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1
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天从之。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迳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曰:"昔汉元帝尝祭庙,出便门,御楼船,光禄勋张猛奏曰:'乘船危,就桥安。'元帝乃从桥,即前代旧事。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跸。"则天纳其言而止。
长安二年五月卒,赠衮州都督,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家咸阳焉
家:定居
B.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受:传授
C.百姓有诣府称冤者
诣:前往
D.卒后寻亦散亡
卒:去世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泉公”中的“公”是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如“公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公”。
B.《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史书,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神功”是武周武则天的年号,皇帝的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形式,和干支纪年法一样盛行。
D.《三礼》指《周礼》《仪礼》和《礼记》,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方庆出身显贵,年少有为。他曾祖父是周代少司空石泉公;父亲王弘直,为人正直敢言;他十六岁就被任用为越王府参军。
B.王方庆以身率众,理政有方。则天朝,他受任广州都督,忌冒求他人财物,又对属官严加管制,当时的人们对他赞赏有加。
C.王方庆学问渊博,且能致用。他议政或谏言,总引经据典,如对于“诣阙献俘”时能不能奏乐,他据引典籍反对“备而不奏”。
D.王方庆不畏权贵,正直敢言。武则天曾到万安山,山路危险,准备让人用轿子把他抬上去,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尤其不能畏惧险难。
7.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5分)
(2)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5分)
参考答案
4.B(受:学习)
5.A(该文中的“公”应指爵位名称。古代爵位共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公”居于首位)
6.D(“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尤其不能畏惧险难”与原文不符)
7.(1)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打猎无节制,(王弘直)就上书提意见,情意恳切。元昌看了,便马上停止,不再打猎。
(2)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静肃穆。
参考译文: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前朝周代少司空石泉公王褒的曾孙。原籍琅笽,后南迁居丹阳,为江左名门望族。王褒北迁入关,才家居咸阳。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打猎无节制,就上书提意见,情意恳切。元昌看了,便马上停止,不再打猎。
王方庆十六岁,就被任用为越王府参军。曾经向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唐高宗永淳年中(683),王方庆任太仆少卿。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广州在南海之滨,每年有马来人乘船运珍物珠之类货到中国做买卖。旧都督路元容贪求他们的货物,被马来人杀了。王方庆在任期间,秋毫无犯。另外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有百姓到官府诉冤,官员因先受首领贿赂,也未追查。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静肃穆。当时人们认为唐以来治广州的官长没有谁能超出王方庆的。
神功元年(697)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攻破契丹凯旋,想在七月上朝廷献俘。内史王及善认为将军入城,按例应有军乐,但此月又是孝明高皇帝的忌月,只要备军乐而不奏,王方庆上奏道:“臣查了礼经,只有忌日,没有忌月。晋穆帝纳皇后,在九月九日,这是晋康帝的忌日,在这个时候犹豫不决,就把它交给太常讨论,礼官荀讷议道:‘礼只有忌日,无忌月,如有忌月,就有忌时、忌岁,这就更加没有理据了。’当时皇上听从荀讷的意见。军乐是军容,与常乐不能等同看待,臣认为奏军乐对国中有振作而没有什么犯嫌的。”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武则天曾到万安山玉泉寺,因为山路危险,准备用轿抬上去。王方庆提意见道“:过去汉元帝曾经去祭庙,出便门,乘楼船,光禄勋张猛上奏道:‘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元帝就徒步行走过。这是前代的旧事。今山路危险,石路曲狭,向上看骇目,向下视寒心,把这比于楼船,安危相等。陛下是众人的父母,怎么能走这可怕的险道呢?伏望陛下停止这一行动。”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而止步。
长安二年(702)五月,王方庆去世,赠兖州都督,谥号贞。中宗即位,按照宫僚的例法,追赠吏部尚书。王方庆博学多才,乐于著述,所撰写的各种书有二百余卷。他尤其精通《三礼》,讲究礼节的人大多向他讨教。他每有酬答,都有典据,当时人把他所讲的“礼”汇编在一起,取名为《礼杂答问》。他家藏书多,不少于秘阁,至于图画,也多异本。但他的子孙没能守住他的家业,他死后不久书画也多散亡。
