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设计【优秀3篇】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篇一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一篇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的散文,以一个华人游子的视角,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和思念之情。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和解读散文,让学生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可以让学生分组朗读,体会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和写作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比如:你有没有类似的情感经历?你认为文章中的“别了”是指什么?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文章的理解来回答这些问题。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比如写一篇类似的散文,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创意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比如制作PPT展示、朗诵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合作和竞争的方式来深入理解和体验文章的情感。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别了,我爱的中国》这篇散文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篇二
《别了,我爱的中国》这篇散文以一个游子的视角,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这篇文章,同时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文学的热爱。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背景介绍和情感呈现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展示祖国的美丽风景和悠久历史,让学生对祖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情感互动环节,比如播放感人的音乐视频,让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来感受祖国的美好。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比如:你有没有类似的情感经历?你认为散文中的“别了”是指什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感悟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写作和表演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可以设计一些写作任务,比如写一篇感人的作文或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同时,可以组织一些表演活动,比如朗诵比赛、小品表演等,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深入体验和理解文章的情感。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在深入理解《别了,我爱的中国》这篇散文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来体验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篇三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同教学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简介时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叫郑振铎。文章写于1927年,距离现在已经69年了。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党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大肆屠杀革命者,我们的祖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这时的郑振铎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就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别了,我爱的中国》。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学课文,要求:
1.出声地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再出声读一遍课文。
2.想一想,刚才老师从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能通过读书解决。
三、细读课文,分出段落。
1.思考: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
2.讨论明确。板书:离岸告别沿途所见心中所想
3.提问:在记叙这些内容当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下来。(画后明确这句话是:“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小结:“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那么,每一次它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四、深入理解,体会重点。
1.思考:“我”想不想离开祖国呢?“我”在文中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请默读课文,找出来。明确:我不忍离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
2.结合课文说说“大时代”是指怎样的时代?“我”应做的工作又是什么?
3.讲读第一段。①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在离岸告别的时候,“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从哪一句描写中最能看出?②明确:“我”产生了依依惜别之情,从描写“我”流泪一句话中最能看出。③思考讨论:把“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一句改成“我流泪了”,好不好?为什么?(打幻灯,将这两句话写在幻灯片上,供学生比较、讨论。)板书:润湿滴模糊依依惜别④此时,千言万语说不出,都倾吐在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中。可见,通过这句话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对祖国的依依惜别之情。
4.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二、三段,重点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第二、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体会重点。
导言:上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我们知道,当船离岸的时刻,郑振铎——这个热血的爱国志士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惜别之情。现在,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呢?
1.讲读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思考: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让学生讨论,并从中体会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与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无限留恋之情。板书:一草一木无限留恋
③此时,文中又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想想这句话在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④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四自然段。同学们,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分别的时刻,“我”是多么不忍离去啊!此时,船离祖国渐渐地远了,“我”思绪万千,“我”感到自己的离去是不负责任的,自己是一个罪人。同学们,你认为“我”是不是不负责任?是不是罪人?为什么?(联系第六自然段,理解上述问题:首先抓装终将”、“暂别”等词语,以及离国的目的去体会“我”不是罪人。其次,要讲清“更好的战斗的武器”不是指飞机大炮,而是指革命斗争的理论与经验。)既然“我”不是不负责任的,不是罪人,“我”为什么还这样说呢?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内疚的心情,是对祖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深深热爱之情的表现。
⑤一想到离国的目的,“我”的感情还只是停留于对祖国的惜别之情上吗?请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从中感到“我”对祖国怀有怎样的感情呢?(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情感。
⑥讨论,从希望和誓言中体会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盼望建立新中国的.感情,以及为了祖国而献身的战斗豪情。板书:希望誓言战斗豪情
⑦此时,文中再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⑧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七——九三个自然段。
二、整体回归,总结中心。
1.这篇课文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每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全文强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板书:热爱祖国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简评]本份教案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通过本课书的教学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述目标全面、准确,符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
特别应指出的是:在教学目标中确定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及朗读能力的训练,这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由以理解内容为核心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转化。教案设计了学生自学的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与讨论,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明了执教者注意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心中装着学生”,注意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了重点,即理解“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的三次出现。教师精心设计了教法,采用读、议结合的方法。在读的过程当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本教案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了中国,真是一个罪人”定为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正确的,并安排了如下的问题由浅入深地理解:你认为“我”是不是不负责任?是不是罪人?为什么?既然“我”不是不负责任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