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①,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偏”。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齐师伐我伐薪烧炭南山中

  B.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遂逐齐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

  B(A中“伐”前者为“攻打”,后者为“砍伐”;B中“属”,二者均为“类”之意;C中“师”,前者为“军队”,后者为“老师”;D中“故”,前者为“原因”,后者为“旧的”。)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以塞忠谏之路也

  B.战则请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公与之乘何陋之有

  D.吾视其辙乱其真不知马也

  B(A中“C”前者为“凭”,后者为“以致”;B中“则”,二者均为“就”之意;C中“之”,前者为代词,指“曹刿”,后者为句式倒装的标志;D中“其”,前者为“他们的”,后者为表强调的语气词。)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D(不是一概不提,而是略写)

  16.把第I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2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本文作者_________,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2. 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 (2)自非亭午夜分( )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4.文中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

  5.三峡景色吸引了许多迁客骚人,三峡文化也源远流长,请写出有关三峡的两句诗。

  6.《水经注》对后世影响很大,李白、柳宗元等写山水的作品都深受其影响。请就学过和课外阅读过的诗文,举一例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郦道元

  2.(1)通“缺”。(2)正午

  3.文中描写春冬两季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悬”“漱”绘形。这些都与 “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冬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作者的情感则蕴含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心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4.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起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性叙述,表现了夏日长江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5.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6.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即借用了《三峡》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境清”等。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名著。

  2.写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1)弗敢加也( ) (2)神弗福也( )

  (3)忠之属也( ) (4)望其旗靡( )

  3.本文在描写战争过程时,语言简洁,曹刿只说了两次“未可”、“可矣”,这样简单的语言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4.本文不第三段通过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5.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左传》 史学 文学

  2.(1)虚报(虚夸)。 (2)赐福,保佑。 (3)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尽心竭力)。 (4)倒下。

  3.表现了曹刿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抓住战机。

  4.(1)为什么齐人“三鼓”之后而“鼓”?(2)为什么待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5.战争中,曹刿能够仔细观察敌情,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基础上了解对方特点和实力,做到知己知彼。启示围绕“面对大事应运用智慧,灵活应对”回答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3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下 视 其 辙

  (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赐福,保佑

  (2)大腿

  2.(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4.(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

  5.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4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公输》)

  15、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16、词语理解。(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 ②公问其故( )

  ③望其旗靡( ) ④公输盘诎( )

  (2)请选出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 B.克敌制胜____

  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 B.下不为例____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虽杀臣,不能绝也。

  18、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5.(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16.(1)①于是 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 ④“诎”同“屈”,理屈

  (2)①B ②B

  17.(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怕的是有埋伏。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18.示例:从《公输》一文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侵略的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从《曹刿论战》一文的结局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同时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了有利的反攻战机。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现实。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16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1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②。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公主即还宫诉帝3,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4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

  【注】

  1[苍头]奴仆。

  2[骖乘]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其任务在于随侍尊者。

  ③[帝]指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湖阳公主是他的姐姐。

  4[小黄门]泛指宦官。

  5[强项令]硬脖子县令。强,硬。项,脖子。

  14.下面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B.使宣叩头谢主长跪而谢之

  C.公将鼓之欲棰杀之D.何以战 欲何言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一鼓作气 翻译:

  (2)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翻译:

  16.【甲】【乙】两文都有君臣相对的场面。面对鲁庄公,臣民曹刿为鲁庄公指明 1才是作战取胜的条件,鲁庄公请曹刿同行参战;面对光武帝,县令董宣据理力争,誓死不认罪,光武帝2,3。(3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C(2分)

  15.答案示例:(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2分)

  (2)董宣两手撑着地,终究不肯低头。(2分)

  16.答案示例:1取信于民2称他为“强项令”(将其赦免)3赐钱三十万

  (共3分,每空1分)

  参考译文:

  董宣做了洛阳县令。湖阳公主的奴仆大白天杀了人,于是藏在公主家,官吏不能捉到他。等到公主出行,让这个奴仆在车右边陪乘,董宣在夏门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拉住马,用刀在地上一画,大声列举公主的过失;呵斥这个奴仆下车,就地处决了他。

