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阅读答案
冰雪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冰雪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冰雪阅读答案1
现代文阅读。(28分)
冰雪人民币
她在冰雪地里提着包等出租车。一辆一辆从她眼前开过去的车没有空车标志,这样的天气找车很难,她手里的包越来越沉。
她在几个人的争夺中胜出。拉上她的司机一开口她就听出是郊区农民,车上还散着浓浓的烟味和汗味混合的气体。放在平时,她一定要换一辆车。
冰雪阻碍了车的速度。车比往日多一倍的时间到达。
她以要投诉车内气味为理由少给司机10块钱。司机和她激烈争吵了十分钟。
她像一个受害者又像一个获胜者。
车在冰雪中继续爬行。
一种快感让她感到轻松。轻松时刻她才发现她的包随着被她骂的司机走了。
她呆住了,包里的人民币有十万块!
她找她能找的所有人,别人说你没记住车号光凭气味恐怕是找不到了。想碰碰运气,可以站在原地等等。夜比以前任何一天早来了许多。冰雪几乎要把她变成冰雕。
一道光柱熄灭,真的有辆车在冷的透不过气的夜里停在她眼前。车门里扑出她熟悉的气味。
司机递给她的是她的包,包还是那么沉。
她冻僵的手从包里颤巍巍抽出一叠人民币给司机。
司机不要。
她的泪流出来,在脸上结成冰。
司机向她伸手:“你把刚才少给我的10块钱还给我。”
雪又下大了。
(选自《读者》)
小题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一句话概括回答。(3分)
小题2:为什么作者以“冰雪人民币”为题,谈谈你的看法。(3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1)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天气找车很难,她手里的包越来越沉。(2分)
(2)车门里扑出她熟悉的气味。(2分)
小题4:作者塑造出租车司机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请任选其中一个相关语句
谈谈它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出租车司机恪守职业道德,在冰雪之夜把巨款物归原主
小题2:冰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渲染出极端恶劣的环境氛围;巨款失而复得更突出了出租车司机品格的高贵。
小题3:(1)表现了主人公在冰雪之中长时间等不到车,因身带巨款而焦虑的心情
(2)盼望中的出租车竟出现在眼前,出租车的到来,无异于天边黑暗中的一束强光,带给她意外的惊喜——丢失的巨款有希望了。
小题4:作者塑造出租车司机运用了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她在冰天雪地里提着包等出租车。”这个句子实际上也是交代出租车司机所处的环境,暗含了出租车司机赚钱的辛苦,以及后来冒雪送还装着巨款的包的高尚品格
小题1:试题分析:读全文可知,小说的主人公应是出租车司机,理清文章的思路是:出租车司机在冰雪天拉了一位身携十万巨款、挑剔车内的气味而少付十元车钱的女乘客,女乘客下车时将装着巨款的包落在车上,她选择了在冰雪中等待,最终出租车司机在冰雪之夜把巨款物归原主。因为没有字数的限制,所以把故事概括清楚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初看题目“冰雪人民币”我们不觉好奇,这是要写什么呢。因此题目具有吸引读者的作用。读完全文,我们可知,“冰雪人民币”中的“冰雪”贯穿了全文,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也反衬出巨款失而复得的温暖,更突出了主人公的高贵品德。
小题3:试题分析: “越来越沉”是人物的感受,既写出了等待的时间较长了,也表明了她内心的焦急。“熟悉的气味”表明是自己曾经坐过的出租车,表现了她看到了巨款失而复得的希望,体现了她内心的惊喜。
小题4:试试题分析:读全文可知,文章在叙事中包含了对人物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写司机,尤其突出的是动作描写,如“争吵了十分钟、伸出手来、递”等,既通过他送包的行动写出了他的高贵品德,还用了坐车的妇女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虽然少给钱、虽然挨了骂,但还是如数归还了巨款。
冰雪阅读答案2
在美国,每当大雪融化之后,我总是看到许多工人在忙着修补路面。
某日,我不解地问一位修路工人:“下大雪期间,应该行驶的车子特别少,为什么路面反倒破了这么多大洞呢?”
