面对境遇如此悲惨的老妇人,官吏的表现呢?怒该怎么理解?
5、怒气冲冲的一呼(呵),差役的什么形象特点就呼之欲出了?
“蛮横、冷酷、凶狠、粗暴”
6、差役的冷酷还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1)“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致词”内容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老妇人的答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官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3)独与老翁别。尽管身世悲惨,命运不幸,但是老妇人还是被带走了
六.激趣表演:(师生对答朗读,抱砖引玉。再找两个小组即兴表演,进行评比)
试根据人物形象想象吏与老妇对话。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七.主旨探究:
7、一个老妇人能有多大本领呢,差役为什么还要抓走她?这反映了什么?
8、文中哪里有所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争伤亡惨重,兵荒马乱,家国破碎,民不聊生。(介绍背景: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组诗:“三吏”“三别”)
9、眼前是凋敝的家园,耳畔是百姓的哀啼,此情此景,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表达出怎么样的心声?
——这篇叙事诗,通过对石壕村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吏”“三别”的主旨都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八.拓展提升:
你还知道哪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和诗作?
例子: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或者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九.板书
县吏(呼)——蛮横
年迈丧子之苦同情百姓
老妇(啼)——凄苦贫困潦倒之苦不满官吏
被迫服役之苦
七结语:
白班或小黑板显示
第一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第二幅: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