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1七年级(精彩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1七年级 篇一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唐代名篇,通过描绘幽州台的景色和人物形象,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之情。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这首诗歌来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能够通过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3.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幽州台的景色,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 学习诗歌: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并解释诗句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幽州台的想象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可以采用对仗句或押韵等形式。
5. 朗诵展示:让学生互相朗诵自己的诗歌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登幽州台歌的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能够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操,又能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1七年级 篇二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幽州台的景色和人物形象,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之情。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能够通过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3.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幽州台的景色,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 学习诗歌: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并解释诗句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幽州台的想象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可以采用对仗句或押韵等形式。
5. 朗诵展示:让学生互相朗诵自己的诗歌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能够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操,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促进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1七年级 篇三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1七年级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1七年级,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演讲: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板书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