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最新6篇】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篇一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是一种结合文学赏析和美术欣赏的跨学科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戴嵩的文学作品和他笔下的牛的形象,学生既能领略到文学的魅力,又能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进行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选取适合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戴嵩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作品中常常描绘牛的形象,如《牧童》中“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等。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戴嵩对牛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的描绘,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同时,还要选取一些戴嵩笔下的牛的画作,让学生欣赏到他的画风和笔墨技法,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文学赏析和美术欣赏,让学生在欣赏戴嵩的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观赏他的画作,并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戴嵩对牛形象的描绘和表达方式,了解他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和艺术修养。
最后,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美术创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体会到戴嵩画牛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戴嵩画牛的艺术意义和内涵,感受到文学与美术的交融之美。
综上所述,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跨学科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和综合素养,为他们的综合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戴嵩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从而受益匪浅。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材解读
《书戴嵩画牛》选自统编教材六上第21课,由《伯牙绝弦》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所组成。本单元主题是“艺术”,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单元除了文言文两则之外,还有《月光曲》《京剧趣谈》。
《书戴嵩画牛》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文章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首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素养中,第二条就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相应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中也多次提到“思维能力培养”,特别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里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其次,本课的教学设计,还考虑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对古诗文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最后,本课的教学设计,还建立在对具体学情的把握上。六年级学生已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有了初步了解,会借助注释来学习文言文。本课课后习题中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结合具体学情和课后习题,本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先是通过预学反馈、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读通课文。然后通过抓关键词等方法,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艺术之美。最后又利用“课后注释”中的矛盾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思辨等方式,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思辨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分别为:一是否能读准读通课文;二是否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清楚地讲述这个故事,体会到艺术之美;三是通过思辨的环节,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展现出来,思维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预学反馈,纠正“处”“数”等四个多字音的读音,会写“轴”等四个生字,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通过抓关键词“爱”和“笑”,展开联想,欣赏艺术之美,同时能借助注释读懂故事内容,感受处士和牧童对画的不同态度,能用自己的话清楚讲述故事。
3.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利用“课后注释”中的矛盾点,以小组合作等形式对“不可改也”进行思辨,通过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提升思辨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三学段的一篇文言文,所以在教学的设计上不仅需要符合单元语文要素、学情,还要符合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预学反馈,读准读通,感受“文言之美”
(二)抓关键词,展开联想,讲述“故事内容”
(三)合作学习,展开思辨,提升“思维能力”
其中第一环节,预学反馈,主要是针对字音学习的,对于其中四个多音字的读音,进行了反馈和指导,然后指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节奏。基本步骤如下:
1.预学反馈,读准多音字
预习单反馈: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2)一日曝书画
通过预学反馈的方法,发现四个难读的多音字。然后利用比较判断等方法,在纠正读音的同时,理解“处士”“百数”“曝书画”的意思。
2.借助注音,读准读通
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个故事,试着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然后去掉注音,小组轮读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合作读文,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师生合作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关注停顿,尝试读出节奏。
(2)男女分读,角色感受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第二环节抓关键词展开联想,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体会艺术之美,基本步骤如下:
1.自读感悟,框架梳理
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杜处士和牧童。故事中还提到了一幅图,叫《斗牛图》。然后请学生再读课文,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一说故事的大意。学生边说,边通过梳理关键词“爱”“笑”“不可改也”等,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