《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2
八年(长孙皇后)从幸九成官,染痰危惙②,太子承乾入侍,密启后曰:医药备尽,尊体不瘳③,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后曰:死生有命,非人为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事,佛道者示存异之教耳,非唯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承乾不敢奏,以告左仆射房玄龄,玄龄以闻,太宗及侍臣莫不嘘唏。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后闻之固争,乃止。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时玄龄以谴归第,后固言: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威,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从俭薄,唯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已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选自《旧唐书·后妃列传》)
[注]①八年:唐太宗贞观八年。②惙(chuò):气息微弱。③瘳(chóu):病愈。
5.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幸九成官 幸:宠爱 B.吾素非为恶 恶:坏事
C.时玄龄以谴归第 第:府第 D.与太宗辞诀 辞:告别
6.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修福可延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以告左仆射房玄龄 先以书遗操
C.且葬者藏也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D.则是不忘妾也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皇后思想通达,认为生死听之命运,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所以人的生命不能靠修福之举来延长。
B.长孙皇后认为房玄龄追随太宗时间最长,如无特别的原因,不可弃用。太宗接受其意见,不将房玄龄遣归。
C.长孙皇后临终提请太宗千万不要把长孙族人置于权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长孙家族永久平安。
D.长孙皇后主张身后丧事从俭,认为葬就是藏,就是想让人看不见,俭薄送终才是自己的心愿。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3分)
⑵非唯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3分)
⑶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3分)
参考答案:
5.A(幸:皇帝驾临)
6.D.(则:连词,表承接,就/表转折,却。A若:连词,如果。B。以:介词,把。C。且:连词,况且)
7.B(文中没有提及太宗接受其意见,不将房玄龄遣归的内容)
8.翻译:(1)请奏请皇上释放囚犯,并使人出家为僧道,希望能得到上天降福保佑。
(2)不仅败坏朝政,而且又是皇上不喜欢做的,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乱了国家的法典呢?
(3)千万不要让他们担任要职,只要以外戚身份按时入朝请安,就很荣幸了。
《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
李尚隐,其先赵郡人,世居潞州之铜鞮,近又徙家京兆之万年。弱冠明经①累举,补下邽主簿。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时中书侍郎、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诸御史惮昭泰刚愎,皆称病不敢往。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遂越次请往,竟推雪李师等,奏免之。
俄而崔湜、郑愔等复用,尚隐自殿中侍御史出为伊阙令,怀让为魏县令。湜等既死,尚隐又自定州司马擢拜吏部员外郎,怀让自河阳令擢拜兵部员外郎。尚隐累迁御史中丞。时御史王旭颇用威权,为士庶所患。会为仇者所讼,尚隐按之,无所容贷,获其奸赃钜万,旭遂得罪。尚隐寻转兵部侍郎,再迁河南尹。
尚隐性率刚直,言无所隐,处事明断。其御下,豁如也。又详练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
十三年夏,妖贼刘定高夜犯洛门,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临行,帝使谓之曰:“知卿公忠,然国法须尔。”因赐杂彩百匹以慰之。俄又迁广州都督,仍充五府经略使。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②也。”竟不受之。
累转京兆尹,历蒲、华二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赐爵高邑伯,入为大理卿,代王鉷为
御史大夫。时司农卿陈思问多引小人为其属吏,隐盗钱谷,积至累万。尚隐又举按之,思问遂流岭南而死。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时议甚以此称之。二十四年,拜户部尚书、东都留守。二十八年,转太子宾客。寻卒,年七十五,谥曰贞。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注]①明经:隋唐时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门类。②四知:东汉杨震为官清廉,有人送礼给他,并说:“暮夜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无人知晓呢?”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中书侍郎……同时典选 典:主持
