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北京市昌平区2017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虽然神农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这与唐之前的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唐朝中叶盛行煎茶法,煎茶用的是饼茶,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的茶末,再进行煎煮。陆羽的《茶经》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把饮茶的方法程序化了,并辅以美学思想, 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 ,将饮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在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方法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 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当时的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
元代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 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瀹”有“浸、渍”的意思。瀹饮法, 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逐渐取代了煎点法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人至今都普遍使用的饮茶方法。
(取材于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
B、 唐之前粗放型解渴的饮茶方式到唐代演变为煎茶法。
C、 宋代点茶法比唐代更高雅,注重动作的优美协调。
D、 从元至明的饮茶法越来越简单化,并流传至今。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唐至今饮茶风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沸水冲泡是一贯的饮茶方法
B、 中国人普遍喜欢饮茶
C、 饮茶讲究典雅精致的艺术
D、 饮茶追求茶叶的真香、真味
3、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淬炼:淬,读作“cuì”。
B、 载体:载,书写的第九笔是撇(丿)。
C、 置之度外:度,义同“气度不凡”中的“度”。
D、 众乐乐:乐,“快乐”之意。
4、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表达的意境不符合茶道中“隐”的一项是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B、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C、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王维《田园乐》)
D、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王建《雨过山村》)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茶道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闲”不是指时间上的闲,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B、 茶道中的“隐”是指要避开喧嚣繁华而隐居山林。
C、 陆羽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成为“精行俭德之人”。
D、 茶道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德乐合一”的乐观精神。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茶道四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徐渭认为饮茶的物境包括使用的器具、冲泡的方法、声乐氛围等。
B、 茶道四境不仅体现了生活的情趣,也体现了道德境界的追求。
C、 传统茶道的四境只在乎空间要素而弱化了时间维度。
D、 真正懂茶的人在品茶的全过程中是不能用语言交流的。
7、阅读下面《红楼梦》片段,回答问题。
①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②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
③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④“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根据上面《红楼梦》片段,以及本大题三个材料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贾母等人饮茶的方法可以判断,他们的饮茶法不属于煎茶法。
B、 妙玉单叫宝钗、黛玉去耳房饮茶,体现了茶道四境中的“人境”。
C、 妙玉给宝钗、黛玉的茶具很珍贵,只将自己用的茶具给宝玉,说明男女有别。
D、 妙玉深谙茶道,对泡茶的用水非常讲究,表现她恬淡、孤傲、清高的性格。
8、当代人应如何继承传统茶道蕴含的文化精神呢?请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提三条建议。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治溷生传
明·童轩
治溷生①,不知何许人。始来京师,僦屋以居其妻子。尝谋诸妇曰:“京师甲第连甍,高者翚飞,低者麟次,皆有匽舍其中,吾顾无他能,将求治溷以为业,不识可乎?”妇曰:“唯唯。”
生乃置溲器二、臿一,恒冠帻曳履,负器荷臿,日往富贵者之门为之治溷。治溷一辄取钱数文。人见其巾帻类儒生也,因呼为“治溷生”。生闻而喜曰:“甚善名我。”乃益勤其业,日治数溷,得钱数十文,虽身陷淄污、颜面淟涊、须眉秽浊,亦不少惜也。莫则以钱市酒肉,施施从外归,相与妇子醉饱酣歌以为乐。旦则复出,莫归复如之。
如是者累年,将以为起家之业,子孙可世守而弗易也。有见而哀之者曰:“汝何至为是耶!汝冠儒,必且知书,要必博古今,潜道德,抗浮云之志,砺青风之节,以与古之贤人哲士照耀后先,斯于儒服为称。审不能焉,则必吐奇出策,树立功名,以与时之忠臣义士争雄并驰,斯亦无愧于儒也。又不能焉,则求老农老圃而往师之,亦足给以自活。汝何至为是耶!且古之君子敦廉洁之行,明取舍之分,虽以朝夕不食,饥以不能出门户,苟非道义,其视千驷万钟若将浼己而不顾视,况汝之裳不洁,触秽臭困怀中如是!使其人见之,必将掩鼻而疾走矣。汝何至为是耶!”
生闻而笑曰:“吾业非汝所知也!且子谓博古今、潜道德、吐奇出策、树立功名,非劳心者不能也。农圃之事,暑雨祈寒,终岁勤动,非劳力者不能也。且劳心者道德之传,必系乎天;功业之建,必因乎时。彼欲强而行之,人皆骂为迂蚩者耳。至若劳力农圃,苟或水旱不得,则饥馑相仍,卒至穷困转徙。是则道之不行,不免招尤而速谤,农之不获,不免啼饥而号寒。孰与吾之治溷:内不劳于心,外不劳于力,负吾器,荷吾臿,窥瓮小大浅深从而锹锘焉,从而陶宂②焉。少用其勤则剩获其利,归而持酒肉,而吾妇子又醉饱。嘻嘻,视彼劳心力而无成者真所谓迂蚩者耳!子何足以知吾业乎!今夫骈拇枝指、悬疣附赘,固出性而成于形也,子又何以能使吾改其业乎!”
