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
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 篇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太阳与太阳系的知识,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首先,我将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让他们对太阳系的整体布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接着,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模型,模拟太阳系中各个行星的运行轨迹,让学生亲身体验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
在课堂中,我还会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小活动,比如让学生分组进行太阳系知识竞赛,或者设计一份关于太阳系的手绘海报。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加深对太阳系知识的理解。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对地球的重要性,以及太阳系中各个行星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讨这些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了解知识,还能够学会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通过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我相信学生们会对太阳与太阳系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学习能力。
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 篇二
在这堂关于太阳与太阳系的科学课上,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首先,我会通过展示PPT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太阳系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构,让他们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接着,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制作一个太阳系的立体模型。通过动手制作的过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太阳系中各个行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实验和观察活动,比如通过放大镜观察太阳黑子的变化,或者利用模拟器模拟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最后,在课堂结束时,我会设置一个小测验,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加深对太阳与太阳系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们在这堂科学课上会收获满满,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思维建模过程。
2.利用建模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学习思维建模的过程。
【教学难点】
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距离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每组记录单、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用模型飞机引入,认识模型的概念。
二、认识太阳系
1.课件演示太阳系照片,提问太阳系组成天体。
2.给太阳系天体分类。
3.总结太阳系的概念。
三、思维建模
1.根据对太阳系的了解,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交流探讨,提出疑义。
3.出示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二次建模
4.交流探讨,提出疑义。
5.出示距离数据。根据数据,再次修正模型。
6.出示天体大小数据,探讨模型建立可行性。
7.视频:全景太阳系模型。
四、模型运用
1.通过模型解释启明星及月球看的清楚的原因。
五、问题延生
在建模的过程中,我们有什么体会和发现?
【板书设计】
太阳系
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月球、矮行星
恒星 八大行星 其它天体
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材分析
《太阳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五课。教材安排了两大活动:
活动一:认识太阳系,根据太阳系的示意图了解八大行星及它们的排列顺序,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形成对太阳系的初步认识;
活动二:建一个太阳系模型,教材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等的相关数据,提示学生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即缩小100亿倍),让学生尝试在教室里、操场上建构太阳系模型,体验太阳系的.浩渺及行星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离的遥远,不仅加深学生对太阳和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科学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之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为生长点,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1.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肤浅的。学生对太阳系的了解基本源于书籍、网络和有关视频,个别天文爱好者了解的甚至比教材中呈现的要多得多,但多是一些基本的现象和认识,甚至是错误的,如学生往往把教材中太阳系示意图的插图,当成是真实的太阳系照片。
2.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
3.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偏弱。学生往往专注于现实情境的观察,对宇宙空间及天体的运行缺乏在头脑中建立立体的形象,这也是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
三、教材处理
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及教材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本课的教学拟在以下两方面有所突破:
1.简化数据的处理。建模所涉及的数据处理比较麻烦,而计算又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因此在本课的建模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对数据处理的方向和要求,事先处理好数据供学生建模。
2.三次建模,逐步修正。三次建模的过程,是基于学生三个逐级提升的认识层次展开的。学生在一次次模拟建构的过程中,对太阳系的真实情景认识越来越深刻,这个认识是学生在不断地交流、探讨、模拟中发现和获得的。科学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发展,这也正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五、教学具准备
1.学具:每组学生一大盒橡皮泥、太阳及八大行星塑料球比例模型
2.教具:教学PPT(包括八大行星及其他天体视频)、50米皮尺、课前在操场上划好0~100米建模跑道(间隔1米标明数字)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太阳系示意图,认识太阳系,揭题。
(二)初步了解八大行星:
1.看图了解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2.视频了解八大行星。
(三)初步建构太阳系:
1.思考:用橡皮泥做出这八个行星的模型,需要什么数据?(教师依学生要求出示相关数据)。
2.学生利用橡皮泥做八大行星模型,并在桌面上按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排列好。
3.小组交流观察:看看建造的模型有什么问题?
4.怎样使每组做出来的八大行星模型跟实际的大小比差不多?
5.出示各个行星缩小20亿倍后的直径;思考:按这个尺寸来做八大行星的模型,有什么问题?
(四)再建太阳系模型:
1.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模型,简介模型的用法。要求:在桌面上摆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位置。
2.小组观察交流,看看建造的模型有什么问题?建一个标准的太阳系模型,还需要什么数据?(教师依学生要求出示相关数据)。
3.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缩小了20亿倍,那么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也应缩小多少倍?(出示水星距离太阳缩小20亿倍的数据)
(1)把黑板当成太阳,请一学生用皮尺拉一拉水星距离太阳的距离,体会到按这个比例缩小数据是无法在教室内建构太阳系模型的。
(2)出示其他行星距离太阳系的数据,进一步体会到就是在操场上也无法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构。
4.已经把八大行星按比例缩成这么小了,你有什么要说的?
5.有办法在操场上建造出太阳系的模型吗?
6.出示缩小500亿倍的数据。看距离,有问题吗?大小呢?
7.今天我们有办法按比例模拟建一个太阳系吗?
(五)操场构建太阳系:
1.出示操场模拟建造太阳系的要求。
2.分组。排队,操场模拟建造太阳系。
(六)汇报交流、结课:
1.交流模拟建造太阳系的感受。
2.介绍太阳系的其他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