B.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 竟:最终
C.诸御史惮昭泰刚愎 惮:害怕
D.尚隐又举按之,思问遂流岭南而死 按:按照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尚隐“刚直”的一组是( )
①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
②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
③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
④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
⑤尚隐按之,无所容贷
⑥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
A.①③⑤ B.②③⑥ C. ①④⑥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尚隐与李怀让在朝廷弹劾崔湜、郑愔,使他们受到贬黜,但也因此得罪对方,后来他们官复原位,李尚隐和李怀让受到报复。
B.冯昭泰诬奏李师等人是妖逆,而各位御史害怕冯昭泰傲慢固执,都声称有病不敢前去,李尚隐便越级请求前往,昭雪了李师等人的冤情,并奏请赦免了他们。
C.李尚隐生性率真刚直,说话从不隐瞒,处事明断。他对待下级,非常豁达。历任京兆尹,蒲州、华州刺史,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
D.李尚隐三次担任宪官,一生查处了包括李怀让、王旭、陈思问等在内的多个贪赃官吏,为朝廷除害,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参考答案:
8.D(按:审查、查办)
9.B(排除①④即可)
10.D(李怀让为“贪赃官吏”在文中无据)
11.(1)(李尚隐)又精通典章,近年来皇帝的诏书,都暗暗记在心里,无论到哪里都被称为好官。(得分点:“详”,“故事”,“敕”,“称”)
(2) 等他离任的时候,有一个人怀带着金子要送给李尚隐,他坚决推辞。(得分点:“去”,“者”,“固”)
参考译文:
李尚隐,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世代居住在潞州的铜鞮(今山西沁县),近代又把家搬到京兆的万年(今西安市)。年轻时通过了明经考试,多次被举荐,补缺下邽主簿一职。当时姚珽担任同州刺史,对他十分尊敬。景龙年间担任左台监察御史。当时的中书侍郎、吏部选事崔湜和吏部侍郎郑愔一同主持选拔官吏之事,他们依附权贵,违规动用了三年的官员的缺额,官民怨恨。不久两人相继主持政事,李尚隐和同僚御史李怀让一起在朝堂上弹劾他们,崔湜等人于是被关进牢狱查办追究,最后他们被贬黜。当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告桐庐县令李师等二百多人,称他们是妖逆,朝廷下诏让御史调查核实。各位御史都害怕冯昭泰傲慢固执,都声称有病不敢前去。李尚隐叹息说:“怎么能让好人蒙冤受惩罚却不还给他们清白呢!”于是越级请求前去,最终昭雪了李师等人的冤情,并上奏朝廷赦免了他们。
不久崔湜、郑愔等人又被任用,李尚隐调离殿中侍御史出京担任伊阙县令,李怀让调任魏县县令。崔湜等人死了以后,李尚隐又从定州司马被提拔为吏部员外郎,李怀让从河阳县令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李尚稳多次升迁后担任御史中丞。当时的御史王旭很擅用威权,被官民们所担忧。恰巧王旭被仇家状告,李尚隐查办此事,一点也不包庇宽恕,查获王旭的赃物非常多,王旭于是被治罪。李尚隐不久改任兵部侍郎,调职两次后任河南府尹。
李尚隐生性率真刚直,说话从不隐瞒,处事明断。他对待下级,非常豁达。(李尚隐)又精通典章,近年来皇帝的诏书,都暗暗记在心里,无论到哪里都被称为好官。
十三年夏天,妖贼刘定高在夜里侵犯洛门,李尚隐因为没能觉察出部下和盗贼勾结,贬为桂州都督。临出发时,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公直忠诚,然而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并赐彩色绢帛一百匹来安慰他。不久又改任广州都督,依然兼任五府经略使。等他离任的时候,有一个人怀带着金子要送给李尚隐,他坚决推辞,说:“我生性这样,不可改变,并不是为了慎守‘四知’。”最终没有接受。
《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4
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6分)
李尚隐,其先赵郡人,世居潞州之铜鞮①,近又徙家京兆之万年。弱冠②明经③累举,补下邽主簿。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诸御史惮昭泰刚愎,皆称病不敢往。 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遂越次请往,竟推雪李师等,奏免之。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
【注】
①铜鞮tóng dī:春秋晋邑名。 ②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③明经:隋唐时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门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近又徙家 (2)明经累举
(3)逆用三年员阙 (4)遂越次请往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B.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 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13.翻译句子。(6分)
(1)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14.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李尚隐的什么品格?(3分)
参考答案:
11.答案(1)搬迁 (2)屡次、多次 (3)同“缺”,缺员 (4)于是,就(4分)
12.答案 C(3分)
13.(6分)答案 (1)李尚隐叹息说:“怎么能让好人蒙冤受惩罚却不还给他们清白呢!”
