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周其凤校长演讲实录: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精选3篇)
北大周其凤校长演讲实录: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 篇一
在北大周其凤校长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她深入探讨了北大的文化和精神,并强调了这两者在北大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
首先,周校长提到了北大一贯强调的人文精神。她指出,北大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北大的文化不仅仅是传统的文化继承,更是对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周校长表示,北大将继续坚持这一人文精神,培养更多有情怀、有担当的社会栋梁。
其次,周校长谈到了北大的学术氛围。她认为,北大一直是一个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学术殿堂。北大师生秉承着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不断探索创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周校长表示,北大将继续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师生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最后,周校长强调了北大的社会责任。她指出,北大作为一所顶尖学府,应当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周校长表示,北大将继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在整个演讲中,北大周其凤校长充分展现了北大的文化和精神,为师生树立了榜样,也为北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北大周其凤校长演讲实录: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 篇二
北大周其凤校长最近的一次演讲,引发了人们对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的深思。在这次演讲中,周校长详细解读了北大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理念,为大家展示了北大的独特魅力。
首先,周校长提到了北大的传统文化传承。她指出,北大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种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校园建筑、书院制度等方面,更体现在师生的行为举止和学术风气中。北大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让师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和提升。
其次,周校长谈到了北大的精神内涵。她认为,北大的精神不仅仅是对学术研究的追求,更是一种对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践行。北大一直倡导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学术精神,鼓励师生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周校长表示,北大的精神将继续激励师生秉持追求卓越的信念,不断前行。
最后,周校长强调了北大的未来发展方向。她表示,北大将继续秉承传统文化,传承北大精神,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有担当、有才华的人才。周校长呼吁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为实现北大的宏伟愿景而奋斗。
总的来说,北大周其凤校长的演讲深刻揭示了北大的文化与精神,为北大师生树立了学术榜样,也为北大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愿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熠熠生辉,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北大周其凤校长演讲实录: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 篇三
北大周其凤校长演讲实录: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
有人说,庄重而宁静的北大办公楼,使人感到这里既不是皇家园林,也不是殿堂庙宇,而仿佛是古老的中国书院。
周其凤 汉族,1947年10月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副主任,教育部化学和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演讲人:周其凤
时间:11月16日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要有迎头赶上的雄心壮志和紧迫感,又要牢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切不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把精力放在管根本、管长远的基础性工作上,始终保持深刻的定见和强大的定力,不为浮云遮望眼,不跟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文化建设就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各类量化的评价指标则为工具性的作用。偱本而求用,则用之不竭;以用取代本,虽能喧嚣一时,终难行远。中国的大学能否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以什么样的面貌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究竟能在世界一流行列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最终还是要看文化建设的成效。
以文化来推动大学建设
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就是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
古往今来,大到文明兴衰,小到团体消长,无一不是以文化因素为根本推力和根本原因。任何社会和社会中的任何部分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自觉推进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对于大学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种重要性,既体现在文化对于大学的意义,也体现在大学对于文化的意义。
对于当代中国的大学来讲,文化建设的任务尤为紧迫。
这种紧迫性,体现在世界高等教
育回归文化本质的发展新趋向所提出的新课题。近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几次深刻变革,第一次是从宗教教育机构转变成通识教育机构;第二次是从教育机构发展成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机构,标志是洪堡大学理念的提出和实践;第三次是走向产学研相结合,标志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大学的崛起;现在,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就是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以文化确立大学在社会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如果说前几次变革中国的大学都是后发者、追随者,那么,在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一次历史性变革中,中国的大学至少是同步者,甚至还有可能、有条件成为引领者。机遇已经到来,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理应抓住机遇而不错失机遇。这种紧迫性,体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的新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这个重大任务。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大学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党和国家把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大学的四项基本职能之一,就是要求大学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大学要肩负好这个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则是西学东渐、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已形成一百多年,要重塑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根基,不容易;二则是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文化日益多元多样,要在差异中重树共识,在多元多样中再立主导,更不容易。我们将交上一张怎样的答卷?国家在期待,人民在期盼,世界在瞩目。
这种紧迫性,体现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推进大学科学发展提出的新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大学的外部办学环境、内部治理方式和师生的'思想特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大学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只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凝聚全体师生和海内外校友的精神认同,激发他们的爱校荣校意识,更加自觉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发展;才能更好地彰显大学的文化风格,塑造大学的文化品牌,提高大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为大学的发展赢得更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支持;才能更好地明确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体制,为大学科学发展提供深刻的思想文化资源,使大学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什么是北大精神?
