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优秀6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一

随着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深入,数学教学计划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和安排,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使学生在数学领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一、整体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巩固掌握加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乐趣,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安排

1. 复习和巩固四则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步运算、混合运算等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习几何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几何图形,学习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4. 数学思维拓展:通过数学趣味题、数学探究等活动,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方法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伙伴互助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

四、评价和反馈

1. 组织定期测验:通过定期的小测验和考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提醒。

2. 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养成自主反思和总结的好习惯,同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通过以上的教学计划,我们将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数学领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希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发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二

在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一、整体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 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乐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安排

1. 探究性学习: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和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数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3. 学习数学应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数学启发教学:通过数学趣味故事、数学趣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三、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2.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伙伴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

四、评价和反馈

1. 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平时测验、作业评定、项目评估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2. 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和提高。

通过以上的教学计划,我们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希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发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三

  一、指导思想:

  四年级数学一方面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学习的主动性远远不够。当然,班上也有很多积极向上的学生,也有很多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学生。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解决问题能力掌握得不太好。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需强化,加强小学生的操作能力。少数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读题不认真,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操作,许多学生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缺乏自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观察物体,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鸡兔同笼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

  2、图形的运动、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七、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数时间

  1、四则运算10第一至二周

  2、观察物体(二)5第三周

  3、运算定律15第四至六周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20第七至九周

  5、三角形10第十至十一周

  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0第十二至十三周

  7、图形的运动(二)5第十四周

  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10第十五至十六周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5第十七周

  10、总复习10第十八至十九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四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一)本单元教学哪些知识?教材的编排有什么特点?

  方程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

  1.方程的特征,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2.等式的性质,解只有一个运算符号的方程;

  3.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两个练习,最后还有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有三个特点:

  1.在教学方程的特征前先认识等式。因此,教学方程从再认等式开始是必要的,符合知识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依据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教学方程知识先初步认识方程,再教学解方程的方法,然后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以等量关系贯通全单元,在认识方程时借助现实的相等情境写出方程,在应用方程时把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用符号化的方式抽象成方程。方程的概念随着这条主线逐渐形成。

  3.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了便于教学,把等式的性质分成两条,解方程分成两段。这样编排体现了知识由易到难,技能从会到熟,等式性质及其应用紧密结合。

  (二)教材为什么用天平图创设情境?怎样教学方程的意义?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它的两臂平衡或者不平衡,分别表示两端的物体质量相等或者不相等。教材多次以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例1写出的等式表示2个50克砝码和1个100克砝码的质量相等,例2写出的式子有的是等式,有的不是等式,尽管每个式子里都有字母x,联系天平图能体会各个式子的含义,从经验系统里提取等式的正例与反例。

  教学方程的意义,要指出它的主要特征。如果让学生把例1和例2里的五个式子分类,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情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情况。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了方程的特征。

  教学方程的意义,要体会它是一种数学模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

  (三)为什么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怎样教学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过去,小学数学习惯于用四则计算各部分的关系解方程。中学数学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显然,中小学关于解方程的教学长期不衔接。虽然小学阶段的教学效果不错,学生解方程的技能熟练,但只能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进入中学以后,原有的思维定势干扰了继续学习,不能适应较复杂的方程,造成中学阶段教学解方程的难点不在知识本身,而在消除原有的思维习惯。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改进了小学阶段的教学,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分成两条教学,例3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例5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结果仍是等式。教学等式的性质,仍然用天平平衡的情境,容易体会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发生相同的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由此得到等式的两边进行同样的运算,结果还是等式,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例3从四组天平图得出四组等式,编写很有层次。每组左边的天平与等式是原来的状态,右边的天平两边添上或去掉同样的砝码,相应的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各组天平与等式,都是等式性质的一个具体案例。第一组等式由已知数组成,后三组等式里含有字母,等式从不含有字母到含有字母,体现了性质的包摄性。前两组等式的两边加上相同的数,后两组等式的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四组等式合起来得到一条完整的性质。教材让学生在各组右边式子的括号里填数,体会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在圆圈里填等号,体会原来等式变化后仍是等式,从而充分感知等式性质的内涵。

