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首都北京》教学反思【经典3篇】
品德与社会《首都北京》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将品德与社会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社会中做一个有品德的人。而《首都北京》这样一门课程,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首都的机会,同时也能够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这座城市中实践自己的品德观。
首先,通过学习《首都北京》,学生可以了解到北京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他们可以了解到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的重要性,以及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了解北京的发展历程,学生可以更加珍惜这座城市的宝贵资源,培养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其次,通过学习《首都北京》,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北京这座城市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他们可以了解到北京的名胜古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通过了解北京的人文景观,学生可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最后,通过学习《首都北京》,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北京这座城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他们可以了解到北京的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这座城市中做出积极的贡献,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通过了解北京的社会问题,学生可以培养对社会公正和责任的意识,同时也可以增强自己的社会参与能力。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首都北京》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这座城市中实践自己的品德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有品德、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品德与社会《首都北京》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中,品德与社会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而《首都北京》这门课程,则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首都的机会,同时也能够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这座城市中实践自己的品德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北京这座城市,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引导学生了解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让他们亲身感受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通过这样的实地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增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认同感。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北京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这个城市中做出积极的贡献。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北京的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让他们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通过讨论这些社会问题,学生可以培养对社会公正和责任的意识,同时也可以增强自己的社会参与能力。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北京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尊重和保护北京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北京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民俗活动,让他们意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和重要性。通过了解北京的人文景观,学生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同时也可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首都北京》教学反思,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北京这座城市,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有品德、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品德与社会《首都北京》教学反思 篇三
品德与社会《首都北京》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学习成果服务于社会。《首都北京》的学习就紧紧围绕这一原则,通过学生对北京相关资料的收集交流汇报,重点探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人文景观这三部分,以此来认识首都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同时结合发展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与北京密切联系的奥运盛会,建国六十周年等时政话题,充分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由此产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下是在活动的实施后,本人就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效果作了深入的反思,认为本活动突出以下两点。
一、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资源的内涵。
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丰富和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结合我校的泉州市“十一五”科研课题——挖掘课程资源实施有效教学。我用课程的眼光去开发挖掘资源,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品德教学素材,落实品德教学实效。
1、挖掘文本资源
课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文本的优势在于教师的挖掘。我们的教材中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等教育资源。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不能“教”教科书;而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设计教学活动。在《首都北京》教学思路的设计上,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与重组,从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人文景观三部分为切入点,在政治中心这部分重点抓住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为难点突破,人文中心这部分涉及的知名学府等学生比较熟悉,所以只是进行简单汇报,到人文景观这部分通过名胜古迹、风味小吃、京剧、建筑等让学生体会到北京的深厚文化底蕴。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整体试图让学生对北京有全面的认识与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另外,在活动的进行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如北京的地理位置、天安门广场全景俯瞰图、开国大典等书本上都有相应的介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对课程目标、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进行阅读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并给予懂得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学生正确的评价,从而养成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2、多渠道搜集信息
《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因此在这活动准备阶段,我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上查阅北京的政治、文化、人文景观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从网络上搜集到了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清华大学、中央电视台、长城、故宫、北京园林、风味小吃、脸谱、四合院等非常多的文字资料,有的学生还把收集到的图片打印出来,甚至有几个电脑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把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做成了幻灯片。
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走进课堂,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除了网络这种方便快捷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外,我还引导学生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通过电视、图书、网络、家长等渠道收集北京相关资料。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和能力出发,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让学生在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对瘦的北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愉快的学习体验。
二、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不是单一的历史事件或地理知识强行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试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对收集的关于北京的资料进行筛选,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形成问题引发探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力求在教学中做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在具体活动中,通过小组对所收集的文字资料、图片以及幻灯片的展示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体验中提高了对北京的认识,知道北京不仅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还有着许多人文景观,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古都。我对学生所得到知识的来源进行追问给予正确及时的鼓励和评价,如在学生汇报完后进行追问:“你是从哪里得到这些知识的?”“你这些信息室从哪里获得的?”并给予肯定“你做得不错,能从网络上获取和我们主题相关的知识,是个高明的学习方法”“你有一个好习惯,坚持看新闻联播,我们都该向你学习”等等,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为第二课时乃至今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起到明确的指向性作用。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许多不足,如课前对学生搜集筛选资料指导不到位,课上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查了十几页北京大学的资料却找不到一段自己能汇报的内容。另外教师本身的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把握不够灵活,引导用话不够精确、教师对课堂上情感的生成与激发还不到位等。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继续努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