深刻的文化自觉、博大的文化关怀、高远的文化追求一直在北大生生不息。
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着力培育大学精神,把大学精神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和教师、学生、干部、后勤等各个群体。
人无精神不立,校无精神不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文化上的旗帜,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抓住了大学精神建设,就抓住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制高点。
对待大学精神,一要传承,二要发展。所谓发展,就是要不断地赋予大学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不断地对大学的发展历史和精神体系形成新的体会和认识。
在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我们形成了一个比较初步的共识,就是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来概括北大精神的核心内涵。现在来看,这四个词还是比较有准确性和适应性的。近年来,我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常为新的姿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内涵,使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真正成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在此过程中,也进一步深化了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的认识,对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的基本特征作出了新的概括。
首先,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有着志存高远的特质。
北京大学创立于清末维新运动时期,是中华民族兴学图强的产物。从创办至今,深刻的文化自觉、博大的文化关怀、高远的文化追求一直在北大生生不息。
最早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就提出了“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要把大学堂办成“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的理念。
民国初年,严复在《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中,进一步提出了北大应当肩负的恢宏使命:“宗旨兼保存一切高尚之学术,以崇国家之文化。”
蔡元培主持北大期间,发出与当时的世界一流大学“平行之发展”的强烈愿望,并按照“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和“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的理念,在北大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西南联大期间,北大与兄弟高校一起,抱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信念,弦歌不辍,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北大人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许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据统计,1949年到1965年的北大毕业生中,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就达100多人。
上世纪80年代,北大学生率先喊出了“团结中华,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
近年来,北大师生按照中央的要求,集中精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热爱祖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胸怀天下的崇高情怀和远大理想,始终把个人发展、学校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人民幸福,甚至与全人类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做一个有追求、有品位、有责任、有担当、有献身精神的人,办一所能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动和尊敬的大学。
第二,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有着醇厚绵长的特质。
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积淀的过程。有人说,如果说政治改革需要6个月,经济改革需要6年,文化改革至少需要60年。大学文化也是这样,必须以深厚的历史底蕴作为源泉和支撑。北大的历史非常醇厚,从而使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具有博大精深、厚积薄发的重要品质。
110多年来,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至关重要的时期。第一个时期即戊戌变法时期,是北大精神的孕育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五四时期,即北大精神的形成时期。第三时期是北大精神的发展时期,即新中国成立时期。今天北大人所坚持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传统,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养人才、繁荣学术,造福人民、服务社会的理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用心血和行动支撑起来的。每一项传统和理念背后,都有数不清的动人篇章。就像谢冕教授曾在《一百年的青春》中写道:“北大有它永恒的魅力。这魅力来自历史、更来自历史的漫长行进中形成的北大精神。”
第三,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有着海纳百川的特质。
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海纳百川的特点是由北大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和综合、多元、均衡的学科结构决定的。
上个世纪初,蔡元培在北大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闻名遐迩的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根本方针,在于强调大学以学术为本,学术以自由为本。这一办学方针的实施,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学术、文化中心之一,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这是北京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的光辉篇章。从此,“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传统在北大牢固地确立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蔡元培所讲的“兼容并包”,并不是良莠不分,而是要允许不同学术派别、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