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语文教学设计(最新3篇)
《永久的悔》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更要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品德和价值观。因此,本篇将以《永久的悔》为主题,设计一堂深入人心的语文课,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达到内心的触动和启迪。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永久的悔》的背景和作者,理解作品的主旨和情感。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3. 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讨“悔”的含义及其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课前导入:通过图片、音乐或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悔”这个主题进行联想和思考。
2. 课堂讲解:介绍《永久的悔》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 阅读分析:让学生阅读作品并进行讨论,分析作品中表达的“悔”的含义和作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悔”的意义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5.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写下对“悔”的理解和感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悔”的视频,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悔”的理解和感受。
2. 讲解:介绍《永久的悔》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世界。
3. 阅读分析:让学生阅读作品,分析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悔”的含义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悔”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这堂语文课的设计,学生将不仅仅是学习了一篇文学作品,更是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在情感和思考上得到启发和提升。
《永久的悔》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或错误而后悔不已。有时候,这种悔恨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成为永久的痛苦。因此,本篇将以《永久的悔》为主题,设计一堂贴近学生生活的语文课,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从而避免永久的悔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永久的悔》的背景和作者,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探讨“悔”的含义及其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避免犯下后悔一生的错误。
4.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选择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课前导入:通过图片、音乐或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悔”这个主题进行联想和思考。
2. 课堂讲解:介绍《永久的悔》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 阅读分析:让学生阅读作品并进行讨论,分析作品中表达的“悔”的含义和作用。
4.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思考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写下自己的反思和感悟。
5. 班级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和感悟,互相借鉴和学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悔”的视频,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悔”的理解和感受。
2. 讲解:介绍《永久的悔》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世界。
3. 阅读分析:让学生阅读作品,分析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4.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思考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写下自己的反思和感悟。
5. 班级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和感悟,互相借鉴和学习。
通过这堂语文课的设计,学生将在深入思考和反思中,体会到“悔”的重要性和避免后悔的必要性,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谨慎和自律。
《永久的悔》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
《永久的悔》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三维):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要求如下:
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2、学生收集整理有关爱母、赞母的诗词、警句、文章。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朗诵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反映母子情深的散文《永久的悔》。(板书:课题;作者名)
(二)活动流程
1、简介作者:
季羡林,1911年出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2、诵读活动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①用横线画出你喜欢的词语,标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
②在顺畅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
(2)板书展示重点字词,每个词齐读两遍。
迎养盈眶简陋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背乡离井懵懵懂懂寄人篱下
(3)读这篇课文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
(4)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痛苦、悔恨)。思考题:
①悔什么?
②为什么悔?
③悔的表现是什么?
(5)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①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文章的第10段。(板书:悔;作者)
②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点题——“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第二部分(第3—9段),记叙“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这一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3—5段),概括叙述家庭的基本情况。
第二层(第6—8段),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第三层(第9段),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第三部分(第10—11段),扣题——“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作者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结果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
3、合作、探究
作者永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受尽了苦难,做儿子的未能尽孝,以致于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时就想一头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2)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的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与“悔”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生活情况的特点是“苦”。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与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4、品读活动积累感悟
(1)学生齐读并背诵文中情感最真实、最深切的句子。如:
“我们家住在村外,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里,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胆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2)一起探讨、分析课后练习二,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5、教师小结
6、布置作业
7、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