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之鄙人学为盖》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郑之鄙人学为盖》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试题是用于考试的题目,要求按照标准回答。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郑之鄙人学为盖》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艺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学为秸槔。又三年艺成而大雨,桔槔又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未几而盗起,民尽改戎服,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郁离子见而嗟之曰“是殆类汉之老郎与,然老与少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艺事繇已之学,虽失时在命,而不可尽谓非已也。)

  越有善农者,凿田以种稻,三年皆伤于涝。人谓之宜泄水以树黍,弗对,而仍其旧。其年乃大旱,连三岁,计其获则偿所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1)未几而盗起

  (2)鲜有用盖者

  (3)人谓之宜泄水以树黍

  4)计其获则偿所歉而赢焉

  2.解释下面句子中“为”的含义

  (1)然老与少非人之所能为也

  (2)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3)炮台悉为夷据《三元里抗英》

  (4)为其来也《晏子使楚》

  3.翻译句子。

  未几而盗起,民尽该戎服,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4.郑之鄙人无论是学习为盖,还是学习为桔槔,结果都没有派上用场。直至想学为兵,又已经老矣,从中可以得到什么道理?

  5.粤地那个善于耕作的'农民与郑之鄙人有何不同之处?

  6、上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不久。

  (2)少。

  (3)种植、栽培。

  (4)抵偿、偿还。

  2.(1)做

  (2)向

  (3)被

  (4)当

  3.不久,盗贼四起,人们都改穿军服,很少有用雨具的。他又想学做兵器,可是自己已经老了。

  4.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着眼于长远考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否则会——事无成。

  5.郑之鄙人只从眼前利益出发,结果连续失败;粤地农民做事坚持始终,结果不仅能抵偿往年的歉收,还能有些赢余。

  6、防患于未然。

  释

  1.之:助词。

  2.鄙:边远地方。

  3.盖:雨具。

  4.桔槔:亦作“桔皋”,井上汲水的工具。

  5.戎服:这里是指穿军装。

  6.鲜:很少,极少。

  7.殆:大概:差不多。

  8.盗:对反叛者的贬称。

  9.兵:兵器。

  10.赢:有余利。

  11.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干旱时准备船只,夏天准备冬天穿的衣服,指事先做好准备。具:准备。

  12.弗:不。

  13.偿:补偿。

  14.未几:不久。

  15.“而”仍其旧:顺接。

未完...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工程制图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填空题(共20分,每空2分) 1.下列孔轴配合代号中属于过渡配合的代号是 C ;属于过盈配合的代号是 A 。 A.H8/s7 B.H6/g5 C.H7/k6 D.G6/h5 2.在R10优先数...
题目课件2016-05-07
工程制图基础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提灯女神》练习题

《提灯女神》主要写了南丁格尔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放弃优裕的生活,当了n一名护士。终于,在南丁格尔的努力下,在护理事业方面获得了卓越的成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提灯女神》练习题,仅供...
题目课件2015-01-05
六年级上册语文《提灯女神》练习题

《故乡的味道》阅读与答案

故乡的味道 王 妍 ①渐渐发现,一个人静静待着,会处在一个无味的世界里,使劲呼吸,周围还是陌生的空气。除了下雨时飘散的泥土和青草的芬芳能触动我的嗅觉神经,时间便在这无味的空气中缓缓消逝。 ②前几日,当...
题目课件2011-09-09
《故乡的味道》阅读与答案

推敲阅读答案

现如今,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推敲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推敲阅读答案1内容简介...
题目课件2012-04-05
推敲阅读答案

松坊溪的冬天课文原文

松坊溪的冬天是一篇小编很喜欢的文章,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松坊溪的冬天课文原文,欢迎大家查看! 课文内容 我曾经在松坊村住过好些日子。这是南方的高山地带的一个小小山村。 四面是山,是树林,是岩石。有两...
题目课件2016-04-04
松坊溪的冬天课文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阅读答案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
题目课件2016-06-08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