“这()被车子破坏,()遭冰雪侵蚀的。”工人笑着回答。
“那就奇怪了,你们的工程为什么这样不结实?连冰雪都能将路面损坏呢?”我接着问。
“你一定是初到有冰雪的地方吧?”工人放下铲子,指着远方的山头说:“如果有空,你可以到山上去看看,那里有许多比路面结实几十倍的岩石,都()冰雪的侵蚀而崩裂了。所以,你不要以为雪水算不得什么,()有一点小缝,被它渗进去,()可能会遭到大麻烦。它能够在结冰时膨胀体积,然后一分分地移动岩石,再一块块地将碎石推下山头。______、______、______(侵蚀崩溃渗透),都是从那些小小的裂缝开始的,都是由那些看来不甚稀奇的雪水推动的,我们真是防不胜防啊!”
“谢谢你给我的启示。”我紧紧地握着修路工人的手。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联系上下文,将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按顺序填在前面的横线上。
3、水结成冰,体积是增大还是缩小?从上文中的哪一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4、读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示?又联想到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述)
参考答案:
1、不是……而是……因为只要……就……
2、渗透侵蚀崩溃
3、体积增大。从“膨胀”一词可看出。
4、不要忽视任何一个微小的事物,再微小的事物也有其意想不到的力量。
冰雪阅读答案3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藉( ) 异( ) 遂( ) 固( )
【答案】(4分)藉:借,凭借;异:不同 遂:于是,就; 固:本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拉需要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答案】(3分)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时除了要结构原则,还要注意句子的原则即可
3.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2分)
【答案】(2分)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翻译错一个扣0.5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注意关键词“特”“恨”“解”“说”四个关键词的意思
4.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
【答案】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长和发育)(答对一词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分析好处即可
5.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 )的“冰雪之气”,过渡到( )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 )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答案】(3分)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梳理即可
6.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
【答案】(2分)“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课文的描写来概括“冰雪”的特点即可
7.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
【答案】(2分)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
情知人论文,不能不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这句话来理解心情即可
8.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分)
雾凇沆砀, ,【答案】(2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错一字扣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根据平时的背诵来默写,在默写时注意到一些关键字即可
译文:
鱼肉一类的食物,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变质,放入冰雪中就不会腐烂,这说明冰雪是能够使食物保鲜。今年冰雪多,来年谷物一定长得茂盛,就是说冰雪有助于谷物生长。大概人的一生没有不借助于冰雪这样的特质成长的,然而冰雪的特质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体现,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
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所以懂得世间的山川、云物(注:浮云静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注:嗅觉芳香、味觉五味)都有冰雪的特点,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尽的,没有比诗文更高深的了。诗文仅为数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显得超逸灵活;一旦落入凡夫俗子的手中,就变得秽恶。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只不过遗憾的是看到这样的诗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评说。即使有能够评说的,和那些不懂的人评说,他仍不理解,评说又干什么呢?所以说: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
春秋时代干将铸剑在于千锤百炼,和晋代张华从斗牛分野之间的天象辨别宝剑,雷焕在监狱中挖出宝剑相比,能识别的人的精通神奇实在高于铸剑的人之上。由此看来,剑有光芒和山有空阔翠绿、夜气有水雾、月亮有烟霜一般白亮、竹叶有苍翠深红、食物的味道有天然新鲜、古铜器有青绿色、玉器有古旧的光泽、诗文有冰雪一样的气质,这都是天然的物相。苏长公(苏轼)说:“子由(苏辙)最近所作的《栖贤僧堂记》,读来悲惨凄凉,有悬崖飞瀑、逼人寒栗的感觉。”哎!这怎么能和平常人说呢!诗文之中,悬崖飞瀑的感觉从何而来呀!
