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蒲台的苇课文内容
采蒲台的苇课文内容
《采蒲台的苇》是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选学课文,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采蒲台的苇课文内容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采蒲台的苇课文内容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玮,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采蒲台的苇教学反思
《采蒲台的苇》这篇课文是篇借物赞人的文章。课文通过对无数抗日英雄的事迹的概述,以及一次为掩护掩抗日队伍宁死不屈与敌人斗争典型事例的具体记叙,歌颂了白洋淀人民团结对敌、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崇敬抗日志士的情怀。
针对本课的特点,我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
1、由浅入深读文,感受采蒲台人民面对日寇的不屈意志,感受中国人民的凛然正气。
2、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这两个目标是达到了,学生在与文本文字的深刻对话中了解了中华民族在对抗外敌中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但是在朗读的时候效果还是试教的时候好,特别是我在引读第二个故事的时候,学生的情感全部激发出来了,读得非常好。但是在今天的课中,我们的学生没有进入到那个情境中。我觉得这一点很失败,以后在这方面应该多加强练习。
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从“为什么采蒲台的苇是最好的”入手,然后学习“两个妇女掩护带枪的干部”和“一个男人死也不屈服”的英勇事迹,最后再回到开头,让学生说说“最好的苇在采蒲台”的真正含义。在课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虽说学生写的不是很精彩,但是我想应该能够对孩子的心灵有所触动。
以前在上校级公开课的时候,我选的都是一些文字比较优美的,不需要太多激情的文章,大概比较适合我的个性吧。而《采蒲台的苇》这篇课文中的抗日英雄的故事非常感人,需要教师充满激情的来与学生对话,与文本对话,我觉得不管成功与否,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尝试。
采蒲台的苇评课稿
《采蒲台的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文章,学生接受似乎有较大难度。其难度主要表现在:
1、文章不是按一般记事文六要素的写法叙述,而是采蒲台的苇评课稿
针对以上分析,在教学中梁老师主要体现这样的特点。以读为本,读中激情,读中悟理,情理交融。
根据本课的特点,教学时从整体入手──部分─整体,以读为本,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这样,在课堂中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在读中有所发现,激发学生的情感,由感知到理解到感悟,层层深入,并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启发,提升感悟,达到情理交融,互动提升。
不足之处:文中“如果单纯是苇好看,那就不会成为冀中名胜”这句话是课文的重点,如果教学中教师能抓住这句话来让学生理解,让学生自己体悟,研究了采蒲台的人后,让学生画出有关写“苇与苇塘”的句子。让学生理解到采蒲台的人与苇的紧密关系紧密,进而理解到采蒲台的苇便是人,人是有思想的苇,苇是有灵性有人。
《采蒲台的苇》一课描写的语言有一定的跳跃性,不少句子的含义有比较深,梁老师考虑到学生阅读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自己事先阅读了大量的《白洋淀纪事》中的相关资料,在课前和课后通过图片和文字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白洋淀人民辗转茫茫河淀上,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谱写出一曲曲抗日救国凯歌的动人事迹。这对学生们学习和理解文本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对课堂的把控体现得较为全面,既有师生的对话,又有与文本的对话,其气氛是平等和谐的,体现了较新的教学理念。从课堂的朗读来看,整体的朗读水平很高,尤其是教师本身的范读功底很强,情感的处理到位,对渲染课堂气氛、协助学生理解文本了内涵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梁老师的过渡语非常精彩,大段的起转承接的话语娓娓道来,可见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扎实,对此次课用心之真,对教材钻研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