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经典4篇)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郭沫若所创作的《屈原》这部作品呢?以下是一个针对高中生的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课:导入与背景介绍
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介绍郭沫若这位著名作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其对中国文学的重要贡献。
2. 通过讲解《屈原》的历史背景和主题,引发学生对这部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节课:文本分析与讨论
1. 指导学生阅读《屈原》,重点解读其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郭沫若的诗歌语言和创作风格。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屈原》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第三节课:创作与表演
1. 给学生提供创作《屈原》相关主题的诗歌或散文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写作表达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情感。
2. 分组让学生进行朗诵或表演,展示他们对《屈原》的理解和诠释,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艺术审美。
第四节课:总结与评价
1. 结合课堂讨论和学生表演,引导学生总结《屈原》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加深他们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评价和反思,引导他们批判性地思考《屈原》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欣赏郭沫若的《屈原》,同时培养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 篇二
郭沫若的《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这部作品的内涵呢?以下是一个针对大学生的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课:历史背景与文学意义
1. 通过讲解《屈原》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特点和文学意义,帮助他们建立对这部作品的整体认识。
2. 分析作品中的意象、象征和抒情手法,引导学生理解郭沫若的诗歌风格和艺术追求。
第二节课:文本解读与批评
1. 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屈原》,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技巧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理解郭沫若的创作思想和审美追求。
2.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和批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节课:作品赏析与比较
1.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赏析和比较,讨论《屈原》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异同,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和发展脉络。
2.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探讨《屈原》在当代文学中的影响和价值,引导他们思考古典文学对当代生活的启示和意义。
第四节课:创作与表现
1. 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音乐等形式表现对《屈原》的理解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表达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分享,让他们展示对《屈原》的个人理解和创意表现,激发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创造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郭沫若的《屈原》,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潜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做出贡献。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感受爱国诗人屈原的伟精神,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2、出示课题。
3、交流收集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画出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词。
3、说说自己对屈原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三、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重点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及对屈原的了解。
四、自学课文内容。
1、读课题说说从课题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屈原的。
2、从哪些地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在书上圈圈画画,并标上序号。
3、课文哪一小节重点写了屈原是一个诗人?他的诗有哪些特点?把他的诗句画下来,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学习情况。)
五、讨论。
1、屈原具有哪些品质?
2、说说课文为什么要写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全班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总结。
六、写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举行一次屈原纪念碑碑文征集活动,你怎样写?
1、学生准备。
2、交流碑文。
3、评选最佳碑文。
七、谈感受,说体会。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可从各个方面说。
八、布置作业。
写出文中屈原的诗的意思。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学生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运用“相关联系,想似比较”的方法,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勾划,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课内预习课文。
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利用“预习提示”习问练读,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②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词。
③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给课文分段,编写各段提纲。
按:①③两题以后结合研读课文讨论。
三、讨论②④两题,分段。
四、布置作业:
略
五、总结课文: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