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呼喊特丽莎的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卡尔维诺《呼喊特丽莎的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呼喊特丽莎的人
卡尔维诺
我迈出人行道,朝后退几步,抬起头,然后,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对着这一街区的最高建筑物喊:“特丽莎!”
我的影子受了月亮的惊吓,蜷缩在我的两脚之间。
有人走过。我又叫了一声:“特丽莎!”那人走近我,问:“你不叫得响一点,她是听不到的。让我们一起来吧。这样,数一二三,数到三时我们一起叫。”于是他数:“一,二,三。”然后我们一齐吼:“特丽丽丽莎莎!”
一小撮从电影院或咖啡馆里出来的人走过,看见了我们。他们说:“来,我们帮你们一起喊。”他们就在街中心加入了我们的行列,第一个人数一二三,然后大家一齐喊:“特-丽丽-莎莎!”
又有过路人加入我们的行列;一刻钟后,就成了一大群人,大约有20个吧。而且还不时地有新成员加入。
要把我们这么一群人组织起来同时喊叫可不容易。总是有人在没数到“三”之前就叫了,还有人尾音拖得太长,但最后我们却相当有效地组织起来了。大家达成一致,就是发“特”音时要低而长,“丽”音高而长,“莎”音低而短。这样听上去就很不错。当有人退出时,不时地会有些小口角。
正当我们渐入佳境时,突然有人--如果是从他的嗓音判断,他一定是个满脸雀斑的人--问道:“可是,你确定她在家吗?”
“不确定。”我说。
“那就太糟了,”另一个说,“你是忘了带钥匙,对不对?”
“其实,”我说,“我带着钥匙。”
“那么,”他们问,“你为什么不上去呢?”
“哦,可我不住这儿,”我说,“我住在城市的另一头。”
“那,恕我好奇,”满脸雀斑的声音很小心地问,“那到底是谁住在这儿?”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说。
人群似乎有些失望。
“那能不能请你解释一下,”一个牙齿暴露的声音问,“你为什么站在这儿的楼下喊‘特丽莎’呢?”
“对于我来说,”我说,“我们可以喊其他名字,或换个地方叫喊。这并不重要。”
他们有些恼怒了。
“我希望你没有耍我们?”那雀斑声音很狐疑地问。
“什么?”我恨恨地说,然后转向其他人希望他们能为我的诚意作证。那些人什么也没说,表明他们没接受暗示。
接下来有一阵子的尴尬。
“要不,”有人好心地说,“我们一起来最后叫一次特丽莎,然后回家。”
这样我们就又叫了一次。“一二三特丽莎!”但这次叫得不太好。然后人们就纷纷回家了,一些人往东,一些人往西。
我快要拐到广场的时候,我想我还听到有声音在叫:“特-丽-莎!”
一定是还有人留在那儿继续叫。有些人很顽固。
1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2.当真相大白,特丽莎这个人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为何大家还要“一起来最后叫一次”、有些很顽固的人还“留在那儿继续叫”?
13.请简要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
14.以文学的“轻逸”克服现世的“沉重”,是卡尔维诺小说的特点。阅读本文,请透过其滑稽的表象分析其背后“沉重”的意旨。
答案:
11.细节描写,先交待了大家组织的不易,“总是有人在没数到‘三’之前就叫了,还有人尾音拖得太长”,后细致地描绘了有效组织后的声音,“发‘特’音时要低而长,‘丽’音高而长,‘莎’音低而短。这样听上去就很不错”。可见大家都在卖力地齐心协力地喊,可是越卖力,就越滑稽可笑,突出了“我们”的荒诞和虚无。
12.说明尽管毫无目的,但大家都是真诚地在喊“特丽莎”,“一起来最后叫一次”源于“我们”业已形成的习惯;有些顽固的人还“留在那儿继续叫”,暗示他们沉浸在一种无意义中而不可自拔。
13.①通过“我”的视角讲述故事,使故事显得真实。②“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我”是一个线索人物,贯穿故事情节的全过程。③“我”的无目的而滑稽的行为,增添了文章的荒诞色彩,揭示了文章主旨。
14.①文中“我”是一个身份不明的角色,一开始的行动即没有目的,最后也以无目的而终,可是追随我的人很多,表明像“我”一样漫无目的且盲目从众的人是比比皆是的。②当“我”被怀疑,希望周围的人为“我”的诚意作证时,没有人愿意帮我,说明“那些人”除了关心“喊”本身,别的都不关心,说明茫然与虚无已是人类普遍的心灵处境。③“当有人退出时,不时地会有些小口角”,当有人提出疑问时,“我”丑化他们,认为他们“满脸雀斑”、“牙齿暴露”。这是对异己者的厌恶。④尽管有人试图弄明白“特丽莎”所指为何,但在“听见有人喊就喊了”的氛围包裹之下,答案并没有实质意义。这是清醒者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