(2)那些像老鹰那样直上青云追求高官厚禄者,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会停止他们追求利禄之心。
(3)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14.答案 李尚隐不顾个人安危,直言进谏为良臣洗雪冤屈。表现了李尚隐为国聚材、不畏权贵、直言进谏、爱憎分明、关爱百姓的性格特征。(3分)
《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5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因大稔——稔:庄稼成熟。
B.讽大亮献之——讽:嘲讽。
C.深乖昔旨——乖:违背。
D.而多弼不自伐也——伐:夸耀。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 )
①以惠政闻
②大亮密表曰
③必通宵假寐
④我便通夜安卧
⑤而居处卑陋
⑥哭之甚恸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1)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
(2)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
《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6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吕洞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垍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自然帑①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潘为相材能不及裴垍,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宝库。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晏:平静
B.亚信之,拷掠竟罪 掠:掠夺
C.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 遗:赠送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 寝:搁置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B.藩与权德舆在中书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18.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技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家贫困,盗贼纷起的后果。所以力谏皇上俭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锷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但李藩不赞同,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垍认为李藩有宰相的气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垍,但和裴垍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人傲慢苛刻。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3分)
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
20.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4分)
(2)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3分)
《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7
旧唐书
程千里列传
程千里,京兆人。身长七尺,骨相魁岸,有勇力。本碛西募人,累以戎勋,官至安西副都护。天宝十一载,授御史中丞。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后有诏移献忠部落隶幽州,献忠素与禄山有隙,惧不奉诏,乃叛归碛北,数为边患。玄宗愤之,命千里将兵讨之。
十二载十一月,千里兵至碛西,以书喻葛禄,令其相应。献忠势穷,归葛禄部。葛禄缚献忠并其妻子及帐下数千人,送之千里,飞表献捷,天子壮之。十三载三月,千里献俘于勤政楼,斩之于朱雀街,以功授右金吾卫大将军同正,仍留佐羽林军。禄山之乱,诏千里于河东召募,充河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
十五载正月,迁上党郡长史、特进,摄御史中丞,以兵守上党。贼来攻城,屡为千里所败,以功累加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至德二年九月,贼将蔡希德围城,数以轻骑挑战。千里恃其骁果,开悬门,率百骑,欲生擒希德。劲骑搏之,垂将擒而希德救兵至,千里敛骑而退,桥坏坠坑,反为希德所执。仰首告诸骑曰:非吾战之过,此天也!为我报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军人闻之泣下,昼夜严兵城守,贼竟不能拔。千里至东都.安庆绪舍之,伪署特进,囚之客省。及庆绪败走,为严庄所害。
其年十二月,上御丹凤楼大赦,节文曰:忠臣事君,有死无贰;烈士徇义,虽殁如存。其李憕、卢奕、袁履谦、张巡、许远、张介然、蒋清、庞坚等,即与追赠,访其子孙,厚其官爵,家口深加优恤。自是赦恩,无不该于节义,而程千里终以生执贼庭,不沾褒赠。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B.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C.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D.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兆人程千里,身长七尺,相貌魁梧伟岸,勇猛有力。他本来是被招募到碛西的军人,凭借多次的战功,做官做到了安西副都护。
B.李献忠因为跟安禄山不睦而背叛唐朝朝廷逃回到碛北,并多次侵扰边疆。唐玄宗对李献忠感到很愤恨,下令程千里率兵讨伐他。
C.贼将蔡希德在至德二年九月包围城池,多次带领骑兵前来挑战。程千里自恃骁勇果敢,打开悬门,率领一百个骑兵,想要活捉他。
