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及其应对
中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及其应对
摘 要: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 26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许多国家正是在这个阶段,经济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并陷入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中国能否成功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就要看中国是否能够跨越环境与资源、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陷阱,并成功完成经济和社会转型。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环境;资源;产业结构;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05-02
引言
按照世界银行2008年对各国收入水平的划分,人均国民收入(GNI)小于905美元的国家为“低收入国家”;介入906美元与11 115美元之间的为“中等收入国家”;大于11 115美元以上的为高收入国家。2010年中国GDP达到近5.9万亿美元,并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NI达到4260美元,因此中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虽然许多国家经过努力都先后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之后其经济却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因此陷入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最终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能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能否成功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就要看中国是否能够跨越环境与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陷阱,并成功完成转型;如果转型不成功,则可能也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一、环境与资源陷阱
中国现今面临着环境与资源方面的严峻挑战。世界银行在2007年出版的《东亚经济半年报》中就已经指出,与东亚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反映在环境问题上。当前全世界3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20个在中国,整个国家1/3的土地受到酸雨的影响,全国有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报告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中国以“世界工厂”为发展目标,以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为重心,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环境的压力。
此外,高能耗的发展方式也具有不可持续性。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的同时,能源消费也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能源消费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20.3%。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也相当高,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和《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算出,中国能源消费强度是日本的4.5倍、德国的4.2倍、美国的2.6倍。与此同时,中国正由资源出口国逐渐转变为资源进口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铜金属最大进口国,铁矿石第二大进口国和铝的第三大进口国。中国吸收了全世界1/3的煤炭、钢铁和棉花的供应。与能源短缺和消费激增很不协调的是,能源浪费惊人,能源使用效率只有33%。
因此,中国要发展经济,更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应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强环境立法和管制、采用先进生产方式等来减轻环境污染和排放强度,同时降低传统能源资源消耗,大力发展新能源,改变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高度依赖,才能走出环境与资源的“中等收入陷阱”。
二、产业结构陷阱
当一个国家的生产和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该是经济进一步提升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着陷入产业结构陷阱的巨大风险。
首先,中国产业过于依靠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道路,缺乏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对产业链的整合控制,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最低端,主要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价格、低土地价格和低污染成本来获取微薄的利润。这种生产方式一方面易于受到国际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东南亚一些国家在资源和劳动力成本方面优势凸显,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将逐步消失。如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中国经济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其次,虽然中国意识到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但目前我们在许多高附加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还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同时还缺乏相配套的制度环境。在高附加值产业方面,由于中国在许多领域还不具备核心技术,再加上西方的技术封锁,因此中国高附加值产业占经济比重还较小。再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历次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都是以某项通用技术支持的先导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然后导致一系列新兴产业的诞生和经济全局的变革,因此建立成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中国经济提升的作用重大。“十二五”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即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希望中国在下一轮世界经济竞争中在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能起到引领作用。 第三,三次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2011年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0.1%、46.8%和43.1%。而发达国家如美国(2010年)的三次产业比重为1%、20%和79%。相比之下,中国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较低,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因此,我们要加速发展服务业,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均衡发展方式转变。
三、收入分配陷阱
收入差距过大,国民收入未能与GDP实现同步增长,被认为是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这可以从最近这些年劳动者报酬在整个初次分配中比重的大幅下滑明显看出。2000年这一比重为51.4%,而到了2007年,该比重已经下滑到39.7%,劳动者收入比重在七年中下滑了11.7个百分点。再从基尼系数来看,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这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国民收入分配过度向各级政府和大型垄断企业倾斜,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这就会产生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影响内需的进一步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社会稳定等。 而要缩小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不公,就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就需要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环节实现效率与
公平并重,合理安排劳动、资本和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完善工资形成和增长机制,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对高收入群体调节力度,抑制垄断行业收入和各种不合理收入,加快形成经济增长、公平分配和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四、技术创新陷阱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非常注重引进外资和技术,并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在实际的技术引进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部分引进技术缺乏科学论证,不能体现适用性和先进性,引进技术的结构不合理。其次,只注重引进硬件,却缺乏对软件(技术专利、工艺流程)的'引进。据对1990—2006年中国重大引进项目的抽样调查,软硬件的引进比例不足0.35∶1。以硬件引进为主,不仅成本高,对国外设备依赖性大,而且中国难以掌握其核心技术,不利于国内技术的提高。第三,只注重引进技术,不注重消化吸收。2002年,中国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的经费投入比例是1∶0.08,即每投入一块钱引进技术,只花八分钱做消化吸收。相比之下,在类似发展阶段,韩国的这一比例在1∶5~1∶8之间。第四,只注重技术引进,不注重自我研发创新,技术自给率低。中国一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目前中国国有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每年形成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从国外引进。
因此,中国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优化技术引进的结构,提高软件技术的比重;建立完备的技术引进信息共享系统,建立综合性服务机构,为企业的技术引进提供情报、市场调研等综合性服务;加强战略性高技术研究,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资源环境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国家还应制订扶持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建立国家创新体系;鼓励企业自由竞争,以激发他们内在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人口科技素质。
结语
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考验,除了以上阐述的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环境与资源、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主要陷阱因素外,中国还应防范和处理好其他一些问题,如过度城市化问题、腐败问题、国际经济冲击问题等,才能使中国经济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健康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World Bank.GNI per capita[EB/OL].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NP.PCAP.CD,2011-10-20.
[2] 郭将.增长的极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51.
[3] 张孝德.新能源将成为引领生态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N].中国经济时报,2009-08-2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2011-02-28.
[5] 常修泽.如何走出“分配窄圈”[J].人民论坛,2010,(7):20-21.
[6] 肖峰.技术发展的社会形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5-336.
[7] 吴玉满.中国技术引进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1):20-22.
[8] 司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如何良性互动[N].第一财经日报,2010-11-15(T20).
[9] 王红茹,倪光南.国企如何担当建设“创新型国家”重任[J].中国经济周刊,2006,(4):26.[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