冰雪阅读答案4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期末九年级语文综合试题卷一(第5页,共6页)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见风日则易腐(容易)
B.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借助)
C.特恨遇之者不能解(痛恨)
D.作之者固难(本来)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而夜气则冰雪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C.入冰雪则不败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1
D.莫深于诗文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2)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小题4】“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结合文意,简要作答。(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C
【小题3】①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②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
【小题4】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以生长和发育。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特恨遇之者不能解”一句中,“恨”古今异义词,今义:痛恨,古义:遗憾。
【小题2】试题分析:A.前一个“以”是“可以”的意思,后一个“以”是“用来”的意思。B.两个“而”表顺接,不译。C.两个“则”都是“于是,就”的意思。D.前一个“于”是“比”的意思,后一个“于”是“从”的意思。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道”(规律)、“固”(原本)、“尤”(更)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这些语句翻译准确。
【小题4】试题分析:“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
冰雪阅读答案5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期末九年级语文综合试题卷一(第5页,共6页)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见风日则易腐(容易) ; X# h( U: Y/ W, B B.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借助)0 U+ b4 f6 _& R$ a! J C.特恨遇之者不能解(痛恨)6 J% G; H) I a D.作之者固难(本来), j W- g, f- S& H: Z- 5 c( b6 S5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O2 b4 c$ b8 `2 J B.而夜气则冰雪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0 [* @+ H; Y# b% h; V. E C.入冰雪则不败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1 U `$ I- P$ L$ _ D.莫深于诗文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i6 W9 N- _ h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2)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小题4】“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结合文意,简要作答。(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C
【小题3】①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②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
【小题4】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以生长和发育。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特恨遇之者不能解”一句中,“恨”古今异义词,今义:痛恨,古义:遗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A.前一个“以”是“可以”的意思,后一个“以”是“用来”的意思。B.两个“而”表顺接,不译。C.两个“则”都是“于是,就”的意思。D.前一个“于”是“比”的意思,后一个“于”是“从”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道”(规律)、“固”(原本)、“尤”(更)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这些语句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4】试题分析:“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冰雪阅读答案6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①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挹(yì):舀。
1.“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B.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C.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D.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则冰雪之能寿.物也(长寿)
B.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凭借)
C.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这样) D.作之者固.难(本来)
3.下列每组加点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特鱼与龙不之.觉耳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莫深于.诗文末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C.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D.即使其.能解能说矣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
B.先由物的“冰雪之气”,过渡到人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文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C.文中“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反映出作者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因此,他更愿意成为凡夫俗子。
D.作者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
5.文言文翻译 (6分)
(1)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3分)
冰雪阅读答案7
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卷冰雪文序
张岱
①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②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③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1.请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藉() 异() 遂() 固()
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3.翻译文中加粗的文言语句。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的“冰雪之气”,过渡到()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6.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
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藉:借,凭借异:不同遂:于是,就固:本来
2.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淋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3.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
4.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长和发育)。
5.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6.“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
7.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知人论文,不能不察。)
8.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雪阅读答案8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6.请解释文中点词的意思。(4分)
藉( ) 异( ) 遂( ) 固( )
7.请用“/”为文中画横 线的句子断句。(3分 )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 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9.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