D.唐朝朝廷要求忠臣侍奉君主,嘉许杀身报国而贬斥叛变成为贰臣,程千里因被叛贼活捉而投靠了贼廷,所以没有得到褒扬和追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葛禄缚献忠并其妻子及帐下数千人,送之千里,飞表献捷,天子壮之。
(2)非吾战之过,此天也!为我报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参考答案、译文下一页】
答案:
1.A(根据年号、官职名、句意、标志来断句。)
2.B(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3.D(无中生有。依据文章第四段内容可知,程千里虽然被活捉,但是并没有投靠贼廷。)
4.(1)葛禄将李献忠和他的妻了儿女以及帐下数千人都捆绑起来,交给程干里,程千里飞快地传回捷报,唐玄宗很赞赏他的勇武。(省略句及状语后置句、缚、飞表献捷、壮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这不是我作战的过错啊,这是天意啊!替我转告各位将士,宁可失掉主帅,不可丢失城池。(判断句、诸、乍可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程千里是京兆人。他身长七尺,相貌魁梧伟岸,勇猛有力。他本来是碛西募人,多次凭借战功,做官做到了安西副都护。天宝十一年,他被授予御史中丞。天宝十二年,兼任北庭都护,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领部众归附唐朝,隶属于朔方军,唐玄宗为其改赐姓名叫做李献忠。李林甫统领朔方节度,任命李献忠为副将。之后又下诏,将李献忠部落转移,隶属幽州管辖,李献忠和安禄山素来不和,恐惧不敢奉诏,于是背叛朝廷逃回碛北,多次成为边关大患。唐玄宗对他感到很愤怒,下令程千里率兵讨伐他。
天宝十二年十一月,程千里的军队到达碛西,用书信晓谕葛禄,命令他帮助朝廷。李献忠势单力孤,归降了葛禄的部落。葛禄将李献忠及其妻子儿女、帐下数千人都捆绑起来,交给程千里,程千里飞快地传回捷报,唐玄宗很赞赏他的勇武。天宝十三年三月,程千里在勤政楼献上俘虏李献忠,最后将他在朱雀街斩首,程千里凭借功绩被授予右金吾卫大将军同正,仍然留任辅佐治理羽林军。安史之乱发生后,朝廷下诏命令程千里在河东招募兵勇,充任河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
天宝十五年正月,程千里被升迁为上党郡长史、特进,代理御史中丞,派兵守上党。叛贼来攻城,多次被程千里击败,凭借功勋多次升迁,直至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兼任御史大夫。
至德二年九月,贼将蔡希德包围城池,并且多次带领少量骑兵前来挑战。程千里自恃骁勇果敢,于是打开悬门,率领一百个骑兵,想要生擒蔡希德。双方精锐的骑兵交战得很激烈,差一点就要生擒蔡希德,但是蔡希德的救兵到了,程千里于是收拢骑兵撤退,可是护城河的桥坏了,他掉进了坑里,反而被蔡希德抓住了。程千里抬头告诉自己的骑兵说:这不是我作战的过错啊,这是天意啊!替我转告各位将士,宁可军队失掉主帅,不可丢失城池。士兵们听到后都流下了眼泪,早晚严防死守,叛贼最终也没有攻下城池。程千里被俘到了东都洛阳,安庆绪给他安排了住处,专门给他安排了伪职特进,把他囚禁在客舍中。等到安庆绪败走的时候,程千里被严庄杀害。
这一年的十二月,皇上驾临丹凤楼大赦天下,其中说到:忠臣侍奉君主,只有杀身报国而不会叛变成为贰臣;烈士为国捐躯,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像李憕、卢奕、袁履谦、张巡、许远、张介然、蒋清、庞坚等这些人,马上追赠官职,寻访他们的子孙,加封他们的官爵,家中人口都多多给予抚恤。于是从此给予厚待的人,无不是要求节义完备的.而程千里终究因为被生擒到叛贼的朝廷,所以没有得到褒扬和追赠。
《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7分)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 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①,(元和)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旧唐书·列传·白居易传》)
注释:①谠言:正直的话。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2分)
①章武皇帝纳谏思理。 ②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3)文章说: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有何用意?(3分)
参考答案:
10.(1) (1)接受 (2)认为 (各1分)
(2)我以为文人已经绝迹了,没想到遇见了您。(要求:语句通顺,关键词理解正确,每题出现错别字扣1分。每句1分,共2分)
(3)反衬出白居易聪明过人,才华横溢。(3分)
《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李自良,兖州泗水人。初,禄山之乱,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以战功累授右卫率。后从袁傪讨袁晁、陈庄二贼,积功至试殿中监,隶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兼训移镇太原,自良从行,授河东军节度押衙。兼训卒,鲍防代,又事防为牙将。会回鹘入寇,防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将兵击之。自良谓防曰: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但于归路筑二垒,以兵守之,坚壁不动,虏求战不得,师劳自旋。俟其返,即乘之,纵不甚捷,虏必狼狈矣。二垒厄其归路,策之上也。防不从,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稍知名。马燧代防为帅,署奏自良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仍为军候。自良勤恪有谋,燧深委信之。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及讨李怀光于河中,自良专河东军都将,前后战绩居多。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贞元三年,从燧入朝,罢燧兵权,德宗欲以自良代燧。自良恳辞事燧久,不欲代为军帅,物议多之,乃授右龙武大将军。德宗以河东密迩胡戎,难于择帅,翌日,自良谢,上谓之曰:卿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即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在镇九年,以简俭守职,军民胥悦。虽出身戎伍,动必循法,略不以暴戾加人。十一年五月,卒于军,年六十三,上甚嗟惜之,废朝一日,赠左仆射,赙(fù,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布帛米粟有差。(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六》)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战功累授右卫率累:多次
