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吴江有感》阅读答案及简析

《过吴江有感》阅读答案及简析

  过吴江有感

  吴伟业①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②。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注:①吴伟业:明末清初诗人,明崇祯四年进士,清顺治十年被迫赴京出仕。②月痕生:月属阴象,因而在古诗词中往往用来比喻外族。

  1.请赏析本诗的构思脉络。(5分)

  2.诗人康熙七年(1668年)春,从家乡江苏太仓往浙江吴兴,途经吴江,深有感怀。请从“落日”“湖势”“月痕”三个意象中任选两个分析其中深意。(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一:①首联:总写,概括了吴江形势,兼明时代背景。(1分)②颔联、颈联:由暗而明既是写景(1分),又分别暗示了清兵南下、人民离散(1分)。③尾联:诗又合二而一(1分),归结为故国沦丧,交游零落,身世凄凉,唯有感叹而已的悲凉情怀(1分)。

  答案二:①第一层(一、二联):描写过吴江时所见的自然景色。首联:远眺,诗人走在黄昏的吴江道路上,远远望去,这堤好像要抱住整座县城一样。颔联:由远而近,写出方塔在湖中仿佛湖势在围绕着方塔移动,桥身很长似乎淡淡的月痕是由它牵引而生。(1分)这两联动静相宜,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空明清旷的图画。(1分)②第二层(三、四联):叙事、抒情。颈联:写出吴江在赋税重压、战乱摧残之下的萧条景象。(1分)尾联:写故友离散,浮名累人。(1分)③整首诗由“过吴江”的描写、叙事到“有感”的抒情,既层次分明又互相渗透、密不可分。(1分)

  2.①落日:暗示明朝政权已经彻底灭亡。②湖势动:暗示“逃赋”和“避兵”这样的人间风波。③月痕生:隐喻清兵南下之意。④这些意象均暗示出清立明灭的时代背景,表达了诗人故国沦丧的悲凉情怀。

  【评分标准:意象深意分析,写出1个得2分,2个得4分;答出“亡国之悲”得2分。】

  简析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吴江城外之景及心中的感受。后两联写吴江城内见闻及诗人的感想。抒发了作者身遇乱世的悲凉。这首诗在写景抒情中,巧妙的叙事,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凝练,含蓄。

  前半首写“过吴江”,是叙事;后半首写“有感”,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叙事。首联“落日”,诗人离吴江还较远;颔联“月痕生”,渐渐接近吴江;颈联“市静”,表明已经上岸;尾联“把酒”,则是住下之后发现“交旧散”,才对“酒”兴“叹”的。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写“有感”,又是续写“过吴江”。同样,前半首的“落日”,“月痕生”,暗示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写“过吴江”,又是预写“有感”。可见,在本诗中,叙事与抒情,“过吴江”与“有感”,已经达到了相互渗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

相关文章

成人高考高起点《物理》练习题

成人高考高起点《物理》练习题一 单项选择题 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各种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这一著名假设,最先提出者是 A、波义尔(Boyle) B、盖·吕萨克(Gay-Lussac) C、道尔顿(D...
题目课件2014-07-08
成人高考高起点《物理》练习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暑假练习题

一、直接写得数 58÷7=7×8+4=42-5×4=410-20= 10×4+15=9×8-3×8=498+4=500+300= 406+29=380+30=48÷8+62=7+5×7= 624-50...
题目课件2015-08-01
二年级下册数学暑假练习题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

现如今,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
题目课件2011-05-04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

太阳能的阅读题答案

【文章导读】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太阳能的阅读题答案,供您...
题目课件2018-05-05
太阳能的阅读题答案

《归园田居·其一》课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课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
题目课件2011-04-01
《归园田居·其一》课文教案

《向日葵,尤今》阅读答案

①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②早上出门时,气候温凉,我穿了一袭宽...
题目课件2015-05-08
《向日葵,尤今》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