  例5教学等式的另一条性质,编写思路与例3相同,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第一组天平图的两边添上的物体与原来物体的质量相等,要把这种现象视作原来的质量乘2。第二组天平图把天平两边的物体都平均分成3份,去掉2份,剩下1份,要理解成原来的质量除以3。二是根据天平上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以及天平保持平衡,先在每组右边式子的括号里填数、圈里填等号,再把各个等式的两边进行相同的变化,结果仍是等式,抽象出等式的性质。三是让学生体会等式的两边不能除以0,把“0不能做除数”的经验迁移过来。至于等式两边都乘0,结果是0=0,虽然也是等式,但已失去了现实意义,因而等式的两边一般不同时乘0。

  本册教材不要求解未知数是减数的方程。

  例4先看天平图写出方程,把解方程置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体现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学生能在天平图上直观地感受求正方体的质量,只要在天平的两边都去掉10克。教材中小卡通的思考是对直观思维的抽象,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为了得到x的值,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二是使方程左边只剩x的方法是等式两边同时减去10。例题示范了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其中x+10-10=50-10是关键的一步,在初学解方程时,应要求写出这样的一步。

  在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要领之后,为形成解方程的能力,教材做了三点安排:首先是第6题的天平两边都去掉1个梨或都去掉3个橘子,很快就能得到答案,借助图画直观地为浓缩解方程的思维过程作了铺垫。接着在第7题里让学生在等式右边填写运算符号和数,还要想想左边怎样才能只剩x,右边应该填什么,为什么,“扶”着学生简化书写过程。最后是第9题的找错与改错,防止简化书写时发生类似的错误。

  应用第二条等式性质解方程,教材的编排与前面相似,也是编排了一道例题和一道“试一试”,本册教材不要求解未知数是除数的方程。

  (四)本单元列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怎样教学?

  由于本单元只解含有一个运算符号的方程,因此只能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相差关系、倍数关系中较难的问题,以及已知图形的面积求有关长度的问题,如果列算式解答,分析数量关系要进行连续的推理,如果列方程解答,思路比较顺畅。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是由问题的数量关系决定的。在数量关系式里,如果未知数量在等号的一边,已知数量在等号的另一边,沟通了未知与已知的联系,那么列算式解答。如果等号的某一边既有已知数量,也有未知数量,那么列方程解答。本单元要让学生体会为什么列方程解题,为什么设未知数为x。这些体验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获得这些体验就会自觉遵循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例7与“试一试”,突出寻找等量关系的思维过程,利用实际问题里的相差数或倍数,从“多几(少几)”“是几倍”等概念得出等量关系。例7的等量关系在讨论中得出,“试一试”的等量关系让学生填空写出,凸现等量关系对列方程的支持作用。实际问题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有益于形成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单元结束时的“整理与练习”,讨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怎样想的”,自我评价“根据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的学习状况,都是引导学生体验等量关系在解题中的地位与作用。

  (五)与以前的教材比,本单元教材还有哪些变化?

  本单元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还有两点变化。一是关于得数的检验。过去和现在的教材都重视检验,但是,过去注重对解方程的检验,而且十分强调格式。要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列出等号左边的算式并算出得数;要与等号右边的数比较,写出“左边=右边”;最后还要写出结论:x等于几是原方程的解。由于格式烦琐,用于书写检验的时间比解方程还多,因而学生把检验视作负担,被动地进行。现在的检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检验解方程是否正确,另一种是检验实际问题的答案是否合理。例4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指出了解方程的检验方法,至于检验的过程则不要求写出来。本册教材里的方程只有一个运算符号,学生会感到用口算进行检验很方便。教师要允许学生用口算进行检验,减少书写麻烦,这样才会自觉检验,形成习惯。例7的检验不是代入原方程,因为代入原方程只能检验解方程,不能检验列出的方程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这道题要检验算得的小军跳高成绩是不是比小刚多0.06米,可以利用1.45-1.39、1.39+0.06或者1.45-0.06中的任何一个算式进行检验。只要结果符合题意,列方程和解方程就都是正确的。

