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推荐6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篇一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同时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今天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托尔斯泰,即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托尔斯泰的一生中,他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创建了一所自由学校,提倡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托尔斯泰主张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灌输和强制。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潜能和天赋,应该受到个性化的关怀和培养。
然而,托尔斯泰的教学理念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有人认为他的教育方法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在当今社会,教育面临着种种挑战,学生的背景和需求各不相同,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成为了一个难题。此外,托尔斯泰的教学理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过分强调个体,忽视了集体的重要性,而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然而,尽管托尔斯泰的教学理念存在一些缺陷,但他对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仍然不可忽视。他呼吁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这种理念至今仍具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借鉴托尔斯泰的教学理念,探索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为培养更多有思想、有素养的新一代做出贡献。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篇二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影响深远。除了文学创作,托尔斯泰还十分关注教育事业,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灌输和强制。他主张个性化教学,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需求,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然而,托尔斯泰的教学理念在当今社会是否仍然适用,值得我们深思。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培养出更多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托尔斯泰的教育理念虽然强调个性化和自主学习,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实践中难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学生的需求也多种多样。
尽管托尔斯泰的教育理念存在一些缺陷,但他对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仍然不可磨灭。他的理念启发了许多教育者,促使他们反思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因此,我们可以从托尔斯泰的教学理念中汲取启示,借鉴其精神,探索适合当今社会的教育创新之路,为培养更多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做出贡献。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篇三
一、彩图导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列夫托尔斯泰》一课看不了一半就不喜欢读下去了,因为全文篇幅很长且只围绕托尔斯泰的面部来描写。因此在导入时我运用课本前面的彩页中的图片。图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张照片,毛发丛生,但也显出几分慈祥可敬。我提出问题:“这张脸特点十分突出,如果让你来进行外貌描写,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写?”学生一边想一边翻开书,开始阅读,验证自己的想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分析结构,明确问题“全文从哪些方面刻画托翁肖像的”后,再逐段分析肖像特征和怎么写,然后明确1-5段描写外貌特征,6-9段描写眼光犀利,条理清晰,学生易接受。
三、教参上要求两课时教授本课,因为我觉得课文很难,就没有深入研读文本,集中在了一课时,研读“平庸乃至丑陋的外表”时,结合了比喻夸张的修辞;研读“眼睛的精美绝伦”时,结合课后习题二。这样安排学生理解肤浅,只知道了一些表面上的知识。如果考试出题范围细化,本课将是很大隐患。
四、在本课学习时,我联系到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但自己没有专门强调本课的作者茨威格,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就是罗曼罗兰。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但月考中依然还有学生出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在课堂40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切记不加区分的联系,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篇四
感觉如何?还可以
(营造的、上课的)气氛:还有待进步
参与度/保护兴趣、上进心:参与度还行,尽量地保护了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知识点:还算落实
问题设计是否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大部分问题注重了问题的反差性,思考性。
提问是否因人因材因势:这个很难
有无亮点或灵感?
亮点:
问题设计有启发性,趣味性。
灵感:
问题的反差、对比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多设计这样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还存在什么问题?办法?
问题:
1、环节时间把握还有问题。轻重缓急没有调控好,因此显得随意。
2、喜欢越俎代庖,生怕学生不懂,有时就急于告知答案和讲解,其实学生“再走一步”就到达核心了,而老师却急于告知答案,造成了学生思维惰性。
办法:
1、备课时把时间备上,尽可能按“计划”,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2、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充分相信学生能力,充分尊重并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它
: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时想什么都抓住,最后可能什么都没有抓住。什么都是重点便没有重点。路漫漫,道且右,“同志还需努力”啊!《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六》/p><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篇五
今天教学了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课前布置了预习,也要求同学们课后看《名人传》,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