  公主立即回到宫中向皇帝诉说,皇帝大怒,叫来董宣,想要用棍棒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让我说一句话就死。”皇帝说:“你想要说什么?”董宣说:“陛下您有圣明道德使国家中兴,可是放纵奴仆杀人,将要凭什么治理天下呢?我不用棍棒打,请允许能够自杀!”他立即用头撞柱子,鲜血流了满脸。皇帝命令小宦官抓住了他。皇帝让董宣磕头向公主道歉,董宣不听从;小宦官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着地,终究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你当百姓时,敢藏匿犯死罪逃跑的人,官吏都不敢到你家来查。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制服一个县令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不能跟百姓一样!”于是下令:“硬脖子县令出去吧。”赏赐了他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6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2、下面句中划线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

  3、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_______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一句,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一句。

  参考答案:

  1、(1)参与

  (2)离开

  2、B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4、(1)远谋 鄙

  (2)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7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肉食者鄙 神弗福也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①政治方面:

  ②军事方面:

  参考答案:

  小题1:鄙 :鄙陋,这里是目光短浅。 福:赐福,保佑。

  小题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会以实情判断。

  小题3: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分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抓关键字的解释,“狱”“虽”“情”等字的解释。

  小题3: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0~14 题。(14 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

  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 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 分)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⑵然后襄公 鼓. 之 鼓:

  11.下 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⑵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 分)

  答: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分)

  答:

  【答案】

  10.(1)战胜(攻破) (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11.C(ABD 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 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12 .(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13.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 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 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 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 以取胜。因此,鲁庄 公“鄙”。

  14.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9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

  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语理解。

  (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

  ②公问其故( )

  ③望其旗靡( )

  ④公输盘诎( )

  (2)请选出划线字与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 B、克敌制胜 ___________

  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 B、下不为例 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杀臣,不能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2、(1)①于是 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 ④“诎”同“屈”,理屈。

  (2)①B ②B

  3、(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怕的是有埋伏。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4、示例:从《公输》一文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侵略的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从《曹刿论战》一文的结局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同时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了有利的反攻战机。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现实。

  (意对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0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秦兵逼淝水而陈①,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众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①陈: 通假字同阵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公将鼓之。

  (2)齐师败绩。

  (3)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

  (4)我众彼寡,不如遏之,

  8、根据语句意思,下列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登/轼而望之

  B、夫/大国,难测也,

  C、非欲速/战者也,

  D、遂麾/兵使却

  9、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10、阅读甲、乙两段,完成(1)—(2)题。(5分)

  (1)阅读[甲]段可以发现曹刿具有什么性格特点?(2分)

  (2)请以[甲]段中曹刿的战术分析[乙]段中晋兵取胜的原因。(3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

  7、(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正确,每处1分。

  (1)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2)战败,失败。

  (3)派遣

  (4)阻止

  8、 B(2分)

  9、(4分)要点与评分:能抓住关键词,表达通顺。各2分。

  (1)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留下的痕迹零乱,远远的看到他们的旗帜倒了,所以说追赶他们。

  (2)前秦的军队就撤退了,一退就不能停止了。

  10、(5分)

  (1)(2分)要点与评分:能正确写明曹刿的性格特点。至少两点。

  如: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思虑周全、细致果断;有勇有谋;善于把握有利战机;善于详察敌情;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军事见解和高超的指挥才能。等等。

  (2)(3分)要点与评分:能抓住甲段段中所体现的军事才能和战术。

  甲段的曹刿善于把握有利战机;善于详察敌情,能一鼓作气,战胜敌人;乙段中的谢玄就是利用这个战术,所以能一鼓作气战胜敌人。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1-15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乙】曹玮用兵

  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③,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④。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⑤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迎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⑦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吾以此取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知:主管。镇戎军:地名,今宁夏固原,宋时边地重镇。日:……的时候。②虏兵:敌军。③辎重:军 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④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⑤縻(mí):束缚。⑥少选:一会儿。⑦几:接近。⑧痹:麻痹。⑨阑:残,尽。

  1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限加两处)。(2分)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公将鼓之不若弃之

  B.可以一战故为贪利以诱之

  C.乃入见乃止以待之

  D.战于长勺言于玮曰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小惠未徧

  (2)神弗福也

  (3)玮侦虏兵去已远

  (4)玮又使人谕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这两篇短文中,曹刿和曹玮都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文中他们的相关论述看,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最关键的又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每个标点符号1分,共2分。)

  12.C(2分)

  13.(1)通“遍”,遍及,普遍(2)赐福,保佑(3)离开(4)派遣(每个词1分,共4分。)