10.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 )的“冰雪之气”,过渡到( )的“冰雪 之气”,最后才落脚到( )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11.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
1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
13.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分)雾凇沆砀, , 。
参考答案
6.籍:借,凭借 异:不同 遂:于是,就 固:本来
7.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8.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
9.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长和发育)
10.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11.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
12.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知人论文,不能不察。)
1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雪阅读答案9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 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 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选自《气象和识》20xx年第2路.作者张敏,有改动)
1.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 D【甲】【乙】//【丙】//【丁】
2.第6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 (4分)
3.选文从雾凇外表的_______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说明顺序。(3分)
4.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3分)
5.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 (6分)
【答案】
1.(3分)B
2.(4分)①分类别、下定义;(2分)②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2分)
3.(3分)通透灵动;优秀品质;逻辑(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4.(3分)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②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
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6分)示例:①雾凇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
②雾凇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
③雾凇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冰雪阅读答案10
①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收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欠,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离家太久,更不能一辈子不回家。
②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出河西,临大漠。冬天很快降临了,寒潮一阵一阵从漠北扑来。这是一个与他过不去的冬天。至浚稽山一带,在两座峰峦之间,李陵部众与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遭遇。一场惨烈的厮杀之后,单于很快发现他这三万骑兵竟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单于让部队后撤,很快调来八万余骑,摆成合围之势,紧紧咬住李陵。突围,突围!李陵此时惟一的念头就是突围。英勇的将士击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单于的包围圈越勒越紧。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他的箭率领着千百箭飞向敌阵。可是,忽然之间,了的箭袋空了。他高呼:箭,箭,快给我箭!可是,几首在同时,将士们的箭袋全都空了。五千将士的五十万支箭全飞向了匈奴人。从此,李陵一生都没有摆脱赤手空张空弓的感党。他下令解散部队,各自突围。匈奴将将士簇拥着单于很快来到李陵跟前。李陵和单于互相看清了对方的面孔。李陵控住马,望一眼天空和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下马,投降。
③李广如此忠义,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武帝对此耿耿于怀。那些从前赞扬李陵的人现在都说李陵的坏话,他们知道皇帝愿意意听什么。武帝问颇有些书生气的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说:“李陵事亲极孝,与人效往恪守诚信,为国家奋顾身。这次出征,虽身陷绝境,但杀敌数量巨大。他不死,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武帝不喜欢这几句话,司马迁受了宫刑。不久,李陵遭受灭族之祸,老母娇妻幼子弱弟都被杀掉了。……两千年来,面对李陵这个名字,人们一直是一咏三叹。人们在心灵里为李陵辟出了隐秘的一角。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体制的冷硬面孔之外。
④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为他哭泣。他的躯体上一这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一个蒙羞的灵魂,一个堆积着厚厚冰雪的灵魂,一个插着无数把刀的灵魂,在两千多年前安息了。他埋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重视葬地是农耕民族的传统,他已融入了游牧民。而他前半年所在的那个民族却不能忘记他。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人们感受到了李陵灵魂里的冰雪。李陵似乎永远在历史深处沉思默想。我感到历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与打扮任何历史人物不同,人们念说着李陵时,总是颤动着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面对李陵这个投降者,人心竟知道了羞愧。人们企图以个人的方式,以一已的情感,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而李陵在冰雪中远去,远去。人们一直遥望着的,是那一个背影。(节选自《散文》20xx年11月号)
1.文题“冰雪里的灵魂”中“冰雪”有哪几层含义?试谈谈你的看法。
2.④段中说“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你是如何理解“异样的感受“的?
3.“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一句表达了人们对李陵什么样的情感?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的开头引用了《诗红·黍离》中的诗句,姜夔在《扬州慢》中也曾提及“黍离”之悲,两者都寄托了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B.③段“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中的“偶象”包含了这样一些人物,如苏武、岳飞、文天祥等。
C.就“李陵事件”而言,汉武帝更关注的是如何维护皇权,认为臣子应该“杀身成仁”;而司马迁对李陵的投降给予了充分的理解,认为他“将以有为也”。
D.文章两处提到了李广,作者借助对比手法,将李陵放在李广的对立面上,更突显了李广的忠君爱国,展现了其民族气节。
E.本文作者一面将笔触深入进过去,生动再现了李陵投降的史实,一面则用现代人的目光重新审视“成仁取义”的实质,字里行间含蓄地表达了对李陵的理解与同情。
参考答案:
1.①“冰雪”暗示了李陵远离故土,最后客死在北方;②李陵一直生活在叛国的阴影中,这是“一个蒙羞的灵魂”,“冰雪”象征着他所承受的冷眼和指责。
2.李陵是一个勇的战将,值得人们称道。但他又是一个降者,人们为此而羞愧。
3.李陵毕竟是力战而降,从现代人性观的角度看,生命的价值理应得到重视。所以,人们对李陵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4.AD。(A项中“本文的开头引用了《诗经·黍离》中的诗句”的作用是伏笔,暗示了李陵悲剧性的命运。D项中的对比,重在表现李陵,李广只起衬托作用。)
冰雪阅读答案11
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样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久,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离家太久,更不能一辈子不回家。
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出河西,临大漠。冬天很快降临了,寒潮一阵一阵从漠北扑来。这是一个与他过不去的冬天。至浚稽山一带,在两座峰峦之间,李陵部众与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遭遇。一场惨烈的厮杀之后,单于很快发现他这三万骑兵竟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单于让部队后撤,很快调来八万余骑,摆成合围之势,紧紧咬住李陵。突围,突围!李陵此时唯一的念头就是突围。英勇的将士击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单于的包围圈越勒越紧。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快给我箭!可是,几乎在同时,将士们的箭袋全都空了。五千将士的五十万之箭全飞向了匈奴人。从此,李陵的一生都没有摆脱赤手空张空弓的感觉。他下令解散部队,各自突围。匈奴将士簇拥着单于很快来到李陵跟前。李陵和单于互相看清了对方的面孔。李陵控住马,望一眼天空的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下马,投降!
