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实用6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标题:利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
2.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以数学课程为例,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概念、公式运用、问题解决等。
教学方法:
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例如,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展示:每组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反思。
4.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强调所学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评估方法:
1. 学生小组解决问题的成果。
2. 学生展示和讨论的表现。
3.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教学法,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动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实际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
标题:多元化教学方法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内容:
以英语课程为例,内容主要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
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包括游戏教学、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等。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1. 游戏教学:通过英语单词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口语练习、阅读讨论等活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等,提高学生听力和阅读能力。
4.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建设性反馈,激励学生进步。
评估方法:
1. 听力口语测试
2. 阅读写作作业
3. 学生小组合作表现评价
教学反思:
多元化教学方法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全面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
二、合作交流
1.指名朗读12小节,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三、展示反馈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3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4小节: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
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6小节,读后讨论: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6小节。
四、
点拨提升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这种写作方法叫做:“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五、当堂检测
写几句话,夸一夸想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作业
1、造句: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
2、小练习册
板书:
3白杨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教学反思:
优点:我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时,学生明白了借物喻人写作手法的巧妙。很不错。
不足:小练笔中很多学生只停留在引用课本中的词句上,自己不发挥。
改进措施:鼓励学生多积累词语,丰富词汇量。
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尝试学唱广东话歌曲,初步对广东话、广东歌曲感兴趣。
2、能有节奏地边唱歌曲,边玩猜拳游戏。
3、体验和同伴一起歌唱、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乐曲准备《何家公鸡何家猜》,幼儿会演唱歌曲《大公鸡》。
2、歌曲图谱6张,公鸡图片2张,母鸡、小鸡图片各1张,房子图片8张,石头剪刀布图片4张。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幼共同演唱歌曲《大公鸡》进场。
二、范唱歌曲,激发兴趣。
1、师: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和“鸡”有关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提问:
这首歌曲跟我们平时听到的歌曲一样吗?
你能听懂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吗?
2、介绍广东。
师:这是一首广东歌,是用广东话唱的。你们知道广东在哪儿吗?
小结:广东在我们祖国的南方,那可是一个发达、富裕的地方。广东人说话很有趣,广东歌听起来也特别有味道,所以大家都喜欢学说广东话、学唱广东歌。你们想学吗?
三、出示歌曲图片,并范唱、学习歌曲第一部分。
1、师:你们能不能猜出来老师刚才唱的是什么意思?
2、教师把歌词用普通话念一遍。
3、看课件,学习用广东话说“真奇怪”,“望望公园里”,“鸡”,“谁家”。
4、教师带领幼儿看着图谱,用广东话把歌词连起来念一遍。
5、教师加上动作范唱第一段。
6、幼儿边看图谱边做动作演唱歌曲。
四、范唱、学习歌曲第二部分。
1、出示图片,学习用广东话说请公鸡、母鸡、小鸡三个词。
师:广东话“鸡”叫“该”,“公该”、“母该”、“小该”。
2、学做公鸡、母鸡、小鸡的动作。
3、出示图谱,学唱歌曲第二段。
4、完整演唱歌曲。
五、学习音乐游戏《何家公鸡何家猜》。
1、看视频,介绍游戏规则,幼儿体验探究。
(石头剪刀布游戏,规则:两位小朋友面对面玩石头剪刀布游戏,赢的人做公鸡的动作,输的人做母鸡的动作,如果两个人同时出一样的话就同时做小鸡的动作)
2、讨论:在游戏中,你是唱到歌曲的哪里是时应该出拳?
3、体验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1、 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预习案
作者介绍
李白 (701—762年),唐朝,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想像、夸张、激情)。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知识链接
背景材料: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将进酒》,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将:请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将进酒( ) 莫使金樽空对月( )
烹羊宰牛且为乐( ) 岑夫子( )
钟鼓馔玉 ( ) 斗酒十千恣欢谑( )( )
呼儿将出换美酒( )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 这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诗人的感情发展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用“君不见”的重复呼告,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好像读者在面对诗人,看他豪饮,听他放歌。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狂放。“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点题之笔,是主旨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何等自信,何等豪迈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艺术体验。
(1).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夸张手法的运用。
(2).哪些地方用了这一手法?朗读时如何体现?
明确: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
这些夸张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用辞大胆,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在朗读时要读得抑扬顿挫,有气势。
(3)、全诗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诗情大起大落。诗中表达感情的词“悲”、“欢”、“乐”、“原”、“欢”、“愁”,一线贯穿。
练习案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选D。请/拿。A.应当;B.再;C.介词,为了。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烹羊宰牛且为乐 且:暂且
B.与君歌一曲歌 歌:唱歌
C.径须沽取对君酌 取:拿取
D.与尔同销万古愁 销:消除
解析:选C。取,语气助词。
3.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狂风暴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万古”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解析:选C。“略给以空浮之感”错。
4、默写本课名句 :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
(2) ,千金散尽还复来。
(3) ,但愿长醉不复醒。
(4)古来圣贤皆寂寞, 。陈王昔时宴平乐, 。
(5)五花马, ,呼儿将出换美酒, 。
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设计指导思想: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 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 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 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 通假字:“要”同“邀”
5. 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 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 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七. 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 深入讨论
1. 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九. 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