  14.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共2分,每错译一个词扣1分,扣完为止。)

  15.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后发制人。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最关键的原因是避敌锐气。(每点1分,符合文意即可,共3分。)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2

  陈涉世家 司马迁 曹刿论战 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7-23题。(21分)

  【甲】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辍耕之垄上:—— (2)比至陈:——

  (3)小惠未偏:—— (4)必以信:——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辍耕之垄上 肉食者谋之

  B.杀之以应陈涉 可以一战

  C.陈涉乃立为王 乃入见

  D.皆刑其长吏 公问其故

  20.“中国成语,自成语境。”请分别写—个出自(甲)(乙)文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4分)

  (1)(甲)文:——

  (2)(乙)文:——

  21.(甲)文中陈涉最终“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你认为陈涉起义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22.(乙)文中,战前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鲁庄公的哪一个回答才得到了曹刿的认可(用原句回答)?在曹刿看来,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23.从陈涉起义成功的原因和曹刿的政治远见中,我们能获得什么启示呢?请简要谈谈。(3分)

  [NextPage]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7-23题。(21分)

  17. (1)停止’ (2)等到 (3)通“遍”,遍及,普遍 (4)实情.(4分)

  18. (1)于是(他们)向。(2分)

  (乙)一鼓作气:指做事鼓起劲头,一口气干完。(2分)

  21.顺从民意,深得民心,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支持和响应。(2分,意思对即可)

  2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分) 取信于民(1分,意)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揭竿而起)。(2 分)(2)(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的。(2分)

  19. C (2 分)

  20.答案示例:(甲)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近即可)

  23.答案略(从“把人民群众利雛在首位”或“以人为本” “民心所向” “知己知彼,百战不 殆” “作战取胜要善于抓住时机、周密筹划准备充分”等任意角度谈论均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3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商鞅变法(有删节)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言令便者。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 有一人徙之

  B、问:何以战? 以明不欺

  C、孝公既用卫鞅 既克,公问其故

  D、战于长勺 怯于私斗

  2.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爷娘闻女,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1分)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

  3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言令便者。

  4.比较[甲][乙]两文内容可以知道长勺之战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其共同点:_____________不同点: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1、D 28、D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说法令方便的

  4、取信于民 抓住最佳的进攻时机和追击时机 违法必究,执法严明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4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 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____

  ② 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_

  ③ 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④ 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 又何间焉 (参与)

  ② 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③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④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2、 ①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②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3、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 取信于民

  4、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意思对即可)

  5、例 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 义战胜了邪恶。 例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意对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可/以一战 B. 登轼/而望之

  C.公问其/故 D. 彼竭/我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何以(怎么)战 B. 必以信(实情)

  C. 小大之狱( 监狱) D.虽(虽然)不能察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

  B.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

  C.选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本文侧重写论战,突出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主张。

  阅读答案:

  1.C(正确的划分应为“公/问其故”。)

  2.B(A: “何以”应为“凭什么”;C:“狱”应为“案件”; D:“虽”应为“即使”)

  3.C(第三段采取的是补叙的记叙方法。)

相关文章

野望翁卷阅读答案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野望》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七言绝句,诗是作者秋日眺望四野时即兴所作。诗中写清秋野外的山光水色,也倾注了诗人闲适自...
题目课件2019-08-01
野望翁卷阅读答案

《花的勇气》教学课件

冯骥才的《花的勇气》等被编入了小学教材,下面我们去看看《花的勇气》教学课件内容吧! 《花的勇气》教学课件【1】 阅读提示: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题目课件2015-08-02
《花的勇气》教学课件

《小英雄雨来》课文原文全文

雨来是《小英雄雨来》中的主人公,作家管桦笔下的人物,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被选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小英雄雨来》课文原文全文,欢迎阅读!  《小英雄雨来》课...
题目课件2017-05-06
《小英雄雨来》课文原文全文

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

分数乘法应用题(一) 一、细心填写: 1、“已经修了全长的3/4”,把( )看作单位“1”,( )×3/4=( ) 2、“一袋大米,吃去2/5”,把( )看作单位“1”,( )×2/5=( ) 3、甲...
题目课件2017-05-03
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

《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题目课件2013-02-01
《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薛谭学讴》阅读答案

薛谭学讴,出自古籍《列子·汤问》,这篇古文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稍有成绩就骄傲自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薛谭学讴》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题目课件2014-06-03
《薛谭学讴》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