B.二垒厄其归路厄:切断
C.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稍知名稍:稍微
D.不欲代为军帅,物议多之多:赞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B.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德宗欲以自良代燧/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乃授右龙武大将军/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李自良战略眼光的一组是
①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
②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
③虏求战不得,师劳自旋
④二垒厄其归路,策之上也⑤虽出身戎伍,动必循法,略不以暴戾加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定安禄山叛乱时,李自良跟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征战,因为战功卓著,被提拔为右卫率。
B.薛兼训死后,李自良做了鲍防的牙将。焦伯瑜因未听从李自良的建议,导致与回鹘作战失败。
C.李自良勤勉、谨慎有谋略,深受元帅马燧的信任。在多年的征战中,他辅助马燧成就了许多功名。
D.德宗非常欣赏李自良,想用他代替马燧的职务,李自良以长时间做马燧下属的理由诚恳地拒绝了。
[参考答案]
9.C(稍:逐渐)
10.B(A项,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对于。B项,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C项,第一个是介词用,第二个是介词因为。D项,第一个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是连词却。)
11.C(①是交代李自良跟从能元皓的事,没有体现战略眼光。⑤是叙述李自良遵循法规,不对人施以暴戾的事。)
12.B(元帅鲍防未听从李自良的建议导致焦伯瑜的失败。)参考译文:李自良,是兖州泗水人。起初,安禄山叛乱,李自良跟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因战功多次加授直到右卫率。后来跟从袁傪讨伐袁晁、陈庄两个叛贼,屡建军功做到试殿中监,隶属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薛兼训改任去镇守太原,李自良从随行,授任河东军节度押衙。薛兼训死后,鲍防代替他,李自良又侍奉鲍防做了牙将。当时恰巧赶上回鹘入侵,鲍防命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率兵迎击他们。李自良对鲍防说:回鹘远道而来寻求交战,我们不能和他们争高下。只需在他们回去的路上修筑两座保垒,派兵驻守在那,坚守不动,回鹘军求战不得,军队疲惫必然自行撤退。等到他们撤退时,我们再出兵袭击,即使不会大胜,虏兵也会狼狈不堪。目前,设置两座堡垒切断他们的归路,这是上策。
鲍防没有听从,督促焦伯瑜、杜荣国迎战,在百井与回鹘军遭遇。焦伯瑜、杜荣国大败而归,李自良因为这件事逐渐出了名。马燧代替鲍防为帅,上奏朝廷任命李自良为代州刺史,兼任御史大夫,兼任军候。李自良勤勉、谨慎有谋略,马燧非常信任他。建中年间,田悦反叛,马燧与李抱真向东讨伐;李自良经常为河东大将,冲锋陷阵,打败田悦。等到在河中讨李怀光的时候,李自良专任河东军都将,前后所立战功最多。马燧所建立的功名,大都是由于李自良辅助的结果。贞元三年,李自良随从马燧入朝,朝廷罢免了马燧的兵权,德宗想用李自良代替马燧。李自良用长久侍奉马燧的理由诚恳推辞,不想代替马燧做军帅,受到舆论的赞美,于是任为右龙武大将军。德宗因为河东接近胡戎,挑选合适的人选任节帅很困难,第二天,李自良前来谢恩,皇上对他说:你为马燧保存军中名分,确实符合礼节,但是作为北方门户的保障,没有人能够替代得了你。当天授予他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在镇所九年,因为简约勤俭恪守职责,军民悦服。李自良虽然是军人出身,行动都遵循法规,一般不对人施以暴戾。十一年五月,死在军中,时年六十三岁,皇上感到非常痛惜,为他停止朝会一天,追赠为左仆射,赐给丧葬布帛米粟等物。
《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10
《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阅读答案翻译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性素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甚礼遇之,常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
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怿。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曰:“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改)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竟不之答 竟:竟然
B.后意乃怿 怿:高兴
C.及将出降 出降:出嫁
D.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 赍:携带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B.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C.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D.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皇后爱好读书,知书达理。太宗想要与她讨论政事,但她却认为,作为女人,不可参与政事,拒绝和太宗讨论。