  二是本单元例4的最后只指出“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没有讲“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两个概念,容易混淆。学生必须懂得“解方程”的意思,否则看到冠于数学习题的“解方程”还不明白要求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至于“方程的解”完全可以用“方程中未知数的值”代替,后者容易懂。因此,不提“方程的解”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用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的认识及处理意见

  1、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难点:等式性质的理解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处理意见: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在教学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时,利用天平图和其他图画直观形象地显示等量关系,渗透寻找和利用等量关系的思想方法。

  (2)暂时不要鼓励对数量关系的发散性思考,也不要提倡列出的方程多样,确保把握和应用事件里的最基本的等量关系。这对以后的教学十分重要。

  四、学情分析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完成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只是,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五、对重要教学情(景)境的安排说明

  1.教材第2页的试一试的第2题与练一练的第第3题在列方程时不能列成“20-12=x、16.8÷4=x”,它们虽然是方程,但仍是算术思路,不易让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对今后的教学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2.教材第8页的例7,结合情境图教学时,主要是能找出等量关系,当然关键还是要会解方程。且应让学生了解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找等量关系;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检验。

  六、对课内外练习的选用意见

  1.教材中第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中的第3题要让学生先口头说一说意思,然后再列方程,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等量关系。

  2.教材第4页的练一练第1题与第6页的第7题相类似;第8页的练一练第1题与第10页的第2题相类似。目的都是让学生正确运用等式性质,体会解方程的策略和思路,理解解方程的关键步骤。

  3.教材第13页的“探索与实践”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在操作与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单元教学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共8课时教学,另可增加1课时进行综合检测与讲评等。具体安排如下:

  第1课时:教学1-2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3题。

  第2课时:教学3-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4-6题。

  第3课时:完成练习一的第7-12题。

  第4课时:教学第7-8页的例5、例6和“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二的第1-4题。

  第5课时:教学第8-9页的例7和“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二的第5-7题。

  第6课时:完成练习二的第8-12题。

  第7课时:指导学生“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第8课时: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和“探索与实践”部分的两道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五

  一、学生学情简析

  本期我班有44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简析。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整理与复习

  包括整理与复习(一)、整理与复习(二)、总复习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教育。

  四、教学具体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3.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六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班级,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还比较好。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教材情况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利用各种形式帮助中下生赶队,狠抓双基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6、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相关文章

棉花种植技术【精简3篇】

主要栽培技术 3.1 选用良种 种子质量要求发芽率 86%以上,净度 99%,纯度 97%,健籽率 95 以上, 3.2 适期早播、一播全面 适期早播、 全苗、壮苗时夺取棉花高产的关键环节,实现全苗...
教学资料2013-03-02
棉花种植技术【精简3篇】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精彩6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
教学资料2013-07-09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精彩6篇)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优秀3篇】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综合活动实践课不是老师...
教学资料2019-07-05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优秀3篇】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精简3篇】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安晓娜 《自然之道》是四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整合课,跟《蓝色的家园》中的《古老顽强的海龟》整合。 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
教学资料2011-03-08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精简3篇】

二、变阻器教学反思【精选3篇】

【教学反思】 1、该节是电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既是上节电阻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是下一节“欧姆定律”的学习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学好变阻器,既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后续的学习作了...
教学资料2012-04-09
二、变阻器教学反思【精选3篇】

甘肃十大特色美食(通用3篇)

美食不仅仅是餐桌上的食物。还包括休闲零食、各种饼干、糕点、糖类,蜜饯、干果、肉制食品、茶饮冲泡等制品,各有各的风味,都可称之为美食。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甘肃十大特色美食,希望有所帮助!  甘肃省南北跨度...
教学资料2012-01-08
甘肃十大特色美食(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