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
沙洋县
沙洋县
沙洋县(沙洋县)
沙洋县所属湖北省,位于汉江之滨,江汉平原西北腹地。地处东经111°51′至112°42″,北纬30°23′至55′之间,与江陵、天门、潜江、当阳、钟祥、掇刀等县、市、区接壤,西北距荆门市区60公里,东南至武汉208公里,处襄樊、荆州、武汉、宜昌之中心地带。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沙洋撤区设县,沙洋遂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044平方公里,人口65万。沙洋,地处鄂中腹地,汉江下游。现辖五里铺、十里铺、纪山、拾回桥、后港、毛李、官垱、李市、马良、高阳、沈集、曾集、沙洋13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49个行政村、2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国土面积20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1万公顷。全县人口62.23万人。素有“江汉明珠”、“鱼米之乡”、“小汉口”、“湖北八大历史重镇”等美誉。
目录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收缩展开 历史沿革沙洋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座文化灿烂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片热土辛勤耕作,繁衍生息。 沙洋城区原为汉津古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十二世纪,商朝分封武丁后裔于汉西建权国,取水(现竹陂河)而名,在马良筑权城。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室封宗室于江汉间,建邦国(今十里铺)。公元前1027-770年,西周时期,荆门北部为鄀国。东部为权国。春秋时期,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今拾回桥),设权县,荆门属为楚地。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战国时,白起伐楚,占领江汉间,在郢都(今荆州城)设南郡,荆门全境属之。 沙洋在汉代名汉津口,是汉江水运的重要港口。南北朝西魏恭帝(535-556 年)在沙洋城区设绿麻县,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 605 年)绿麻县废更名为章山县,唐代省章山县入长林县,汉津改称长林镇。唐贞观八年(634年)唐尉迟恭(敬德)在靠汉津口的'琼台山修建“沙洋堡”,沙洋之名始于此。 五代十国南平王高季兴于开平年(907年)据江陵,荆邑尽属辖治要害百余里筑堤捍之,自沙洋到潜江三江口中,统名“高氏堤”。 宋代沙洋曾设守城。宋史载:原蒙古兵围攻襄阳,共筑十城,新城(今沙洋县李市镇新城村)就在其中。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设荆门镇。南宁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8月,南宋招讨使岳飞在荆门的鸦坡(今沙洋县五里镇友联村)的小丘陵拓置城堡,进驻岳家军8年故名岳飞城。绍兴十四年(1144年),荆门镇移新城(今沙洋县李市新城村)。元代筑绿麻县城。同时并在县城北部建有麻城铺。该铺为东南道,(荆门到沙洋)中的驿站。是古绿麻县城高在绿麻同(今沙洋镇)的引伸。元文宗开历元年(1328年)长林县迁到沙洋西南藻湖,于今后港建元长林保盈仓。 元代,沙市、汉津(今沙洋)等15处设水驿站。 明洪武九年(1374年)废长林县入荆门县,沙洋设巡检司。明成化元年(1465年),沙洋巡检司移驻新城。明代天启年间,沙洋为玉州,属古荆门。 清顺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今钟祥市),荆门属之。十二年(1655年),安陆府设同知公所于沙洋。乾隆时期(1736-1765年),荆门州设同州公所于沙洋,新城的巡检司迁回沙洋。乾隆十十六年(1791年),荆门州为直隶州,在沙洋设分府行署,与沙洋巡检司两级并存。 中华民国元年(1911年),荆门直隶州改荆门县设县佐公所于沙洋,沙洋仍设巡检司。民国三年(1914年)沙洋改称第二区、后港、拾回桥、四方铺、建阳驿、柴家集分设三、四、五、六、七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荆门直属省、沙洋镇上设二个联保办公处。 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十九年(1940年),沙洋第一次建市,辖沙洋镇,国民党湖北省政府把沙洋列为县、市单位,与汉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并列为湖北省八大重镇。民国十七年(1938年)到三十四年(1945年),被日军侵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沙洋。1949年初,沙洋第二次建市,同年9 月撤市复镇,直属荆门县。1960年3月29日,国务院批准沙洋镇与沙洋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沙洋市,隶属荆州专员公署,沙洋第三次建市。1961年12月31日撤市复为镇,仍归属荆门县。1985年5月成立荆门市辖沙洋区(县级),1998年12月,沙洋撤区设县至今。
行政区划2005年底,沙洋县辖13个镇。共有29个居委会、250个村委会。县人民政府驻沙洋镇,沙洋镇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5万(含沙洋监狱管理局及所属监狱),流动人口7万。 区域 面积(km^2) 人口 政府驻地 管辖 邮政编码
沙洋县位于汉江下游右岸,居江汉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结合部,东临汉江,与钟祥、天门隔江相望;西濒漳水,与当阳毗邻;南滨长湖,与荆州、潜江交界;北靠荆山余脉,与掇刀接壤。地处东经111°51′至112°42″,北纬30°23′至55′之间。西北距荆门市区60公里,东南至武汉208公里,处襄樊、荆州、武汉、宜昌之中心地带。县城依江而建,规划城区面积 19.86 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 12.6 平方千米。 沙洋地处江汉平原西北部的湖区和荆山余脉东南的山岗丘陵地带,由西北向东南呈缓慢倾斜,区境东东西最大横距 62.4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59.2 公里。最高处为马良山,主峰海拔 155 米;最低在长湖底最深处,海拔 27 米。属北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适中,年平均气温 16.1 ℃,年平均日照时数1953.8 ,无霜期 269 天。区内西北部为丘陵龙岗状地形,其岩性为湖相沉积棕黄色、黄褐色粘土,呈酸性和微酸性,耐压力 1.0 公斤 / 平方厘米左右;南部为汉江堆积阶地,属汉江平原地域,其岩性为亚粘土、砾土、粉沙和粘土,呈微碱性,耐压力 1.0 公斤 / 平方厘米,东部主要为汉江堤防外滩地带的河漫地。
自然资源沙洋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源充沛。境内有大小河流25条,湖泊24处,可供养殖水面30万亩。这里以盛产水稻、棉花、油料、鲜鱼著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双低油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沙洋土地肥沃,农副土特产丰富,主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花生、蔬菜、水产品、畜禽等。是全县商品粮基地,全国“双低”油生产示范县。全县水产品产量排全省第三位。境内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黑色金属(铁帽)、有色金属(铜)、非金属(蓝铁)、建筑材料(石膏、石灰岩、粘土、硅质水泥原料、红土)、天然气等。东南部地区地下蕴藏着较丰富的盐化矿物和石油等 10多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