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羚羊木雕》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课文《羚羊木雕》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课文《羚羊木雕》是一篇描写手工艺人精湛技艺和对生活的热爱的文章,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手工技能。下面我将介绍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课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手工制作技能。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阅读课文《羚羊木雕》,了解羚羊木雕的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
2. 学习相关词汇和句型,如wood carving(木雕)、artisan(工匠)、admire(欣赏)等。
3. 进行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木雕的乐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木雕艺术的兴趣。
2. 阅读:师生一起朗读课文,学生根据问题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梳理文章内容。
3. 学习:师生共同学习相关词汇和句型,老师讲解重点内容,学生跟读、模仿。
4. 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木雕手工制作活动,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创作自己喜欢的木雕作品。
5. 总结: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交流,老师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阅读表现和手工制作作品,评价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木雕艺术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反应和思维深度,评估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帮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能培养审美情感和手工技能,达到多方面的教育目标。
课文《羚羊木雕》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课文《羚羊木雕》是一篇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描绘了手工艺人对木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进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手工艺的尊重呢?以下是我设计的一堂教学课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手工制作技能。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尊重传统文化,欣赏民间手工艺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播放有关木雕艺术的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师生共同朗读课文,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木雕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展示出不同的观点。
4. 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木雕手工制作活动,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创作自己的木雕作品。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交流,老师点评和总结。
三、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表现和手工制作作品,评价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同时,可以通过问答、评价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反应,评估教学效果。
这样设计的教学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手工技能,使他们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的乐趣,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课文《羚羊木雕》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课文《羚羊木雕》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真诚无私的友爱为贵,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
2.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学会分析记叙文的构架与思路,掌握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分几个阶段叙说的?
本文记叙了“我”被迫把送了人的羚羊木雕要回来这件事。全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16段)写妈妈追问起羚羊木雕的下落,“我”告诉她,已经送给好朋友万芳了。妈妈、爸爸一起要求“我”把它从万芳那儿要回来。第M部分(第17段至第23段)回忆“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第三部分(第24段至第25段)写奶奶出面干涉,反衬爸爸、妈妈只知东西名贵,却不顾尊重孩子的友谊。奶奶做不了主,妈妈还是逼着“我”去万芳家。第四部分(第26段至第38段)写“我”从万芳家要羚羊木雕的情形。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了“我”,并且谅解了“我”,“我”止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2.一般的.记叙文都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说,而本文却把发生在后的“查问木雕”放在前面说,把发生在前的“赠送木雕”放在后面说,作者这样“倒”一下有什么好处?
答:(1)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天的时间里,借回忆来反映“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交代赠送木雕的原因,既使故事完整,又显得集中紧凑。(2)文章一开头就把最令“我”为难的事摆出来,避免平铺直叙,能引人入胜。(3)让“我”一开始就处在尖锐的矛盾中——一边是父母逼迫,一边是极不情愿。这样使全篇叙事有波澜,有情味。
3.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课文选取家庭生活中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矛盾的焦点是“我”该不该将“羚羊木雕”转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我”父母的态度是“那么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他们逼“我”去要回来,而且说话的语气是“坚定”、“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两个“贵重”,有力地反映了父母对羚羊木雕的重视。“我”的态度是:爸爸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我”,而在“我”的心目中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把那只小羚羊送给了她,并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现在父母逼“我”反悔,“心里难过极了”,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课文围绕“羚羊木雕”,通过人物各自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突出中心,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械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尊重他们的友谊。
4.本文运用了烘托的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烘托(或衬托),即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手法。可以用人物、也可以用景物来衬托。本文借用景物描写作为陪衬,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心清。当“我”的爸爸妈妈执意要让“我”从万芳手里取回羚羊木雕时,“我”只得违心地去做了这件事。文章写道:“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这冷冷的月亮,有力地烘托出“我”当时心情的悲凉。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速读测试。
计时快速整体阅读全文。然后不看原文笔答测试题。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评分后,计算出三个数据:阅读速度、理解率和阅读效率。
计算公式是:
阅读速度一文章字数÷阅读用时(分),计算单位是“字/分钟”。
理解率一卷面得分×100%
阅读效率一阅读速度X理解率,计算单位是“字/分钟”。
1.本文题目是:
2.本文作者是:
3.本文出处是:
4.文中说的羚羊是什么?
5.我为什么要把“羚羊”送给万芳?
6.“我”把羚羊送给万芳时,万芳送给我什么礼物?7二爸妈为什么非让我把“羚羊”要回来?()
A.他们认为小孩不该送东西。B.因为这工艺品十分贵重。C.因为“我”没预先告诉爸妈。D.他们不知道万芳是我的好朋友。
8.当“我”从万芳那里要回羚羊后,万芳对我的态度怎样?答:
9.“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答:
(二)激疑质疑。
(参阅“难点重点分析”的4道题)
(三)精读导引。
1.读一篇记叙文,首先要理清其六要素。此题就是考查对本文情节脉络的把握的,同时也考查了对文章层次的划分。应当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作答。
2.体会倒叙引人入胜的作用。
3.这是写人的记叙文,提炼写人记叙文的文章中心,应当从分析人物入手,由“人”及“义”,要提炼出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所要表达的意义。
4.体会烘托手法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四)疑难讨论。
参阅“难点、重点分析”的l~4题答案。
附:速读测试参考答案
1.
2.3.(略)
4.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5爸爸从非洲回来送给我的。
6.因为万芳与“我”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7.小藏刀
8.B
9.又把小刀塞到我手里,并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10.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每题10分,共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