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酒》阅读答案
《吃酒》阅读答案
吃酒
丰子恺
①说起吃酒,我忘不了下述几种情境。
②我在日本结识了一个留学生黄涵秋。此人爱吃酒,富有闲情逸致,我二人常常共饮。有一天到江之岛游玩,我们两人踞坐一榻。“两瓶正宗,两个壶烧。”正宗是日本的黄酒。壶烧是这里的名菜,一种大螺蛳,约有拳头来大。取出大螺蛳肉来切碎,再放进去,加入酱油等调味品,煮熟,其味甚鲜。我和老黄吃壶烧,三杯入口,万虑皆消。海鸟长鸣,天风振袖,仿佛身在仙境。老黄看见年轻侍女就搭讪,问年纪,问家乡,引起她身世之感,使她掉下泪来。于是临走多给小帐,约定何日重来。我们又仿佛身在小说中了。
③又有一种情境,也忘不了。吃酒的对手还是老黄,地点却在上海城隍庙里。这里有一家百年老店,我和老黄每逢闲暇,便相约去吃素酒。我们的吃法很经济:两斤酒,两碗“过浇面”,一碗冬菇,一碗十景。冬菇非常肥鲜,十景也非常入味。浇头的分量不少,下酒之后,还有剩余,可以浇在面上。我们常常去吃,现在,老黄作古,菜馆也改头换面,不可复识了。
④另有一种情境,则见于患难中。那年石门湾沦陷,我们一家老幼逃到桐庐,在城外河头上租屋而居。屋主姓盛,兄弟四人。我们租住老三的屋子,隔壁就是老大。他有一个孙子,十七八岁,常常来向我请教问题,因此老大常常邀我到他家去坐。这老翁常坐在一只圆鼓凳上,我一到,他就请我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站起身来,揭开鼓凳的盖,拿出一把大酒壶来,在桌上的杯子里满满地斟了两盅;又向鼓凳里摸出一把花生米来,就和我对酌。他的鼓凳里装着棉絮,可以保暖,斟出来的黄酒,热气腾腾。酒是自家酿的,色香味都上等。我们就用花生米下酒,一面闲谈。谈的大都是他孙子的事。我用空话安慰他,骗他酒吃。骗得太多,不好意思,我准备后来报谢他。但杭州沦陷,我们匆匆离去,终于没有报谢他的酒惠。
⑤最后一种情境,见于杭州西湖畔。那时我居在里西湖招贤寺隔壁的小平屋里,对门就是孤山。家居多暇,则闲坐在湖边的石凳上,欣赏湖光山色。每见一中年男子在湖边垂钓。他钓的不是鱼,而是虾。钓钩上装一粒饭米,挂在岸石边。一会儿拉起线来,就有很大的一只虾。钓得了三四只大虾,他就起身走。我问他:“何不再钓几只?”他笑着回答:“下酒够了。”
⑥我跟他去,见他走进岳坟旁边的一家酒店里,拣一座头坐下了。我就在他旁边的桌上坐下,叫酒保来一斤酒,一盆花生米。他也叫一斤酒,却不叫菜,取出瓶子来,用钓丝缚住了这三四只虾,拿到酒保烫酒的`开水里去一浸,不久取出,虾已经变成红色了。他向酒保要一小碟酱油,就用虾下酒。我看他一只虾要吃很久,由此可知此人是个酒徒。
⑦此人常到我家门前的岸边来钓虾。我被他引起酒兴,也常跟他到岳坟去吃酒。彼此相熟了,但不问姓名。有一次,我带了扇子去吃酒。他借看我的扇子,看到了我的名字,吃惊地叫道:“我有眼不识泰山!”于是说了许多仰慕的话。我也请教他姓名,知道他姓朱,是在湖滨旅馆门口摆刻字摊的。下午收了摊,常到里西湖来钓虾吃酒。此人自得其乐,甚可赞佩。可惜不久我就离开杭州,远游他方,不再遇见这钓虾的酒徒了。
⑧写本文时,我久病初愈,酒戒又开。回想上述情景,酒兴顿添。
(选自《丰子恺散文选》,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中的西湖酒徒自得其乐、恬淡从容、率真热情。他每次只钓三四只大虾下酒,理由是“下酒够了”,他只需“一小碟酱油”即能“用虾下酒”等,可见其真性情。
B.那西湖酒徒与我交往,从“不问姓名”,“彼此熟识”后他又是直言快语。等到他知道我是一位名人之后又说了很多仰慕的话,说明他性格中有前倨后恭的一面。
C.丰子恺散文语言极富画面感,有漫画风格。如屋主起身,取酒,斟酒,摸花生米,对酌等一连串动作语言,很似漫画中率直自然的笔法。
D.“我”在杭州西湖畔和一位中年男子饮酒,此人以钓虾下酒,而且不求钓多,但求够食。于是“我”断定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酒徒:钓饮之乐,在乎心境。
答案:B
解析 酒徒虽然先前不问我姓名,后来又对我说仰慕的话,但那只是对人的尊敬和敬仰,不能由此说对方有傲慢和谄媚之嫌。
5.有人说作者与黄涵秋吃的是“知己酒”,依据文本内容概括说明这么评价的理由。
答案:无论在日本还是国内,吃酒的对手始终是他们二人;在上海,每逢闲暇二人便相约吃酒,且常常去吃。
解析 选文写了作者在日本和国内吃酒的几个片段,吃酒的对象都是老黄。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他们一起吃酒的事例并加以概括就可以了。解答此类题目要紧扣题干要求,着眼全文,逐一进行,防止遗漏,抓住关键,前后联系,概括作答。
6.读文末画线句,联系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生活态度。
答案:将生活艺术化,以艺术心看待生活;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自得其乐、自然适意的生活观;享受人生的生活情趣。
解析 本题是对文中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属于探究题。主要是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在答题时,应该先从文章中找出作者对这个问题持有的看法和主张,然后来思考我们对这个问题有着怎样的看法,将作者的看法和主张与我们的看法和主张相结合,就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