课堂上,我首先检查预习情况,指名上台板演生字新词的注音解释,我到学生行间检查其它同学的预习情况。我感觉有的同学在躲避我的眼神,有的同学我一到他的前面,就赶忙把书合上。我知道他们一定是没有预习好,不好意思让我检查。然后我要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对这么简单的题,同学们还是耷拉着头,不回答。教室里的气氛一点也不活跃。我真想臭骂他们一顿,但我觉得没用。于是我让同学们课上进行预习,要求每位同学大声读课文,划记课文对托尔斯泰眉毛、须发、皮肤、鼻子和眼睛进行描写的语句。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读完后,我提问,这下有几位同学举手了,他们也答得很准确。
后来,我让同学们讨论课后作业第四题,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这下大多同学又傻眼了,他们还没有进行课外阅读,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看法。我也没有批评他们,我只说我们把这道题留作课后作业吧,你们可以在看完《名人传》之后把自己的看法写在随笔本上吧。同学们欣然接受了。
今天在课堂上,我两次改变教学步骤,在没有运用粗暴的教学方式的情况下,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庆幸我的修养高了一点。不过,对这一届的学生,我也感到有些担忧,他们学习习惯太差劲了,他们很少进行预习,老师布置了他们也不会认真做。我们做老师的,真该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下一番功夫,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能够自觉自主的学习。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篇六
在八一班上完《列夫托尔斯泰》这一课,我特别开心,也很有成就感。这是开学以来,我感觉良好的一节课,也是一节让我笑起来的课,趁遗忘的救世主尚未降临,我需要把这节课的得失总结出来,给以后的教学一个借鉴。
一、教师备课
《列》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教材上标注的泛读课,就是一个课时就可以讲完的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人物描写,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欲扬先抑的手法。”所以,这一节课,我要重点突破这种写作手法。于是,我在教案上写下上课的思路:
首先,讲解欲扬先抑的概念,并且结合学生学过的文章和生活举一些事例,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其次,走进文本。学生先自主朗读课文1-5自然段,勾划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语句。朗读结束后分小组合作,总结概括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老师会在黑板上写出面部各器官的提示,学生合作寻找答案。合作学习八分钟之后,学生自由发言。最后,全班集体诵读教材6-8段,勾画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语句。朗读结束,同学们总结眼睛的特点。再次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有了清晰的教学思路,我就知道自己在课堂上每一步的教学安排。在教室门口候课的时候,我脑海中已经有了上课的大致模样,这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很好。所以,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有了然于胸的教学思路,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条不紊的,我们才是有底气的。备课的时候要备教材,知道一节课的重难点,可以有的放矢。不重要的段落甚至可以大胆舍弃,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重点突出。还要备学生,知道学生的程度,根据学情设计问题,哪些问题可以自学解决,哪些需要合作,哪些群答,哪些要单独提问,这个都与学情有关。最后就是在备课中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课堂上的大环节要设计好。教师的重点应该放在备课上,我们要做很多工作,才能在课堂上看起来毫不费力。
二、学生参与
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动起来。语文课要有读的环节,可以自由朗读,长篇文章可以默读,重要的段落可以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单独展示朗读,总之,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熟悉文本。语文课如果没有朗读,我觉得不像语文课。本节课我先是让学生自主朗读1-5自然段,然后集体朗读重点段落6-8,最后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学生可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也可以提高注意力。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拿起笔,圈点勾画一些词语或者句子,老师在读之前要有明确的要求,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圈点勾画的过程中,学生便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讲解时,一些简单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解决,可以自学,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要锻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一班学生的基础比较好,课堂上基本能找到答案。合作的环节也很活跃,各抒己见,气氛很好。合作结束我让学生们自由回答问题。我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谁知道哪一个就可以站起来回答,有点类似于抢答。学生们争先恐后,积极展示。这个时候我会要求他们先说哪个段落,然后读相关的句子。拿起书本,大声朗读。我觉得回答问题的习惯也很重要。
最后,我们一起学习了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段落,抓住6-8段里面的比喻句、夸张句,还有文中描写眼睛的形容词,同学们能够概括出“犀利”、“富含感情”、“威力无比”等特点。文本处理完了,我开始回到课堂的最初:欲扬先抑。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同学们结合文本,很快就知道前半部分对于外貌的描写是“抑”,后半部分对于眼睛的描写属于“扬”。而且大家也知道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使文章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前后对比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让学生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几个同学都能够像老师一样理清课堂的思路,特别好。本来我是要自己总结的,转念一想不如让学生试试,这样我也可以知道他们掌握的怎样。结果发现,学生们听讲还是比较认真的,而且概括提炼能力也比较好。通过提问,我知道大部分同学脑海中对于这一节课也是比较清晰的。最起码同学们都知道了什么是欲扬先抑,下一步我打算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扎起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课堂总结结束,下课铃声响起,挺好。不足的是我在上课之初讲解欲扬先抑手法的时候耗时有点多,生怕学生听不懂,重复了几遍,举的例子也有点多。如果那一部分能够精炼一些,后半部分的学习会从容一点。前松后紧,这个问题需要改变。每个环节的用时比列应该认真琢磨。不要因害怕学生听不懂而变得啰嗦,重复。教师的语言需要精炼。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天写出来就是给自己一个参考,希望以后可以扬长避短上出更多让自己满意的课。如果每个学期能够上出几节让自己开心的课,那么教师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就会提升很多。
教育是个良心活儿,我们最需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为了学生,为了自己,不能停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