B.长孙皇后吸取汉朝吕后家族、霍光家族的前车之鉴,不愿兄弟子侄担任高官。她一再向太宗请求不要将兄长长孙无忌任命为宰相。
C.长孙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魏征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
D.长孙皇后节俭朴素,在世时所用的东西,仅仅够用而已,临死前,还向太宗表明节俭下葬的心愿,不愿劳费天下百姓。
10、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5分)
(2)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5分)
《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阅读答案
7、A。“竟”在此处是“最终、终究”的意思。
8、D。
9、C。原文为“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皇后请示过皇帝,才派人送礼物给魏征,并不是“私下派遣”。
10、(1)作为太子,担忧的应该是自己优秀的品德没有养成、美好的名声没有远扬,怎么去担忧自己所用的器具物品少了呢!(5分。第一句1分,关键在“为”。第二句3分,所字结构1分,判断句1分,“德不立而名不扬”1分。最后一句,大意1分)
(2)如果皇帝采纳忠言,那么世间百姓就会安宁;如果皇帝拒绝忠言,那么国家政事就会变得紊乱。衷心希望陛下好好思考这句话,那么对于整个天下来讲,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儿。(5分。第三句2分,关键点:诚、详。其他一句1分)
《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阅读答案翻译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晟妻,隋扬州刺史高敬德女,生后。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年十三,嫔于太宗。隋大业中,常归宁于永兴里,后舅高士廉媵张氏,于后所宿舍外见大马,高二丈,鞍勒皆具,以告士廉。命筮之,遇《坤》之《泰》,筮者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牝马地类,行地无疆。变而之《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象》曰:后以辅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龙,《乾》之象也。马,《坤》之象也。变而为《泰》,天地交也。繇协于《归妹》,妇人之兆也。女处尊位,履中居顺也。此女贵不可言。”武德元年,册为秦王妃。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猜忌滋甚。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九年,册拜皇太子妃。
太宗即位,立为皇后。赠后父晟司空、齐献公。后性尤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弥加礼待,常与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怿。有异母兄安业,好酒无赖。献公之薨也,后及无忌并幼,安业斥还舅氏,后殊不以介意,每请太宗厚加恩礼,位至监门将军。及预刘德裕逆谋,太宗将杀之,后叩头流涕为请命曰:“安业之罪,万死无赦。然不慈于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极刑,人必谓妾恃宠以复其兄,无乃为圣朝累乎!”遂得减死。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蒙礼待,情义深重,每言必候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为之说难,东方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急务,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太子承乾入侍,密启后曰:“医药备尽,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非惟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承乾不敢奏,以告左仆射房玄龄,玄龄以闻,太宗及侍臣莫不嘘唏。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后闻之,固争,乃止。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时玄龄以谴归第,后固言:“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
后尝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则》,自为之序。又著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当朝贵盛,乃戒其龙马水车,此乃开其祸源而防其末事耳。且戒主守者曰:“此吾以自防闲耳。妇人著述无条贯,不欲至尊见之,慎勿言。”崩后,宫司以闻,太宗览而增恸,以示近臣曰:“皇后此书,足可垂于后代。我岂不达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今不复闻善言,是内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
《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11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性素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甚礼遇之,常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
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怿。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曰:“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改)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B.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C.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D.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