2.抓关键词,展开想象
(1)抓关键词,感受“尤所爱”
(2)展开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3.抓关键词,感受两处“笑”
(1)牧童“拊掌大笑”
(2)处士“笑而然之”
在理解牧童语言的基础上,理解处士的“笑而然之”,并从“笑”这个字中,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处士。
4.理解观点,讲述故事
(1)联系生活,理解观点
(2)带着理解,再读全文
(3)借助支架,讲述故事
①学生借助板书,有滋有味地和同桌,讲讲这个故事。出示评价要求:
讲完整,不遗漏情节;
讲清楚,表达有顺序;
讲生动,想象要合理。
②找一生讲故事,评价。再找一生讲故事,评价。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感觉自己引导的痕迹过多,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可能这样会更好,学生也会学到更多。
第三个环节就是思辨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希望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个道理的理解,基本步骤如下:
1.小组思辨,“不可改也”
根据课后注释中的矛盾点,提出问题,进行思辨:苏轼的观点是“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是否不可更改?学生根据资料袋,联系自己的生活,在“不可改也”上加上标点,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2.交流汇报,思维碰撞
观点一:同意苏轼的观点,认为向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请教,是不可更改的。
标点:不可改也!理由:如果要治病当然要去请教这方面的医生,所以我认为这个道理是对的。
观点二:不同意苏轼的观点,认为这个道理是可以改变的。
标点:不,可改也!理由:从课后注释中,我们知道牧童是说错了,牧童算是有经验的,但是他也有错误的时候,所以有经验的人说的也不一定是对的。
观点三:觉得这个道理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不同的情况。
标点:不可改也?这个道理要分不同的情况,有时候专业人士说的是对的,是可以请教的,也有时候专业人士也不一定对。所以,我们不仅要请教别人,还要学会自己去观察和思考。
3.引用诗句,总结评价
这个思辨的环节,我觉得“点”还可以的,但是可以再放开一点,讨论以后,学生展示思辨的时候,可以碰撞再激烈一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能够通过观点的碰撞,有更多思维的火花。对于我来说,这节课比较难把握的是,如何将语文人文性的东西和相对理性的思维学习融合地更好,展开地更充分,既能把握好语文要素,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含量。今后还会在这些方面多多努力钻研。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篇四
课时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读准课文中的注音字。
2.理解注释中字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伯牙鼓琴》
2.今天再来学习另一则文言文(板书:《书戴嵩画牛》),作者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朗读节奏的划分,学生自读。
2.根据上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来学习这一篇,自学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三、抓住“笑”引发想象。
在这篇文言文中,牧童笑了,杜处士也笑了,他们的笑各有什么意味?
1.出示自学提示:
①“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这种笑是怎样的笑?可以大胆的想象,这种笑还可以是怎样的笑?他是一个牧童,有可能坐在牛背上,还有可能不像大人那样顾及形象,他可能有什么动作?
②“处士笑而然之”的“笑”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会说什么话呢?
2.学生交流讨论,并表演,师相机点拨。
四、拓展总结。
1.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出示课件14,《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篇五
一、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所宝:曝:拊掌:云:奴: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写什么?蜀中:四川。戴嵩牛:戴嵩画的牛。
预设: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先想象一下,再回答。(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写给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篇六
一、导入,聚焦艺术
1.引入: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介绍:这是唐朝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先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一件艺术珍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历史悠久的艺术珍品,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会创作许多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这幅画的。
2.解题:题目是“书/戴嵩画牛”,是宋代苏轼所写。如何理解“书”呢?(写、题写)
引入题跋:这是苏轼看到这幅斗牛图之后写的一篇题跋。“题跋”是写在书画、碑帖等艺术作品上的文字。
二、自主学习文言文,初步了解意思
1.引入:作为大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苏轼,到底为这幅图写了一篇怎样的题跋呢?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分享、释疑: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三、理解深意,思维训练
过渡:经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这篇题跋的内容。苏轼写这样一篇题跋,肯定不是随意写的,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下苏轼为什么写这篇题跋,或者说他写这篇题跋究竟想表达怎样的观点。
1.思考与讨论:文章中最能直接表明苏轼观点的是哪一句?
学生自己找,并且讨论。
通过倾听、捕捉,将学生引到“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并简单理解:做事要请教有相关知识、经验的人/专业的人。
2.思考:面对这幅《斗牛图》,杜处士的态度是——尤所爱(具体描述),牧童的态度是——谬矣。那么苏轼的这个观点,是在支持杜处士还是牧童呢?是处士爱得有理,还是牧童说的有理呢?
预设:支持牧童,画画要尊重现实。
插入:很多人都认为苏轼支持牧童。
引导: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放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要思考的是:“赏《牛》要问谁呢?”
再回到文章中,从头到尾读一读,苏轼是否真的支持牧童。说说你的依据。找一找杜处士在听了牧童的话之后是什么态度。
辨析:“笑而然之”与“深以为然”。处士为什么“笑而然之”
追问1:如果处士真的相信了牧童的画,他会如何处理这幅画呢?为什么不会扔掉呢?仅仅是因为是名家画的吗?
追问2:如果处士不是很同意他的话,或者是表面上同意了,那究竟是哪里不同意呢?牧童是在评价艺术品吗?
讨论:赏《牛》是在欣赏艺术品,就要用欣赏艺术的眼光,请教懂艺术的人。
3.总结:很多人认为苏轼支持的是牧童,但今天我们梳理下来,发现苏轼其实认为杜处士才是这个故事中的“专家”。因此,我们要靠自己字斟句酌,形成自己的`观点,而非人云亦云。
四、知识拓展:题跋
这篇短文是一篇题跋,苏轼通过这篇题跋讲明了一个道理。“题跋”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现象,你还想了解它的哪些信息吗?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资料,大家可以自己阅读,并在这份资料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