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红鲌【精简4篇】
蒙古红鲌 篇一
蒙古红鲌,又称为蒙古鲌,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主要分布在蒙古国内的湖泊和河流中。其身体呈红色,背部稍微隆起,体长一般在10-20厘米左右。蒙古红鲌是一种底栖鱼类,喜欢栖息于水草丰富的水域,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浮游生物为食。
蒙古红鲌在当地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作为一种优质的淡水鱼类,蒙古红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当地人常常将其作为重要的食材进行烹饪,既可煎炸、烤制,也可用来制作汤羹。蒙古红鲌的肉质鲜美,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
除了作为美食之外,蒙古红鲌还在当地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底栖鱼类,蒙古红鲌能够帮助清理水体中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维护水质的清洁。同时,蒙古红鲌也是其他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是湖泊和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链条。
然而,近年来蒙古红鲌的数量逐渐减少,主要是由于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因素导致的。为了保护蒙古红鲌这种珍贵的鱼类资源,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监管,限制捕捞数量,改善水质环境,保护蒙古红鲌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其种群的恢复和繁衍。
蒙古红鲌作为一种珍贵的淡水鱼类资源,不仅在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蒙古红鲌这一宝贵的物种,共同维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蒙古红鲌 篇二
蒙古红鲌,是蒙古国内一种独特的淡水鱼类,具有鲜艳的红色外表和美味的肉质,备受人们喜爱。蒙古红鲌主要栖息于蒙古国内的湖泊和河流中,是当地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同时,蒙古红鲌也在当地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湖泊和河流生态链条中的一环。
蒙古红鲌的肉质鲜美,味道鲜甜,营养丰富,是当地人民喜爱的美食之一。当地人民常常将其制作成各种美味佳肴,如红鲌炖汤、红鲌烤鱼等,深受人们喜爱。同时,蒙古红鲌的鱼肉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益。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蒙古红鲌的数量逐渐减少,受到了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因素的威胁。为了保护蒙古红鲌这一宝贵的鱼类资源,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监管,限制捕捞数量,改善水域环境,保护蒙古红鲌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其种群的恢复和繁衍。
蒙古红鲌作为一种重要的淡水鱼类资源,不仅在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蒙古红鲌这一珍贵的物种,共同呵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蒙古红鲌 篇三
蒙古红鲌 篇四
蒙古红鲌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俗名红梢子、尖头红梢、红尾巴,是鲤鱼的一种。
目录 形态习性分布使用价值收缩展开 形态 蒙古红鮊(鲤科)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红鲌属。体中型,常见者为0.25~0.75千克,最大达3干克。头稍尖,口向上倾斜。侧线鳞73~79。背鳍具光滑硬刺,胸鳍黄色,尾鳍下半部红色。臀鳍条3,18~22。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及胸鳍布有珠星。体长侧扁,头稍尖,头背面平,头后背部斜平。下颌比上颌长,口斜裂,后端伸至鼻孔后缘正下方。鼻孔下缘与眼下缘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侧线直,侧线鳞73~79。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鳍第3根不分支鳍条为光滑硬刺,最长鳍条比头短。胸、腹缩短。臀鳍不分支鳍条3,分支鳍条18~22。尾鳍深叉形。身体上半部浅棕色,下半部银白色,背鳍较暗,胸、腹鳍和尾鳍上叶浅黄色,尾鳍下叶鲜红色。
习性 中上层鱼类,生活于水流缓慢的`较大河湾、湖泊。性凶猛,日间常成群奔腾跳跃围捕小鱼和虾于水草边,1.5市斤重的个体可吞食4寸左右的鲢、鳙鱼种。5~7月在流水中产卵。卵粘附在石块或其他物体上。中型鱼类,最大达6市斤,常见者为0.5~1.5市斤。天然产量较大,口感稍逊于淡水红鲌,渔业上有一定地位。 体长,侧扁,头部背面平直,头后背部稍隆起。吻稍突出,口端位,下颌稍突出,口裂稍斜。腹鳍基甚至肛门有腹棱,背鳍具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深,两叶末端尖,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部及头部呈浅棕色,腹部银白,背鳍灰色,胸鳍、腹鳍、臀鳍及尾鳍上叶均为浅黄色,尾鳍下叶为桔红色。 平时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湖泊的中、上层,游动敏捷,活动较分散。5-7月集群繁殖,冬季多集中在河流深水处或湖泊的深潭越冬。幼鱼以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则以小鱼为主食。 最佳鱼获季节为5-9月,水库使用4.5M抛杆串钩拟饵,加底挂麬食远投,固定位以2分钟一次投收,日获颇丰 亦可用手杆,活虾单发中层水域施钓,常中大红梢.
分布 分布广,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南岛、珠江等水系均有
记录。国外见于俄罗斯。 该鱼生长速度及个体虽不及翘嘴鲌,但分布极广泛,天然产量占一定比重。常见个体约500克左右,最大个体可达4公斤。肉质鲜嫩而不腥,其蛋白质含量为15.3%,脂肪为5.0%,故经济价值也较大。
使用价值 肉性味甘、温,有利水、消水肿之功效。入药可用以治疗消瘦浮肿、产后抽筋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