注释:①治溷生:掏粪人。溷,厕所。②宂:同“冗”,多余。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低者麟次 次:有次序地排列着
B、 莫则以钱市酒肉 莫:通“暮”,晚上
C、 砺青风之节 砺:磨炼
D、 且古之君子敦廉洁之行 敦:督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因呼为“治溷生”
相如因持璧却立
B、 审不能焉,则必吐奇出策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虽以朝夕不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 生闻而笑曰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求治溷以为业,不识可乎
想要把掏粪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不了解可以吗
B、 则求老农老圃而往师之,亦足给以自活
那么可以向老农老圃学习种田种菜,也可以养活自己
C、 使其人见之,必将掩鼻而疾走矣
假使别人看见了,一定会捂着鼻子快速跑开
D、 视彼劳心力而无成者真所谓迂蚩者耳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农圃之事,暑雨祈寒,终岁勤动,非劳力者不能也。
②是则道之不行,不免招尤而速谤,农之不获,不免啼饥而号寒。
5、“汝何至为是耶”这句话在第三段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6、治溷生是个普通人,他的观点对今天的服务行业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赤壁
南宋 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作者来到赤壁岸边,眼前浮现出英雄周瑜的形象。
B、 颔联写诸葛亮挥动羽扇,火烧赤壁,为大破曹军立下了功勋。
C、 颈联回到眼前,实写赤壁江面烟波浩渺,白鸟飞翔的景象。
D、 尾联联想到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及其以赤壁为题创作的名篇。
2、“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例如《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A、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B、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C、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D、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二首》)
3、戴复古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怀古诗词,请比较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4、今年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要求选手在“飞花令”这一比赛环节依次说出含有某个字的诗句。请按“飞花令”的游戏规则,在横线上填写含有“春”字的作品原句。
① ,将有事于西畴。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③ 好雨知时节, 。 (杜甫《春夜喜雨》)
④ 今年欢笑复明年, 。 (白居易《琵琶行》)
⑤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
⑥红酥手,黄縢酒, 。 (陆游《钗头凤》)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
——梅岭古道随想
王威廉
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古道梅关,是一道无形的界限,来和去,进与出,每一遭,都是一场命运的浮沉,无所适从的渺小个人,怎能不深深喟叹呢?
⑥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古道如人,像梅岭这样重要的道路,自然无法逃脱。文天祥的《南安军》一诗,读来至今让我觉得荡气回肠:“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写这首诗时的文天祥,已经被元军俘虏了,向北方押解走过梅岭,他的心碎裂了,红梅如血,白梅如尸布。岭南那原本的流放之地现在成了大宋的最后根据地,如今根据地也没了,山河彻底易主,向南向北的含义截然相反了。东坡向北路过梅岭,那是梦寐以求的还乡之旅,而文天祥的北上,却是“归乡如不归”的惨烈。国已倾覆,何来家园?对比同时期的胜利者,他们的心境是轻松明快的,率军南下灭宋的元主将伯颜,在走过梅岭时写了《度梅关》一诗:“马首经从梅岭归,王师到处即平夷。担头不带关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伯颜是那么巧妙地写出了征服者的真正傲慢,看似不经意地在行囊上只插了一两枝梅花,却是一种更强大的宣告:不是不带走你们南关的物产,而是天下都是我们的了,用不着了!
⑦如今,我的微躯站在隘口,被苍老的风吹着,我真切意识到时间的诡异,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地球上的这个地址还没有变,虽然也是暂时的,但这是唯一可以确信的'事物了。因为石头的“暂时”,要长过无数人的生命。我只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今日岭南无疑已成中心之一,五岭的山壑也被科技的发展轻松逾越,今天要是说句“曾见南迁几个回”,恐怕有点儿戏谑和玩笑的含义了,我便是其中的一员,过五岭迄今已经十五年。来岭南不再是流放,而是相反——寻梦。那么,东坡写梅岭的诗,今天还能打动我吗?我相信东坡就是东坡,他总有在千百年之后依然直击人心的本领。
⑧这一次,东坡先生终于遇赦北回了。他往北走,往回走,不急不缓,终于,又到了梅岭,不管心境还是思绪与以往全然不同。他又赋诗一首《赠岭上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我们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成熟审慎的东坡,他也许是带着些许希望的欢悦的,但这欢悦已经被流放的生活化成了一种内心的笃定与超然。君虽然还没来,我却没有格外的焦急,我有的是旷达的耐心,哪怕青梅变成了黄梅,我却觉得那更美。只因为,我已经不再是一颗酸涩的青梅。
⑨同行者都返回了,我一个人走下梅关的另一侧,坐在一处石台上,享受一会儿天地间的孤独。附近只有一家小店,我要了一杯褐黄色的土茶,慢慢喝着,满口苦涩,心中竟然充满了“过尽行人君不来”的感慨。我没有在这里约过、错过什么人,但依然渴望遇见什么,也许遇见的就是这一番历史的感慨吧,归根结底,渴望遇见,这是生而为人的那一份固有的期盼之心。正是这份期盼之心,让我们在道路上启程、停歇并最终抵达。
(取材于《散文》20xx年第5期)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逼仄:指山崖逼近 B、 彪炳千秋: 指古道的文化风采流传千秋万代
C、 诡异:指时间变化奇异 D、 笃定:指苏轼流放后的从容不迫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梅岭古道亲眼看到了斧凿的石壁、千年的石阶、茂盛的梅花。
B、 从梅岭古道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C、 古人之所以写下赞美梅岭古道的无数诗篇,本质原因是这里绝美的风景。
D、 作者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并从东坡的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真谛。
3、文章第⑥段引用文天祥和伯颜的诗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⑦段写到“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文章以“过尽行人君不来”为题有何含义?
6、作者来岭南是为了寻梦,梅岭古道触发了他对未来的梦想。类似的梦在许多文学名著中出现,如翠翠的梦、桑提亚哥的梦、孙少平的梦等。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选取一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现的精神或追求。
五、小作文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对他(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加以赏析。要求:结合相关情节进行赏析。
②高中毕业在即,请用一句古代的送别诗开头,给你的同桌写一段临别赠言。要求:感情真挚,内容具体。
③请以“阳光下的五月”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六、材料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将给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带来怎样的变化?请展开想象,以“未来的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有细节,有描写。
②《论语》中有许多名言警句,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