B.三司:据《礼记》记载,三司意同三公,指的是司马、司徒、司空。后曹操废除三公之称。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
C.出降:指公主出嫁。也可以称为“下嫁”或“厘降”;驸马娶公主则称“尚”某公主。因为公主是“金枝玉叶”,地位比其丈夫(驸马)要高。
D.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长是年长的意思,所以,长公主就是指公主中最年长的那一位,也就是皇帝的长女。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孙皇后爱好读书,知书达理。太宗想要与她讨论政事,但她却认为,身为女子,不可参与政事干涉朝政,因此拒绝和太宗讨论。
B.长孙皇后约束外戚,治家甚严。她吸取汉朝吕后家族、霍光家族的前车之鉴,不愿兄弟子侄担任高官。她一再向太宗请求不要将兄长长孙无忌任命为宰相。
C.长孙皇后为人大度,爱护忠臣。魏征建议减少皇后亲女长乐公主的嫁妆,长孙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
D.长孙皇后崇尚节俭,提倡朴素。在世时所用的东西,仅仅够用而已,临死前,还向太宗表明节俭下葬的心愿,不愿劳费天下百姓。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⑵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
阅读答案:
7.D(3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需注意断句的文言虚词“者”“也”“为”;表时间的词语“今”。
8.D(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自汉代以后,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姐妹称为长公主,姑母为大长公主。另根据文本“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等也可推知长公主和公主的区别。
9.C(3分)【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述不正确,原文为“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皇后请示过皇帝,才派人送礼物给魏征,并不是“私下派遣”。故选C。
10.翻译(1)作为太子,所担忧的应是品德没有养成,美名没有远扬,怎么担忧器具物品缺少呢!(得分点:为,所患,,何……也,各1分;语义通顺大意对,2分。)
(2)曾经听说陛下重用魏徵,却不知道其中缘故。现在听了他的劝谏,确实是一个能用道义限制主上私情的大臣,他可以称得上是使社稷正直的臣子。(得分点:殊、制、使动用法“使……正直”,各1分;语义通顺大意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把握关键词语,根据语境理解,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为、所字结构、固定句式“何……也”、殊、制、使动用法“使……正直”。
【参考译文】
唐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皇后小时候喜欢读书,即使匆忙之中也一定遵循礼仪规则。生性朴素节俭,凡是所穿衣服所用物品,只取所需罢了。太宗很是礼遇她,常和她讨论到赏罚的事情,皇后回答说:“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我是妇道人家,怎么敢干预 听闻国家政事呢?”太宗一定要和她说,皇后最终没有回答他。
当时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一直与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辅佐太宗的开国元勋。太宗把他当做心腹, 让他在寝宫出入,准备把朝政托付给他。皇后坚决不同意,经常利用机会奏报说:“我已经是皇后,尊贵已极,实在不愿兄弟子侄出现在朝廷上。汉代的吕家霍家, 可以作为深刻的教训。我只愿圣朝不要让我的哥哥成为宰相。”太宗不听,最终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皇后又私下让长孙无忌苦苦请求 辞职,太宗不得已同意了,改授长孙无忌开府仪同三司,皇后才感到欢喜。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对皇后说:“东宫器用缺少,想奏请添置。”皇后不听,对太子 说:“作为太子,所担忧的应是品德没有养成,美名没有远扬,怎么担忧器具物品缺少呢!”
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太宗特别钟爱她,等到将要出嫁的时候,皇帝命令有关部门准备的嫁妆比长公主多几倍。魏徵劝谏说:“昔日汉明帝时,将封赏皇子,皇帝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同先帝的儿子一样呢!’我们称呼长公主,确是因为她比公主尊贵,感情虽有差别,道义上却无等级区别。如果让公主礼超过了长公主,道理上恐怕不行,希望陛下三思。”太宗退朝以后把他的话告诉了皇后,皇后叹息说:“曾经听说陛下重用魏徵,却不知道其中缘故。现在听了他的劝谏,确实是一个能用道义限制主上私情的大臣,他可以称得上是正直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 于行,如果皇帝采纳忠言,那么社会(百姓)就会安宁;如果皇帝拒绝忠言,那么朝政就会紊乱。衷心希望陛下清楚地明白这个道理,那将是天下幸事。”皇后因此 请求派遣中使带了五百匹帛,到魏徵家来赏赐给他。
贞观八年,皇后跟随太宗来到九成宫,染病生命垂危。即将离世,与太宗告别说:“妾活着既然没有对时世有 益,现在死了也不能厚葬。况且葬就是藏,是想让人看不见。自古圣贤的人,都崇尚节俭薄葬。只有无道的乱世,才大起山陵,劳动耗费天下人,被有见识的人嘲 笑。只请求就着山形埋葬我,不用起坟,不用棺材,所必需的器物服饰,都用树木泥瓦,节俭送终,这就是您不忘我了。”
贞观十年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在立政殿过世,那时年龄三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