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推荐3篇】

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 篇一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篇之一,描写了作者在洞庭湖畔的壮美景色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之情。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望洞庭》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2.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

1.诗歌背景介绍和作者生平解读;

2.诗歌整体结构分析和重点词句解读;

3.诗歌情感表达和意义探究;

4.与学生共同朗诵和欣赏诗歌。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导读:介绍《望洞庭》的背景和作者生平,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好奇和敬意;

3.课文学习: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诵和讨论,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5.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诗歌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启示,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望洞庭》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同时,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 篇二

《望洞庭》这首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刘禹锡的才华和情感,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和感悟这首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内容

1.诗歌背景介绍和作者生平解读;

2.诗歌整体结构分析和重点词句解读;

3.诗歌情感表达和意义探究;

4.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示。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望洞庭》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2.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4.启发学生思考诗歌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唐诗赏析视频或音频,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导读:介绍《望洞庭》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3.课文学习: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情感体验:通过朗诵和讨论,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5.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和个人成长的影响,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感悟《望洞庭》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同时,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 篇三

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希望您喜欢。

  教材分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让洞庭湖的宁静、和谐之美跃然纸上,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习目标:

  1、会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读写遥望、银盘、青螺“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会通过看注释等途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古诗的大意,并体会诗人喜爱洞庭湖之情。

  目标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法、学法

  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学,创设情境,初识诗人揭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我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跟随着教科书的作者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喜爱富饶的西沙群岛,喜欢风景迷人的黄山,赞叹壮观的钱塘潮,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飞瀑,最爱“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今天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另一处山水。(播放视频)

  2、播放画面叙述: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号称“八百里洞庭湖”。那里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绚丽迷人。

  3、(播放洞庭湖风光课件后),说:“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书:望洞庭)(注重书写“庭”)(田字格出示)

  4、简单了解刘禹锡。

  今天,我们就随着刘禹锡一起去欣赏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读正音,感受诗的韵律美

  1、学生自己练读。(时间两分钟)

  (要求:能读多少遍就读多少编,每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读正确了,就试着读流利,能读流利了就读出节奏,能读出节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诵。)

  小结:孩子们,你读书时的模样、读诗的声音,都将给我带来美的感受。)

  2、检查反馈。(出示节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诗的意境美

  (一)了解背景,为蓄情做准备。

  了解学古诗就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你对洞庭湖、诗人有什么了解呢?(总结学法: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为学诗而准备。这是学诗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句,赏画面之“和”

  欣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美,从反复读诗句入手:

  一边读,一边画,诗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释,结合诗句,你望到了怎样的景像?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合作汇报。

  1.两相和

  (月给了水清辉满怀,水给了月灵动无限,月色与水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镜未磨

  (这里的镜指古代的铜镜,(出示课件)古时候使用的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而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在月色下,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再加上洞庭湖面,略带水雾,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用铜镜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

  br>3.“望洞庭”

  A什么是盛靑螺的白银盘呢?(出示插图)

  B浩瀚无际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绿的君山,为何浓缩为精致小巧的白玉盘,一青螺呢?

  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初步欣赏洞庭湖的画面的和谐之美。

  (二)知诗意,品自然之“和”

  1、品读前两行诗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看这首诗仅仅27个字,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你会发现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生动的画面:

  学生读前两行诗,想象画面,进行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用你的声音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是呀,正是月下湖面的平静,朦胧,才让我们感受到湖光、月色的和谐。这份和谐的美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学生试读)

  引读: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湖面上泛起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平静的,尽管刘禹锡接连被贬,但他并不伤感,秋月、湖光融合成为他心中最美丽的画面——

  教师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板书:和)

  2、品读后两行诗。

  月光下的洞庭湖,虽然比不上甲天下的漓江,也比不上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但在诗人的眼中,此时,它就是最美的。让我们继续来欣赏洞庭湖的其他美景。

  (1)(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你从哪里感受到“和”字?

  (2)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怎么读出感受?

  (识记生字“螺”)真美,月夜下洞庭湖面变成了白银盘,君山变成了小青螺,看起来多么精致呀?你打算怎么读这两句?

  (指名读,评价。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行诗,齐读)

  诵读过诗后,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叙述画面)

  创设情境引读: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诗人不由赞叹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子,楚楚动人如——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是呀,陶醉在美景中的刘禹锡,只觉得自己身轻如燕,飘飘欲仙。他忽发奇想,如果能够飞上云端,鸟瞰洞庭山水,那八百里月光闪烁的湖面,像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而湖中碧玉般挺立着的君山,不恰好是白银盘中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完成板书简笔画部分)

  (三)品意境,悟人景之“和”

  远望洞庭八百里,诗人眼前定是无遮无拦,兴许还是登高而望,才能“遥望山水”,尽收眼底,也才会生出“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奇思妙想。这与其说是真实的山水之景,不如说是作者此时内心的情绪的写照,诗中诉说着怎样的心情?

  1、寻找“和”字背后的故事,探寻诗人的人生经历。

  这首诗的诗眼是“和”字,在“和”字背后,隐藏着什么耐人寻味意境呢?(出示资料)

  (二十三岁踏上仕途的刘禹锡,三十三岁成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便以失败告终,刘禹锡接连被贬。四十二岁奉召回京,次年写诗得罪执政,外放为连州刺史,后又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岁从和州召回洛阳。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可见本诗是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所写。)

  小结: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他忘掉了被贬的痛苦,忘掉了四处奔波的辛酸,只感觉心旷神怡,如饮美酒,请你再读读整首诗——(配乐)

  2、请你用喜欢的方式来向大家展示这首古诗?(展示)

  小结:你们读出了情,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我们还可以用歌声演绎对洞庭湖的喜爱,(放歌曲)

  (四)拓展延伸,感受诗的情感美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孟浩然、雍陶有名的诗句。

  1、拓展诗:《望洞庭赠张丞相》《题君山》

  2、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洞庭美景,分享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课后让我们继续了解洞庭湖与刘禹锡。

  拓展作业

  背一背《望洞庭》

  画一画洞庭湖的美景

  读一读关于洞庭湖的文章

  赏一赏刘禹锡的诗作

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师:像这样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练习设计上我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吃饱,安排了基础题、提高题和思考题。第1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情境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
教学资料2018-05-09
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授导型教学设计--假如没有灰尘(最新3篇)

全文共6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首段先从人们对灰尘通常的认识写起,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第2自然段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自然导入下文。第3自然段简要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第4至6自...
教学资料2016-01-07
授导型教学设计--假如没有灰尘(最新3篇)

《盘古开天地》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盘古开天地》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教学资料2019-05-02
《盘古开天地》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票据【推荐3篇】

票据piào jù[释义] ①(名)按照法律规定形式制成的写明有支付一定货币金额义务的证件。 ②(名)出纳或运送货物的凭证。[构成] 偏正式:票(据 [例句...
教学资料2017-06-02
票据【推荐3篇】

一年级家乡教学计划(精选3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教学计划吧。相信写教学计划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事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家乡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学情分析《...
教学资料2016-02-06
一年级家乡教学计划(精选3篇)

最新家长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优选6篇)

时间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就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已经悄悄的和你擦肩而过,我们迎来了新的学习生活,做好教学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怎样写教学计划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新家长学...
教学资料2014-03-08
最新家长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优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