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优选6篇】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篇一
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名为《树之歌》的课文,通过描写四季中树木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篇课文的教学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课文内容的简单性导致学生对其缺乏深入理解。《树之歌》主要描述了春夏秋冬四季中树木的状态变化,但是这种描写方式过于直白,缺乏诗意和想象空间,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我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背后的意义,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其次,课文的语言表达较为简单,缺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学习《树之歌》这篇课文时,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文字信息,缺乏主动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和情感。
最后,课文的教学缺乏跨学科的拓展,无法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树之歌》虽然是一篇语文课文,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如植物生长的规律、四季交替的原因等。在教学中,我可以结合自然科学课程,引导学生探究树木生长的奥秘,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仅提升语言能力,还能拓展自然科学知识。
总的来说,《树之歌》这篇课文虽然在情感共鸣和想象力激发方面有其优点,但在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和跨学科拓展方面仍有待加强。通过对教学方法的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树之歌》这篇课文时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篇二
《树之歌》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描写四季树木变化的课文,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树之歌》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四季树木的生长变化,呈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展现四季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树之歌》这篇课文虽然描写简洁,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在教学中,我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通过想象来感受四季树木的变化,让他们在想象中体会课文的美感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树之歌》这篇课文时,我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四季树木,通过表演和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方面的注意和改进,我相信在教学《树之歌》这篇课文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培养他们的情感共鸣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希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篇三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优点:
教学时,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不足之处: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效果欠佳。
改进措施:
识字习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应按照课前预设去做,这样的话,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应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篇四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学习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于是我趁机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了一个小节的诗,并布置了当天日记为仿写《树之歌》。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篇五
《树之歌》是一首关于树木的儿歌,儿歌中介绍了各种树木及其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低段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所以教学时为了使整个识字过程以及读书环节有趣,本节课采用抓关键词语整体认读方法,引导学生在读背儿歌中学句学词学字,在学句学词中认字。
在研讨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分析儿歌及儿歌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因为本单元都是识字,这是本册唯一的一个集中识字单元,识字、写字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低段的学习重点。而本单元出现的生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学生之前也初步接触过形声字。商讨之后,我们决定怎样在学生初步了解的情况下,逐渐了解其特点,学习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会举一反三,运用归类识字,比较识字,字源识字等方法,逐步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感受识字的乐趣。
而目标的制定,则是参考学习卢老师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中,目标制定要含有学习后的知识名词、学习后的技能动词、运用知识能做什么事。于是,经过几次讨论,我们把基础目标、支撑目标和核心目标制定为:
1、通过读文、看图,划出11种树的名称,说出特点。(基础目标)
2、多种方法,读准“梧、桐”等15个新字,会写“杨、桐、枫、松、柏”5个生字。归纳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支撑目标)
3、借助填空、图片等,背诵儿歌。(核心目标)
但是在上完课的时候,经过校长的讲解,意识到我们在制定目标时有所偏差,只关注到制定目标中的名词、能力动词和技能动词要匹配。忽略了三个目标的一致性以及相互关联性。导致三个目标没有很好的贯连在一起,所以本节课目标也未全部达成。
之前狭隘的认为语文教学对于低段来说除了常规习惯,就是语文书本上的知识,但是随着评课、培训学习及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不单单是教学生一些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出方法,运用方法。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关注语文素养,有大局意识。从长远考虑,低段良好的常规习惯很重要,思维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更重要。
就像我在讲授识字时,学生区分不清楚“桂和挂”时,我的应变能力不够,导致错过了很好的课堂生成,对课堂的把控性和知识的生成预测性存在很大的不足,我应该及时对比并讲解两个部件一样,部首不同的字,提手旁和木字旁,而木字旁的形声字又是本节课的重点。识字教学不扎实,直接影响孩子的识字。“疆”字设计通过字源演变讲解时,又过快,没有很好的过渡。学生不理解意思,所以在组词时出现了“江南、江西”这样的同音字。应通过字典中的释义,让学生能够明白这个字的.意思,这样在组词时,孩子就能通过字义理解并组词。“专题识字”是低年级识字课的一个学习内容,因此,设计要充分发挥按“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优势,多种形式、在自主学习中,自我获取知识,教师充当引导的角色,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知道识字方面重难点,做到讲解透彻。
在诵读儿歌、韵文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讨论,及多种形式的背诵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怎样把识字课上的有趣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大家共同探讨的一节课,给我们一些启发,课堂有趣,不仅仅是语言上生动有趣,更要把自己当做孩子一样,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引导?这样的课堂形式及环节我能学到知识吗?因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上课风格,或生动活泼、或有趣好玩、或沉稳内敛而又不失活泼。我希望我的课堂能够严肃又不失活泼,现下能力各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学无止境,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跟着同组优秀的同事学习。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篇六
《树之歌》这篇儿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习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儿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儿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文中11中树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这些形态各异的树。在教学儿歌时,我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同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为了加深学生对儿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结合图文,观察文中各种树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儿歌,使各种树木的特点再次复现在学生脑海中,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