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案例【优秀3篇】
乡愁教学案例 篇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愁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是对家乡、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怀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乡愁这一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一、乡愁教学案例设计
1. 主题选取:选择乡愁为主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和感受,展开对家乡、故乡的情感表达和思考。
2. 教学内容:可以选择经典的乡愁诗词、散文或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文化内涵。
3. 情感体验:通过教师引导和课堂互动,让学生回忆起自己的家乡情感,分享家乡的美好记忆和感人故事。
4. 创作表达:鼓励学生以乡愁为主题进行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绘画等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5. 实地体验:组织学生进行乡村游学或家访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加深对乡愁的理解和体验。
二、乡愁教学案例实施效果
1. 提升学生情感体验:通过乡愁教学,可以唤起学生对家乡的深切眷恋和怀念,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2. 拓展学生视野:乡愁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还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家乡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3. 激发学生创作潜力:通过乡愁主题的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乡愁教学案例 篇二
在当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家乡,乡愁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乡愁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和文化传统中寻找自己的根脉,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体验。
一、乡愁教学案例设计
1. 主题选取:选择乡愁为主题,可以引发学生对家乡、故乡的情感回忆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
2. 教学内容:可以选取现代乡愁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当代人对家乡的情感表达和思考。
3. 个人分享: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乡愁体验,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沟通和共鸣。
4. 跨学科融合:结合地理、历史、文学等学科知识,深入探讨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乡愁的内涵和意义。
5.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家乡的变迁和发展,增强对乡愁的认同和理解。
二、乡愁教学案例实施效果
1. 唤起学生情感共鸣:通过乡愁教学,可以唤起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促进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体验。
2. 拓展学生视野:乡愁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文化修养。
3.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通过乡愁主题的探讨和表达,可以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信和认同,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乡愁教学案例 篇三
乡愁教学案例范文
另类的课堂,别样的收获
————《乡愁》教学案例
引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课改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材编写,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综合性学习进入语文教材标志着学习方式变革的全面展开。而“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是课改的核心。于是,各种形式的学生互动、互助、合作、探究在语文课堂上涌现,语文教学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背景:
我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偏僻的农村中学,要在这种学校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谈何容易!我执教的两个教学班每班都是八十多个人,他们挤在一个五十多平方米的小教室里,转身说话都很困难。一个坐里面的学生进教室,坐外面的学生必须站起来让才行。一个学生要起身,周围一大片学生都要一起挪动桌椅给他腾地方,这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如何开展?教师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难以顾及这样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彻底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老套教学方式,我进行了各种尝试:分组讨论、互改作文……但都因为人数太多,课堂秩序太乱而收效甚微。怎么办?有一天,我正在教室评讲试卷,学校突然通知开会,我只好临时叫了一学生代我继续讲解,等我开完会回来,在教室外边却发现教室里气氛相当热烈,为了一道题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教室虽吵却并不乱,讲台上的学生挺有指挥能力!
看到这里,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来上课呢?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所得就是他们学习新知识、锻炼能力的宝贵财富。课堂上有意识地经常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学生就会有一种得意感,自豪感。我执教的初三(四)班共86人,班上有一部分聪慧勤奋、乐观向上、基础扎实的学生,平时在课堂上,他们经常就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决定用这批较优秀的学生来上课,让他们来带动全班,让语文课更精彩,从而贯彻实施课改核心“自主”“合作”“探究”。
但如果就让一名学生来讲解,这跟我亲自去上课也没什么区别,还是满堂灌,只不过换了一张面孔而已,学生的新鲜劲一过,还是会乏味。究竟怎样来实施这个学生上课的新招呢?
准备:
我把这个想法跟同学们一说,大家的反应异常热烈,望着大家红红的跃跃欲试的脸,我想:这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这堂未上的课也成功一半了。通过和大家的讨论,我把全班86人按坐次分成四个大组,让每组先找资料、准备教案,最后推选一名学生上台主讲。当然,在这四组之间,要展开比赛。
考虑到一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又通过商定,选了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并初步约定每组主讲人讲课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我知道这节课是大家期盼以久的,我也满怀期待,现在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第一组的主讲人陈浩同学上场。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陈浩这个帅帅的小伙精神抖擞地走上了讲台,站定后,还咳嗽一声,扫视全班同学。(还真有点老师的架势,可我发现,他居然是空着手上的讲台,看来准备得不错,挺自信的)
陈浩:同学们,有谁会唱《我的'中国心》吗?(第一组马上有人举手,看来他们这一组还准备了配合呢!)
陈浩:好,请夏明同学给我们唱这首歌。(夏明可是音乐委员呢,有一副淳厚的男中音)
淳厚的男中音在教室回荡,陈浩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黄山”“黄河”“长江”“长城”“中国心”九个大字。
陈浩:同学们,这是香港歌手张明敏的一首抒情歌曲。请问,此曲中抒的是什么情?
