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通用3篇】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需要进行一些规划和设计,这些规划有时候会比教学设计更加重要。比如,我们在购物时需要考虑到自己的需求和预算,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在旅行时需要规划行程和交通工具,以确保旅途顺利;在工作中需要制定计划和目标,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些生活中的规划和设计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合理安排。
首先,生活中的规划和设计更加个性化。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喜好、需求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规划和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比如,有的人喜欢户外运动,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安排一些运动时间;有的人喜欢阅读,就需要在家里布置一个舒适的读书角落。而教学设计更多是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来进行,相对缺乏个性化的考虑。
其次,生活中的规划和设计更加灵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突发情况和变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通。比如,原本计划好的周末户外活动由于天气原因不能进行,就需要及时调整计划;原本计划好的工作任务由于其他事务的干扰需要延期,也需要重新安排时间表。而教学设计则相对更为固定和受限,一旦规划好了很难进行大的变动。
最后,生活中的规划和设计更加关注细节。在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会影响到整体的效果。比如,一次旅行中的行李打包、饮食安排、交通选择等细节都会直接影响到旅行的舒适度和便利性。而教学设计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到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一些细节可能会忽视或者不够重视。
因此,生活中的规划和设计在某些方面可能比教学设计更加重要和具有挑战性。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规划和设计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需要进行一些规划和设计,这些规划有时候会比教学设计更加重要。比如,我们在规划一次家庭聚餐时,需要考虑到家庭成员的口味和饮食习惯,以及场地和预算的限制;在准备一次朋友聚会时,需要考虑到朋友们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以确保大家能够愉快地相聚。这些生活中的规划和设计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合理安排。
首先,生活中的规划和设计更加注重情感和人际关系。在规划一次家庭聚餐或者朋友聚会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家庭成员和朋友们的喜好和需求,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方式。这种情感因素在教学设计中可能相对较少,因为教学设计更多是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进行,相对缺乏情感因素的考虑。
其次,生活中的规划和设计更加注重实效和实用性。在生活中,我们的规划和设计往往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满足实际需求,因此需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比如,在规划一次家庭聚餐时,我们需要考虑到食材的采购和烹饪,场地的布置和清洁等实际问题;在规划一次朋友聚会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活动的安排和娱乐项目的选择等实际需求。而教学设计则更多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相对更为理论化和抽象。
最后,生活中的规划和设计更加注重自由度和创造性。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进行自由发挥和创新,打造出独特和有趣的规划和设计。比如,在规划一次家庭聚餐时,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菜肴搭配和餐桌布置,展现自己的独特品味;在规划一次朋友聚会时,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活动和游戏,让聚会更加有趣和有意义。而教学设计则更多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法来进行,相对更为规范和受限。
因此,生活中的规划和设计在某些方面可能比教学设计更加重要和具有创造性。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规划和设计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三
课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育、爱国主义教育。
课型课时
教学重点: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从学生熟知的缩放照片导入引导学生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体会比的意义,读写比,求比值。通过大量例子感受比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介绍一位小朋友让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这位朋友现在没来,但是老师带来了他的相片,大家想不想看?(出示A 、B、C、D、E四张照片 )
看看哪几张照片和A比较像,哪几张照片和A不像? 为什么有几张照片和照片A比较像,有几张不像?你猜猜大概和什么有关?
(二)交流研讨,探究新知
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这几张照片放在格子图中,请看,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厘米,那么照片A长是( ),宽是( )。请大家数一数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几厘米? 为什么有几张照片比较像,有几张不像?看看能不能从这些长和宽之中找到答案。
2. 我们观察一下,看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小组的成员。
3.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反馈交流 。
预设一:A、B、D三幅照片长和宽都是同时缩放相同的倍数。
预设二:A、B、D三幅照片长都是宽的1.5倍。
A : 6÷4 =1.5
B: 3÷2 =1.5
C: 3÷8 = 0.375
D: 12÷8 =1.5
E: 12÷2 =6
现在谁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C和E不太像?
4.观察这里所有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
5.归纳特征,总结思辨比的意义
像上个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如6÷4又可以说是6:4
读了这句话,你觉得最关键的词是什么?(相除)
所以两个数的比实际上就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呢?(相除关系)反过来,具有相除关系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都可以说成是这两个数的比。
如12÷8可以说成12:8,路程÷时间=速度,可以说路程:时间=速度等等。
6.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数叫“比值”。
7.播放PPT,了解比的历史。
8.了解生活中的比。
(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比。
(2)PPT展示生活中的比。
(3)体育赛事中的比分不是数学课上探讨的比。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比的意义,请用比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1)请同学们完成书本第70页“练一练”的内容。
(2)组织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2.你能说一个用3:4表示的情景吗?
3.六(1)班有50名同学,其中男生26人,女生24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
4.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是( )。
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 )。
(四)畅谈收获,渗透美育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听说过黄金比吗?大家下课以后查一查有关资料,我们下一节课再交流。
板书设计
板书: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6 : 4 = 1.5 读作:6比4
6:4=6÷4= =1.5
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和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本节课体会比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是教学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照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从而体会同类量的比。以图片的像或不像为主要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长与宽的关系,进而引入比的概念。这也是在同类量相比的情况下感悟比的概念,为进一步理解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做好铺垫。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