李广如此忠义,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武帝对此耿耿于怀。那些从前赞扬李陵的人现在都说李陵的坏话,他们知道皇帝愿意听什么。武帝问颇有些书生气的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说:“李陵事亲极孝,与人交往恪守诚信,为国家奋不顾身。这次出征,虽身陷绝境,但杀敌数量巨大。他不死,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武帝不喜欢这几句话,司马迁受了宫刑。不久,李陵遭受灭族之祸,老母娇妻幼子弱弟都被杀掉了。……两千年来,面对李陵这个名字,人们一直是一勇三叹。人们在心灵里为李陵辟出了隐秘的一角。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体制的冷硬面孔之外。
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为他哭泣。他的躯体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一个蒙羞的灵魂,一个堆积着厚厚冰雪的灵魂,一个插着无数把刀的灵魂,在两千多年前安息了。他埋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重视葬地是农耕民族的传统,他已融入了游牧民族。而他前半生所在的那个民族却不能忘记他。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一样的感受?人们感受到了李陵灵魂里的冰雪。李陵似乎永远在历史深处沉思默想。我感到历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与打扮任何历史人物不同,人们念说着李陵时,总是颤动着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面对李陵这个投降者,人心竟知道了羞愧。人们企图以个人的方式,以一己的情感,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而李陵在冰雪中远去,远去。人们一直遥望着的,是那一个背影。
(《散文》20xx.11)
1.文中最后一段说“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请问李陵给了人怎么异样的感受?(4分)
2.请分析第二段中战争场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4分)
3.文中多处提到“冰雪”。这“冰雪”有可能融化吗?联系原文谈谈你的看法。(7分)
参考答案:
1.(4分)【对投降叛国者人们会不假思索地鄙视、唾骂(1分),但对于李陵,人们却迟疑了,甚至对他怀有羞愧之情(3分)意思对即可。】
2.(4分)【通过惨烈的战斗场面描写,表现了李陵骁勇善战的英雄本色,突出了他寡不敌众的无奈。(1分)与下文李陵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形成强烈的对比,交代了人们叹息与羞愧的原因。(2分)同时反映了作者对李陵的理解和同情,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物的重新审视(1分)】
3.(7分)【答案示例:无法融化。一方面,这“冰雪”来自外界环境,从古到今,汉族都没有原谅投降叛国者的心理氛围,古代即使独持异议的司马迁,也只是说“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本质上没有(至少是不敢)原谅他的投降行为;现代的人们即使对李陵有羞愧之感,也不愿绷断“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即使有个别人试图原谅李陵,但奈何年代久远,众人的观念顽强,无法改变。另一方面,这“冰雪”来自李陵自身,他自小受民族情感熏染,知道不会得到任何原谅,投降前“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不是眷恋,而是诀别;后来遭受灭族之祸,雪上加霜,必然彻底绝望。(认为“可以融化”亦可,务求言之有理。合理联系原文3分;谈出自己见解4分,其中客观原因2分,李陵方面主观原因2分。撇开原文内容但有理有据的,本题最高可给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