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中国心、爱国情”
陈浩:(他的表情变得严肃)是的,是中国心、爱国情。也是归国梦。
“台湾还没有回归”(几乎又是齐声在回答,看来学生的情绪调动得不错)
陈浩:是啊,台湾,和大陆仅一水相隔的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台湾人民会不会想念祖国呢?
“会”(又是同声回答)
陈浩:当然会,有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证,请大家翻到书,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体会诗中的感情。
(哗哗的翻书声后,响起了整齐的、响亮的、极富感染力的朗读,陈浩也在读,看来他是早就能背诵了)
陈浩:好,读完了,大家知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吗?
“知道,也是爱国情,归国梦”(学得不错)
陈浩:很好,你们真聪明,我现在再给大家朗诵一首诗,请大家仔细听,感受它里面的感情。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解,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为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朗诵完毕,同学们沉浸在深深的爱国情结中。
陈浩:好,我的可上到这里,我有最后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我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吗?(他这时才道出教学目的,而且用提问的方式引出,太妙了)
二组一个女生举手回答说:“教我们领会诗中的爱国情”。
在掌声中,陈浩下去了。(他花了13分钟)
二组的主讲人黄礼健上台了,他也没带书,(看来,这次他们的准备都相当充分。)
黄礼健:同学们,这首《乡愁》诗蕴涵的是思乡情、爱国情、归国梦,刚才陈浩都已经讲过了,我就不重复了,现在我们来朗读比赛,好不好?男女同学各一组,好吗?
(男同学不愿意这样分组,最后,通过商议,以讲台正中为界,全班分成了两组。因为是比赛,大家都读得相当认真。教改提倡课堂朗读,看来,学生们对这一点也认识到了。)
读完了,比赛完了,黄礼健笑嘻嘻地说:“都好,都好,实在分不出优劣。”大家也都笑了,课堂欢声一片。(好融洽的课堂气氛)
黄礼健: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忆写乡愁的古诗,看看谁的积累最多,阅读面最广。(他们都是调动情绪的高手,这不,学生的情绪又被调动起来了。)
一阵踊跃的举手发言后,黄礼健在黑板上写下大家回忆的十八句古诗词: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乡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完后,黄礼健有引大家读了一遍这些诗句,然后说:好,谢谢大家,我的教学目的就是
引导大家积累思乡的诗词。说完,在又一阵掌声中,他下去了。(他用了12分钟)
第三组上台的是女同学盛文莲。
她是一个文静,典雅的女孩,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上台时提了一台录音机。
美真是可以令人沉静,她把录音机放在讲台上,一双美丽的大眼全教室一望,教室马上鸦雀无声,她这才说:“我来主持一场配乐诗朗诵比赛,参与者就是我们大家,你们有兴趣吗?”
“有”(配乐诗朗诵,新鲜)
盛文莲:我先朗诵一遍,然后请大家都来读,谁读得好,我拜他为师。
下边的学生一听,乐了,“好”“那一定要拜哦”(学生的兴趣一下又被调动起来了)
音乐响起。(她选的配乐居然是古筝演奏的《春江花月夜》,选得真好)
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踊跃上台……(盛文莲花了16分钟)。
最后一组上场的是周海浪同学。
周海浪:同学们,请问愁是什么?有谁能描述?
第一组的胡胜回答说:愁是一种情绪,没法描述,是人失意时的一种感觉。
周海浪:非常好。但是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台湾诗人余光中是怎样描述这个愁的?同学们可以就近讨论。(很快,同学们找到了文中的四个意象)
接着,周海浪把这四个意象写在了黑板上:
乡愁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母亲 新娘 母亲 大陆
周海浪从亲情,爱情,爱国情谈到诗人的爱国心,最后又讲到诗人在诗中采用了比喻,把无法描述的感觉写得如此生动,形象。最后,他还要大家在以后自己的作文中采用这种写法……(他花了14分钟)
小结:
几位同学精彩的课让我觉得这最后的小结有点画蛇添足,所以我干脆只布置作业:评价四位同学的课,写一篇字数不限的小作文,选出你心中的优胜者。等作业交上来,我是大喜过望,这算是从教以来完成得最好的一次作业,很多同学都有精彩的见解!
反思: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堂课正是实施了此原则,学生这次不是我要学,而是“我要教”,这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在课前投入到了细致的准备中,查资料、提建议、群策群力,充分互动起来。
另外,因为是他们自己的同学在讲台上,所以课堂气氛格外融洽,每个人都在积极地表现自己。
第三,因为要上台讲课,课前须花大量的时间准备,所以这种方式一改以往学生课外时间大都花在数理化上的局面。语文也抢了一把时间,不过是他们自愿的,主动的。
也许有人会质疑:学生没讲到的怎么办?
其实,一篇文章,学生要掌握的东西太多,做教师的何必面面俱到呢!一桶水与一瓢水的理论大家都明白,无须赘述。
唯一不足的是,农村中学教学的资源太少,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自己能找到资料太少,这大大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当然,作为教师,也不可能全让学生自己来上课。只是从此次尝试中,我更加明白了课改的必须,我们再也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知道,我们的学生可是未来呀!我们岂能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